「院長風采」患者眼中的“家裡人”,同事心中的“實幹家”

11月15日訊 (通訊員 黃才耀 謝珺 記者 李昌乾 文/圖) 有這麼一個醫者:三十餘載如一日紮根臨床一線和學術研究,用精湛的技術、精心的服務詮釋了“最美奮鬥者”的責任和擔當,成為同事心中的“實幹家”,患者心中的“家裡人”。他就是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院院長、黨委副書記蔡銘智。

有著百年曆史的漳州市醫院,連續四屆蟬聯“全國文明單位”,榮獲“全國院務公開示範點”“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外科ICU榮獲“全國巾幗標兵崗”等多項榮譽。2019年,蔡銘智院長帶領醫院再立新功,醫院獲2019年福建省“五一勞動獎狀”“福建省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單位”榮譽稱號,蔡銘智榮獲全國卒中建設“模範院長”稱號。

「院長風采」患者眼中的“家裡人”,同事心中的“實幹家”

關愛病人,患者眼中的“家裡人”

70歲的張大爺是一名癌症晚期患者,在求診於蔡銘智之前已經做過多次手術,病情不樂觀。蔡銘智院長接診後,經過詳細討論、驗證,制定出周密手術方案。可張大爺因之前多次手術治療的痛苦,不願配合治療。為此,蔡銘智主動關愛病人,多次到張大爺的病房,協助服藥、拉家常、聽他訴說苦楚……經過幾次耐心溝通,張大爺終於同意做手術。

在手術開始前,張大爺從口袋摸出一張紙條拿給護士,讓護士將紙條交給他的家屬。

“如果這次手術,我不幸發生意外,不能找蔡主任的麻煩,他真的很好。”當患者家屬打開紙條念給在場的醫護人員聽的時候,大家無不為之感動。

張大爺手術很成功。張大爺的女兒說:“我爸原本已經對治療失去了信心,多虧了蔡主任,他才願意再試一次手術。”

蔡銘智的同事告訴記者,蔡院長是一位“鐵人”,好幾次下午3點到醫院開會,都見到他正端著盒飯在吃午飯。因為他的門診患者總是不斷加號,往往到下午兩三點才能看完。

記者多次採訪蔡銘智,也是在他做了幾個小時手術的間隙,或者下午上班前的一點空餘時間。

他以鐵一般的意志執著於醫院建設及服務患者,在學術研究方面也從未停止探索和奮鬥的腳步。他是省級臨床重點學科普通外科學科帶頭人,2019年獲福建省突出貢獻獎的中青年專家,是漳州市第二屆十佳青年科技工作者。他撰寫了醫學論文30餘篇,多篇文章在SCI、國家刊物上發表,並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各種學術會議交流。他開展新技術、新療法70餘項,解決了重大技術難題。他在血管外科、腹腔鏡胃腸腫瘤和甲狀腺腫瘤手術方面的多項技術達到省內領先的診療水平。

「院長風采」患者眼中的“家裡人”,同事心中的“實幹家”

先試先行,同事心中的“實幹家”

衝鋒在前,勇往直前!蔡銘智以“先行先試,善作善成”的勇氣和擔當,在漳州市醫院創建和完善“六大中心”:危重新生兒和危重兒童救護中心、危重孕產婦中心、胸痛中心、高級卒中中心、房顫中心、創傷中心。其中危重新生兒和危重兒童救護中心重新配置車載各種搶救設備的高端新生兒接送救護車。

全院統一規劃,再造服務流程,逐步形成上下聯動、信息聯通、綜合診療、多科聯合、防治康復全鏈條的立體化醫療服務體系,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多學科診療協作服務理念。

據瞭解,漳州市醫院卒中綠色通道的建設和腦卒中診療綜合實力排名今年多次居全國第12~14名。卒中中心的腦動脈取栓數量已多年位居全國第一,今年每月取栓量又成倍增加,現卒中中心已成為全國取栓示範中心。醫院胸痛中心則在今年5月通過中國胸痛中心標準版認證,PCI及急診PCI數量也大幅度增加,明顯提高搶救成功率和降低致殘率。醫院的神內腦血管病介入取栓流程為全省市級醫院典範。此外,醫院在世界範圍內首先提出“首過效應”徵像,並創新多項國內外取栓技術。


蔡銘智敢於大刀闊斧改革,一切目的都是為了改善醫療服務,提高群眾的滿意度。他通過優化診室佈局,設置醒目標識,保持乾淨、整潔、安全、舒適;加強拓展入院服務中心的職能,給出入院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旨在優化患者住院流程,減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費用,提高床位使用率,進一步提高患者滿意度;通過為患者提供預約診療、移動支付、床旁結算、診間結算、就診提醒、結果查詢等便捷服務,退費原路歸還,讓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少排隊、少等候;同時注重職工服務禮儀、規範性用語、醫患溝通等培訓,提升團隊整體素質和能力。

蔡銘智描繪了漳州市醫院未來的發展藍圖:“將醫院打造成漳州市醫院醫療集團和專科連鎖,建設品牌學科,將醫院各個科室都打造成省內高精尖的水平,通過組建醫療集團構建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體系、落實醫療機構功能定位、提升區域服務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