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賦予生命何種期許

養生是銀髮族關心度很高的話題。如何才能長壽成了一些人樂此不疲的事,有的朋友乾脆就定一個目標說“活不到九十九誰也不許走"。說到底就是留戀這個世界,但死亡是每個人的必然歸宿,在這個點上人人都是公平的。《金剛經》中講,人最容易駐的四種相中,就有“壽者相”。但莊子認為人追求長壽是不明智的,因為壽則多辱。他在《莊子·外篇·天地》裡講了一個故事。說堯在華地巡視,當地守護疆土的人說:“聖人啊!請讓我為你祝願吧,祝願聖人長壽!”堯謝絕。“祝願聖人富有!”堯謝絕。“祝願聖人多男兒!”堯謝絕。守護疆土的人不解地問:“壽延、富有和多男兒,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你卻不希望得到,這是為什麼呢?”堯說:“多個男兒就多一份憂懼,財物多麻煩事也就多了,壽命長就會多受困辱。這三個方面都無助於培養善念和德行,所以我謝絕你對我的祝願。”這就是著名的《莊子》中“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的故事。作為銀髮族人,莊子這番話,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為什麼壽則多辱呢?一是頭腦昏聵,不能與時俱進,靠回憶喋喋不休,討人厭惡。二是身心老化,多病多災多難,變成了廢人。就如莊子所說的,“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意思是說,人一生下來就一步步向死亡走去。追求長壽,有什麼好處呢?人老了身體和精神都不行了,活著不是大悲哀嗎?的確,莊子看到了長壽的種種艱難,指出了長壽多辱的風險。所以莊子不主張長壽,而主張“善妖善老,善始善終”。就是說人活多大歲數並不重要,只要善始善終就行了。

近代很多名人也直言長壽之痛。如現代思想家錢玄同就說“人到四十就該死"(他生活的年代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三十多歲)。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常把壽則多辱掛在嘴邊。巴金說“長壽是對我的折磨”。有的名人則追求晚年無昏聵、有尊嚴、受愛戴,做可愛老人。季羨林先生晚年寫了《老年談老》,述說自己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悲的態度。楊絳先生晚年依然保持著過去的生活品質。

人的晚年到底應該追求生命的長度還是生命的質量呢?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我認為只追求生命長度未免有失偏頗。假如有甲乙兩人同為八十歲,甲在八十歲這年一病而終,毫無痛苦。而乙也在八十歲這年一病不起,在接受了現代醫療條件所能提供的治療後,躺在病床上生命得以延續,其中包括對器官的多次切割,活到了九十歲乃去。乙要比甲多活了十歲,他所經歷的痛苦和給家庭的拖累也是致命的。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六年才逝去。這種死亡是痛苦的,毫無生活質量可言。經濟學人發佈的《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英國排在首位,中國排在第71位。所謂死亡質量是指病患者的最後生活質量。美國醫生自已患了癌症,他們選擇的是用最少的藥物和治療來控制病情,將精力放在享受最後的時光上。在生命最後關頭選擇了生活品質,而不是治療。

要讓生命最後一程走得有尊嚴,首先應做到心地坦然,承認死亡是一個正常過程,生命長度並不是唯一,生命的質量才是最重要的。對人生終點建議在以下三者中作出選擇:

一是無疾而終。這是人生最好的結局。楊絳先生反覆對人說:“我最大的願望是無疾而終。"劉伯承元帥也曾說:“如果在戰場上不被花生米(子彈)打死,我就爭取無疾而終"。要讓生命之火慢慢萎去,直到自然熄滅。但這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選項,估計只有八十歲以後仍無基礎疾病的部分老人方可爭取這種結局。

二是一病而終。這是次等的結局。這種走法基本不接受或少接受治療,自已沒有痛苦,對家庭和社會都沒有拖累。

三是生命末期儘量走得快一點。在沒能享受到前兩種走法時,這種選擇應該是最好的了。也是多數人應有的選項。人在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後,生命也就無多大意義了。這種生命期對本人是痛苦折磨,對社會和家人是拖累。我國現在不支持安樂死,但是否接受治療,本人及家人是可以做主的。所以晚年應提前告訴家人在什麼情況下拒絕治療,如果清醒就自已做主,不清醒時由家人做主。或以遺囑形式留存。讓自己儘量走得快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