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2019年11月初的一天早晨,山西臨汾堯都區大陽鎮西河堤村衛生所內,驕陽給晾曬在院落中的玉米渡上了一層淡淡的金光。雖然已經初冬,焦和平的診所大院裡卻人頭攢動,感覺不到冬天的寒冷,院落中的人們愜意地沐浴著這一縷溫暖。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診治室內,身著白大褂的焦和平左手一如既往熟練的從托盤內拿起幾枚長短不一的銀針,右手準確的從左手中抽出合適的一枚,輕巧地將寒光閃閃的銀針捻入患者頭部的穴位,整套動作輕鬆自如,宛如行雲流水。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焦和平,堯都區大陽鎮西河堤村衛生所所長、主治醫師。她紮根鄉村,一心為民,從事鄉村衛生事業41年,診治病人100餘萬人,為患者減免、墊付治療費用1000餘萬元。多年來,任市、區、鎮黨委代表,市人大代表,區政協委員。她的先進事蹟被全國婦聯、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授予“愛心人士”;40多次榮獲縣、市、區級“省級農村拔尖實用人才”,“十佳女標兵”、“三八紅旗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全國各地的患者贈送錦旗牌匾有1000多幅。

她是一名普通的鄉村醫生,紮根鄉村,懸壺濟世41年;她是一名極不普通的鄉村醫生,多年如一日,扶困濟貧,播撒愛心。她紮根山區,用一支小小的銀針,用傳統的中醫針灸醫術,不僅為無數患者解除病苦,更為山區群眾的身體健康和山區衛生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智慧改變了偏僻山區衛生狀況落後的面貌,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一、經歷苦難立志學醫

選擇學醫,繼而走上從醫的道路,源於焦和平的父親,以及那段難以忘懷和痛心酸楚的過去。焦和平的父親是一個氣管炎患者,在那個生活物資的極度匱乏和經濟收入十分拮据的年代,連窩窩頭都填不飽肚子,更別提有錢進醫院看病。

“家裡當時只有3毛7分錢,吃了上頓沒下頓,哪有能力看病”,破舊的土炕上,焦和平和母親著急上火,為了治病把能換成錢的都變賣了,眼前這個家已是一無所有、家徒四壁,只能眼睜睜地守在父親身邊,看著父親一天天憔悴,一天天衰弱。因為沒錢治病,父親的氣管炎不能及時治療,時間一長就轉成了肺氣腫,最後肺氣腫又成了肺心病。

面對著忍受著極大痛苦的父親,她多想幫助父親擺脫痛苦,也曾不止一次想過,“如果我是一個醫生,能治好父親的病,那該多好啊”,只有15歲的焦和平感到生命在貧窮面前的無助,懷著極度的悲痛埋葬了父親。父親的去世,對整個家庭的打擊很大,焦和平一下子成熟了很多。“我要學醫,當一個醫生”,成績優異的她決心放棄上大學的打算,拜師學醫。當初為了救重病的父親的單純夢想成為了她做醫生的初始動力。於是,她選擇了做一名醫生,這也註定一生與病?痛作殊死的抗爭。

“只有學醫,才能救治像我父親那樣看不起病的鄉親”,帶著對父親的懷念,懷著致力改變鄉村求醫難的窘竟,毅然踏上了學醫的道路,“不能讓父親的悲劇在父老鄉親的身上重演”。

當時正是赤腳醫生時興的時候,她第一批參加了當時臨汾縣成立的赤腳醫生學習班。系統學習了農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她成了一名赤腳醫生。她奔波于山村的溝壑,不辭辛苦為鄉親百姓們看病。不久,一位軍醫隨解放軍巡迴醫療隊來到西河堤村,要招幾名徒弟傳授醫療技術。焦和平幸運的遇到了這位名醫,17歲的她系統的學習了內科、外科和針灸技術。為了能掌握到更精更多的醫療技術,她埋頭苦學,把所有的委屈都埋在心底,一門心思地學習。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為了能扎準穴位,掌握扎針技術,體會效果,她悄悄在自己身上試針。全身能扎的穴位,不知紮了多少遍,身上青一塊紫一塊,母親發現後,心疼的直掉眼淚。一次,她在自己臉上打穴位,一什下去,半邊臉都腫了起來,母親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好強不服輸的她從來沒有想到過放棄,硬是咬著牙忍著痛挺了過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師傅的精心指導下,在自己的努力鑽研下,她終於成為了一名能獨立行醫的鄉村女醫生。


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暖千家。憑著一手精湛的針灸技術,她在鄰近鄉村小有名氣,為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治好不少疑難病症。

那年她23歲,為了能掌握更系統的醫學知識,她來到原臨汾地區衛校深造。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又掌握了內科配合針灸醫療技術。城裡的多家醫院都向她發出邀請,但是她都一一拒絕。她又想起父親遭受的痛苦以及臨終前渴盼和無助眼神,鄉親們更需要醫生,鄉親們更需要我,懷著對父親的思念,懷著對父老鄉親們牽掛,懷著要改變貧困山區的就醫環境,她又重新回到雖然貧窮但是卻令她魂牽夢繞的鄉村。

從此,不論颳風下雨,還是寒冬三九,只要鄉親們有需要她的時候,她都送醫送藥到家。田埂地頭,荒山野鄰,都有她忙碌奔波、疾步而行的身影……她為了鄉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為了群眾的健康幸福,在鄉村醫生崗位上埋頭苦幹,一干就是31年。

