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Pixel 4翻車,戳破了造手機只是拼裝的幻想

一個月之前,我們三易生活曾經盛讚谷歌Pixel 4系列這款最新的“親兒子”。在那個時候,我們被它不落俗套的外觀設計,高度重視隱私保護的內置AI,獨特的相機理念所打動,甚至認為它足以體現谷歌對於當前手機市場的不滿與反思。

谷歌Pixel 4翻車,戳破了造手機只是拼裝的幻想

然而短短一個月後,我們發現自己被狠狠的打臉了,因為曾經一度被外界寄予厚望,認為能夠指導整個安卓生態未來的Pixel 4系列,已然又雙叒叕一次淪落為BUG滿天飛的尷尬產品。先是有消費者發現Pixel 4的人臉識別功能,竟然可以在識別對象閉眼(睡著)的時候解鎖,引發對於“枕邊人盜刷”的擔憂;後來又有媒體曝光Pixel 4的90Hz屏幕兼容性不佳,甚至就連亮度太低的時候都會自動掉回60Hz模式;而就在近日,就連谷歌那引以為傲的AI相機甚至都翻了車,其被發現在特定光線的環境下會出現嚴重白平衡問題,直接導致整張照片色彩失真。

谷歌Pixel 4翻車,戳破了造手機只是拼裝的幻想

右邊是正常曝光的紅色房間,左側是Pixel4錯誤的把紅色拍成了黃色

針對以上這些BUG,谷歌事後的處理態度都還不錯,基本上都確保會在一個月內以系統更新的方式提供修復。但是這種反覆出現“可修復BUG”的情況,實際上也已經很能反映一些問題了。

谷歌手機的問題,表面上是軟件BUG,實際上是人手不足

是谷歌的軟件開發能力不夠強?稍有常識的人都不會這樣想。且不說大名鼎鼎的“阿爾法狗”,單就谷歌作為Android操作系統領導者的特殊地位,以及他們本身多年以來靠著強大的AI拍照算法,以及與各大手機廠商都有合作這兩點來說,谷歌在手機軟件的研發水平上就毋庸置疑。但是功能強大、規格充滿獨創性的Pixel 4系列,卻先後多次出現可被修復的軟件BUG,至少說明了其在產品發佈前的最終測試階段,或者說在質量把控的環節出現了一些問題。

谷歌Pixel 4翻車,戳破了造手機只是拼裝的幻想

事實上,根據外媒The Information在2017年的一則報道顯示,谷歌在收購了HTC的手機部門後,收穫了約2000名員工,但他們在上海負責監督Pixel手機和Google Home智能音箱等產品生產環節的團隊,人數卻僅僅從20人擴張為了150人左右。而且這150人還並非所有人都從事質量保障工作,還需要兼顧VR設備、可穿戴項目的一部分研發任務。

不難看出,Pixel系列產品接連“出事”的原因,說白了就是谷歌負責手機質檢、測試的人手太少。沒能在產品發佈之前對手機進行充分的質量和功能檢測,因此漏掉了一些原本很容易解決的BUG。既對消費者接連造成困擾,也嚴重地傷害到了谷歌自身的產品形象。

在產業鏈造機的年代,有些事情還得靠品牌自己去做

當然,Pixel 4系列的這次事件並非全無正面意義。一方面來說,它至少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知錯能改,而且改正態度積極迅速,在軟件開發(或者說在漏洞修補)方面實力強大的谷歌。但更重要的是,它將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全球消費者的面前。那就是在行業分工明確,產業鏈發達的今天,手機廠商在一部手機的研發、生產過程中,到底要做多少事?

谷歌Pixel 4翻車,戳破了造手機只是拼裝的幻想

以Pixel 4系列為例,其使用了了來自日本軟銀的處理器架構,由美國高通設計為SoC,再搭配上了韓國三星的屏幕、日本索尼的攝像頭、中國德賽的電池,以及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但是在此基礎上,它還是有來自谷歌自研的Pixel Neural Core AI芯片、Titan M加密芯片,還是需要自己來設計外觀,也還是需要靠自己來開發軟件和編寫拍照算法,以及對產品進行出廠前的測試和質檢(儘管最後這一步沒有做好)。

換句話說,儘管理論上而言,單靠供應鏈的確可以“造”出一臺手機來,但要想將它做得與眾不同,要想在行業中出類拔萃,那麼手機品牌自身的人力、物力以及時間付出,便不可或缺。

谷歌Pixel 4翻車,戳破了造手機只是拼裝的幻想

比如說同樣是以拍照為主打的智能手機,小米前段時間發佈的CC9 Pro憑藉著DXOMARK奪冠的成績,一舉吸引了來自全球的關注。而在發佈會後的媒體採訪環節中,小米總裁、副董事長林斌便透露,在過去的三年間裡,小米在北京、上海、南京、班加羅爾在內的全球9座城市成立了研發中心,研發團隊的規模從400多人擴張到了3700多人,而這3700多人中,相機更是重點方向。換句話說,除了有獨家定製的鏡頭以及合作研發的CMOS之外,這個數量或許比整個谷歌手機團隊(包括研發和其他職能在內)還還要多的人員,正是CC 9 Pro能夠在拍照質量上勝過一眾競爭對手的原因所在。

谷歌Pixel 4翻車,戳破了造手機只是拼裝的幻想

又比如說在手機的兼容性和穩定性測試方面,vivo是業內最早建立自主雲測平臺的手機企業之一。據悉在他們的實驗室裡,幾千臺手機24小時不間斷地測試著各種場景、各種應用的流暢、穩定、兼容水準。根據官方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他們已經可以做到保證全生態排名前10000的應用中,超過90%的應用可以完美兼容vivo旗下各種不同處理器、不同系統版本,不同屏幕分辨率和比例的手機。

不僅如此,vivo還專門建立了一支“路測團隊”,其每天工作就是揹著十數臺手機和測試設備,在全國各地的高鐵和隧道中來來回回的奔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曾經解決過某知名供應商的基帶死機問題,也曾向警方報告過發現的偽基站。當然最重要的是,正是靠著這種毫無訣竅的、枯燥的,完全拿人力和財力“堆”出來的測試,才使得今天的vivo產品在信號表現上比過去好了不少,更直接為vivo當前超過50%的5G手機份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人力”成為決勝的關鍵因素,二三線品牌就真的難了

不難看出,即便在如今這個“產業鏈造機”的時代,對於那些有追求的品牌來說,高額投資的自研技術,大規模的研發團隊,靠大量人力物力去保障的產品品控,都是一款優秀的手機背後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換句話說,雖然大家的主控芯片型號看起來都差不多,所用的攝像頭CMOS似乎都大同小異,但在功能獨創性上,在許許多多的人性化細節上,在影響用戶使用感受的穩定性上,甚至在出了問題之後的修補積極性上,任何一款產品背後所凝聚的高成本以及廠商獨自的努力,其實是很多消費者尚未意識到的價值所在。

谷歌Pixel 4翻車,戳破了造手機只是拼裝的幻想

當然,換而言之,對於那些缺人、差錢,只能被迫跟風行業潮流的品牌來說,他們的產品雖然表面上看可能硬件配置差異不大,但與一線大廠的差距,卻會大量體現在產品的同質化、功能缺乏新意、質量的不穩定,甚至是售後保障的不積極上,畢竟這些方面的事情供應鏈是沒法解決的。而這種難以彌補的差距,也自然會進一步吞噬二三線品牌的產品競爭力和用戶忠誠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