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記者 陳鎧奕 通訊員 王書)

2019年11月13日上午,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式暨差異教育論壇在杭州市天長小學舉行。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杭州市教科所所長俞曉東、上城區教育局局長項海剛等參加了開幕式並致辭。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開幕式由上城區教育局副局長王鶯女士主持,項海剛局長為此次上城教育學術周致開幕辭,項局長說:“天長小學能夠在學術研究尚取得如此重大獎項,歸因於天長人追求卓越、刻苦鑽研、鍥而不捨的精神。差異教育的實踐中,研究的路永無止境。”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為本次開幕式致辭,他首先肯定了上城教育的優秀品質,祝賀天長小學獲得了全國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的優異成績。他認為天長小學面向學生全面而個性發展的做法切合時代的發展要求,並期待此次論壇能夠在推廣差異教育研究成果的同時,帶來更加深入的思考,把差異教育研究的成果落實到更具體、更細節的教育教學實踐當中。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杭州市教科所所長俞曉東做了題為《“美好教育”:新時代杭州教育改革的新追求》的觀點報告。俞所長指出:“要把高水平建設美好教育作為杭州教育未來的新追求,使教育的相關方面都使百姓滿意。”俞所長還就打造高品質的美好教育,提出了六個全面: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保障資源有效供給、全面促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深化教育對外開放、全面落實熱點難點問題破解。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開幕式後,差異教育論壇分別就“基於數據的語文課堂教學”、“基於數據的數學課堂教學”和“基於數據的科學課堂教學”三個議題進行了展示和研討。語文分論壇由天長小學蔣軍晶老師和虞佳老師合作帶來一堂展示課,聚焦利用技術收集課堂中所有學生的書寫、閱讀狀況,方便教師實時瞭解學生的學情,並給予針對性的反饋指導。“天長大腦”負責人蔡豔明博士、授課教師蔣軍晶老師、浙江師範大學杭州幼兒師範學院劉寶根教授分別從技術、教學實踐和理論三個角度深度探討了剛剛結束的這堂基於數據的語文課。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數學分會場藉助大數據展開了一堂《三步運算》的數學診斷分析課。本節課由杭州市教壇新秀、上城區特級教師吳玉蘭老師執教,參與學習的是天長四(2)班的孩子們。本節課,吳老師和孩子們基於單元小測試的疑惑點、易錯點,基於大數據的診斷分析,展開思考與交流。針對孩子學習的差異表現,分組推送個性習題,並輔以微課指導,為如何基於大數據展開精準教學提供了範式。課後,杭州市時代小學校長、正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唐彩斌老師做觀點分享。唐老師對本堂課給予高度肯定,他認為,該模式的課堂,致力於探索實現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致力於探索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教學,致力於嘗試基於數據反饋的教學方式。同時,唐老師從如何做好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結合,如何關注集體性個人學習和個體性個人學習的區別,如何挖掘大數據提供教育支持的更多可能性等方面,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大數據時代下的差異教學。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科學分論壇中,天長小學陳甜老師帶來《機械與工具》單元的單元複習課。本課全部採用投屏,學生之間的討論與活動也得以全程記錄。陳老師將學生分為學習者和指導者,兩兩合作,共同完成一份複習題。在20分鐘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們運用各種材料,包括槓桿、天平……逐步完成題目。當一個小組都完成之後,學生們嘗試用iPad掃描完成題目的校對。學生們都非常喜歡這種分組的模式,作為指導者的學生認為自己通過教別人題目,能理解的更加透徹;作為學習者的學生則認為一對一的學生指導更能幫助自己讀懂題目,學會解題。特級教師姜向陽老師點評說:“這堂課與常規課的學習方式不同,真正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翁,發揮了能動性,體驗了教和學的樂趣。”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差異教育主論壇在三場分論壇後舉行,杭州市天長小學校長樓朝輝做了題為《追尋學術之路》的主報告,對天長小學三十年來的差異教學實踐做了介紹。30年來,學校一直堅守“差異教育”的理念沒有動搖,這無形中成為天長的一種文化,一直在延續。學校形成了一批科研型教師隊伍,促進差異教育理念落地,形成靈活多樣的教學樣態。全體教師參加了差異教學全國、省、市、區各級研究課題,形成了差異教學的核心理念。在實踐中,每位老師面對有差異的學生,都能熟練運用教學觀察、教學會診、量表評估、視頻分析等分析工具進行研究。每位教師都認同,學生的差異是教學最寶貴和最活躍的資源。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最後,論壇以圓桌對話的形式結束,浙江大學劉力教授主持了論壇,杭州市教科所俞曉東所長、浙江差異教育研究院施光明院長、杭州市天長小學樓朝輝校長、“天長大腦”技術負責人蔡豔明博士,以及全體參會人員共同參與了對話。

  “這是一個信息時代,技術正在改變當下的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浙江差異教育研究院院長施光明說了一個故事:一個人因故成了植物人,30年後他甦醒了,結果他發現現代的人查資料需要上網,購物上淘寶,出行用共享單車等等,自己適應不了當下的生活。於是他去找醫生,醫生說你適應不了就回學校去學習嘛。結果他回到學校,發現學校教的還是跟30年前一樣。這個小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很能說明問題。施光明坦言,人們的生活是因工具而變化的,過去人學會用石器,那處於原始社會。當人學會用鐵器,就進入了封建社會。教育也一樣,需要運用工具,來更好地助力教育,而大數據、信息技術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樓校長看來,技術作為工具可以為教育提供更多的助力。所以未來的差異教育,試著可以探索通過基於大數據,為豐富教育教學和分析學生提供更多的幫助。杭州市教科所所長俞曉東說:“技術發展到今天,教育依託於技術,將成為可能。”緊接著俞曉東又分享了一個國務院在今年發佈的健康中國行動計劃,提到了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屏幕產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使用電子屏幕產品開展教學時長原則上不超過教學總時長的30%,原則上採用紙質作業。“基於技術工具的使用,可以有效助力教育。但是如何運用工具,這中間還需要更多探索和實踐。”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而浙大教授劉力覺得,教育的根本是因材施教,雖然現在的技術越來越發達,但是育人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技術可以作為一種輔助,但不能陷入技術至上的誤區,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不能完全被技術代替。

  據悉,天長小學自1990年開始進行差異教育實驗,提出“學校沒有差生,只有有差異的學生”的口號,至今已持續了近三十年,其中《一個模子不適合所有學生:小學差異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成果榮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引發業界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基於對差異教育研究的再思考,學校依託上城教育學術周舉辦此次論壇,既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推介,更期待以最直觀的課堂教學實踐,呈現學校利用技術實施差異教育研究的探索和實踐。

首屆上城教育學術周開幕:數據推動教學變革 差異教育研究再出發

  當前,大數據時代教學的工具價值往服務價值的轉變十分明顯。同時,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教學研究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有了數據的優勢,教學質量檢測和評估也將得到即時顯現,教學將更多地具有實證和分析的因子。基於對現階段深化天長小學差異教育研究的再思考,天長小學依託上城教育學術周舉辦此次論壇,既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推介,更期待以最直觀的課堂教學實踐,呈現學校利用技術實施差異教育研究的探索和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