二、妙手仁心 備受讚譽

這是一個普通的鄉村宅院,但是四周牆壁上掛著琳琅滿目的錦旗和牌匾。“現代華佗”、“中華神針”“醫高厚德、神醫神針”等字樣的牌匾讓人目不暇接。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本是醫生的職責所在,人們對焦和平深情難忘,緣於她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

“我並不在乎錦旗的多少,我所在乎的是,每一天都能看到有新的患者康復後露出燦爛的笑容”。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40餘年來,經焦和平診治過的病人達100餘萬人,以平民化的收費,親人般的對待,深得群眾的讚譽,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動的是她那種不計較個人得失,嘔心瀝血為群眾服務的忘我精神。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慕名而來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這個小小的山村裡,頓時熱鬧起來。焦和平的家門口每天都會有來自各地的轎車,還有三輪車和人力車,掛有“堯都區大陽鎮西河堤村衛生所”牌子的大院裡,更是門庭若市,人來人往。來這裡就診的患者,大都是去了很多地方治療,病情時好時壞,反覆發作、病痛的折磨給他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他們所知道的醫院幾乎都看遍了,所有最難下嚥的藥也都吃過了,在漫長的求醫過程中,仍然沒有看好病,對治療失去了信心,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他們通過治癒後的病友介紹而慕名來到醫院,從此告別了頑症、迎來了新生。


堯都區枕頭鄉的劉愛玲,孩子因為貪玩從自行車上摔下頭部著地,導致壓迫神經,無法正常行走。她帶著孩子到大醫院,都只能依靠輸營養液來維持。花費多達一萬多元,但是還是沒有明顯好轉。她靠在幼兒園當生活老師維持生計,奔波大醫院已花完了家裡所有的積蓄。在舉步維艱、進步兩難的時候,找到焦和平大夫,在診所打掃衛生,幹雜活來衝抵診費。在焦大夫的精心治療和照顧下,一個月的治療花費幾百元錢,孩子便恢復正常,她高興地逢人便誇焦大夫好,“焦大夫是個好人”。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上門求醫問診的人絡繹不絕,她的醫術是遠近聞名的,不僅有當地的患者,一些來自外省市的患者千里迢迢前來就醫。然而,焦和平依然是那麼樸素,她用純真的感情對待每一個患者。她對前來就醫扎針的人,從來不問出身和職務,對每一個前來就醫的人都一視同仁,所有的患者都必須按順序排號就診。焦和平每天要從早上六七點開始接診,一直忙到深夜甚至到次日凌晨,一天中要接診100多個病人,每個病人須扎二十來針,找穴、拿針、扎針、捻針,一系列的動作格外利索,每天要扎兩千多支針,有時候一忙就是一天,甚至連頓熱飯都吃不上一頓……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認真為患者紮好針才是最重要的,我的理想是讓每一個人都能健康的生活”40多年來,焦和平就這樣心繫患者,治病救人。對於國家規定的急診費,注射費,監護費等費用,她從來沒有收取過,對於那些比較困難的家庭,她總是先看病,再收費,還經常墊付自己的錢為困難戶買藥。

三、 紮根鄉村無怨無悔

在鄉親們的眼裡,焦和平永遠都是那麼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鄉親們很少管她叫大夫,總叫她“平子”、“平姐”,更融入了一份特殊的親情,與她的心貼得很近。

近年來,她精湛的醫術、低廉的費用、神奇的療效,使全國各地的患者慕名前來,診所也由當初的幾孔窯洞擴建為擁有40張病床、初具規模的鄉村診所,一年到頭,難得有清閒的時間。無論名氣再大,焦和平為民除病、純樸善良的本色沒有變。這裡沒有城市的喧譁,卻有古樸的民風,沒有多少高樓大廈,卻不乏城市的文明。

“這女子可是好著呢”村裡人談及焦和平大夫,都感慨地說道。為了履行當初的諾言“不能讓父親的悲劇在父老鄉親的身上重演”,她都是平價收費,對於家庭貧困的鄉親,她都會免費為鄉親們治病抓藥。隨著焦和平的名聲越來越大,每天前來治病的患者都絡繹不絕,為了不給焦和平增添更多的麻煩,鄉親們都選擇在晚上到她家瞧病、扎針和抓藥。

付出總有回報。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鄉村醫生,她默默奉獻、任勞任怨、辛勤耕耘、艱苦創業,被當地群眾稱為“農民的好女兒、健康的守護神”,西河堤衛生所被評為“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她的先進事蹟被全國婦聯、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授予“愛心人士”;40多次榮獲縣、市、區級“省級農村拔尖實用人才”,“十佳女標兵”、“三八紅旗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她個人多次被表彰為工作先進個人、先進醫務工作者。

牛!臨汾一位普通鄉村醫生被人民日報報道!你聽過嗎?

從事鄉村衛生事業41年,焦和平為患者減免、墊付治療費用多達1000餘萬元。“只要鄉親們的病能治好,擺脫病痛的折磨,這就是我最大的心願”。“村裡苦是苦點,但是看到一張張很熱情的笑臉,苦和累早就拋在腦後了,鄉親們的健康是我最大的追求。”焦和平是這樣說時只是微微一笑。她還將用自己點點滴滴的真情去滋潤患者的心田,把絲絲縷縷的愛心獻給那沒有耀眼光環的鄉村醫療事業,因為奉獻是她無悔的選擇。(文圖/ 李虎平 暢格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