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圖源@枉言

天津是一座硬核的城市,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這樣。

天津的獨特歷史造就了這座城市的獨特風情,而獨特風情又孕育了獨特有趣的人。

“幹嘛?”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稍微熟悉天津的朋友,僅看這兩個字,眼前就已經浮現出天津人說話的108種表情和語調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天津人的種種行為方式,其實就已經勾勒出了背後這片土地的硬核畫風


01

天津方言到底有多野?

天津的硬核,首先給人以衝擊的,就是天津話

前些年天津話沒現在這麼普及,網上逮誰都“結界、結界”的調侃。

那時候,大夥都還習慣模仿東北話,因為當年的主要流量陣地還是電視,由小品王趙本山把持著。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憑藉本山大叔的一己之力,從小品、影視劇到二人轉,把東北文化全方位無死角的帶到了觀眾面前,並且迅速火了起來,沒別的,因為東北話,不但好學,而且好玩。


天津話和東北話一樣,同樣帶有天然的喜劇基因,喜劇演員當然不會放過。


之前聽過一個笑話:


一天津人在國外買東西,抓耳撓腮想不起來英語『多少錢』怎麼問。


一拍腦門,想起來了,張嘴就問:

『好吃嗎?』


一咂麼滋味感覺不對,又糾正道:

『吃嘛好?』


感覺還不對……

『嘛好吃?』


這段子,沒考過英語六級的天津人都聽不懂。


春晚上也曾有過兩位演員模仿天津話,一個是林永健,一個是蔡明。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如果說林永健的小品《裝修》裡那個長頭髮娘們兒,模仿的還稍微有麼點意思的話,那蔡明在小品《送禮》中的表演就直接可以打不及格了。

那天津調兒,聽著太侉了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從蔡明之後,鮮有演員再模仿天津話,不是天津話不好玩,而是若非土生土長的天津人,確實拿不動,天津話不像東北話那麼容易速成,需要慢慢燻。


燻吧,等到你天津話煉成之日,便是碾壓所有方言之時


有人說這話太狂了,那是你沒見過天津話碾壓其他方言時的名場面。

來段視頻感受下


天津話的可愛之處在於腔調神似rap,以語氣詞實現單押雙押,讓人隨時隨地就能開嗓battle。


用實力為天津話代言的馮鞏,一開口有多麼餘音繞樑,想必看完視頻的你已經瞭然了。


然而其他的老藝人們,縱然已使出全力為大家普及當地方言,努力想表達出自己的方言特色,但遺憾的是,不論上海話、山東話、陝西話或是湖南話,在天津話面前都是弟弟,不用矯情,臺下觀眾的笑果說明一切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很多人喜歡天津話,大概就是因為搞笑,似乎隨便一句天津話就能戳到它們的笑穴。


以前上學時,宿舍裡有個外地同學,聽馬三立不笑,看周星馳不笑,唯獨聽到天津話時,會笑的的一塌糊塗,最嚴重時,他時不時就會嬉皮笑臉的追著我們屁股後面“幹嘛、幹嘛”的嚷嚷,場面一度十分尷尬,好在後來他這病痊癒了。


可見天津話的殺傷力確實不俗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不過,天津話如果只承擔搞笑這一種責任,那還不足以說明其硬核。


咱知道,中國現代話劇之父曹禺,就是天津人,他的《日出》《雷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里程碑,在他的劇本中,“大果仁”、“各色”等天津口語時常直接出現,讓高大上的話劇也變的平易近人。所以在推動話劇發展這方面,天津話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所以說咱的天津話,進可登晚會、演話劇,退能講段子、罵大街(這就不展開了,正創建文明社會呢)。


這才是真正的硬核吶。


02 天津人的胃口,就是硬核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天津話聽著有滋有味,但比起天津人的吃來講還差點,因為天津的吃物,更有滋味。


天津菜和天津話一樣,“嗆口”在全國獨樹一幟,但津派嗆口不是川渝貴贛的麻辣生猛,也不是江浙滬閩的甜入骨髓,而是一個字——“鹹”


天津的硬核口味,和早年的碼頭文化息息相關,多鹽的食物能讓人食慾大增,很適合重體力的碼頭工人。所以在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這個說法裡,天津把北方人吃鹹這個特點,詮釋的明明白白。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要說天津的美食,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狗不理包子煎餅餜子,這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但鮮有人知道的是,天津人對於煎餅餜子竟然有著一套嚴格的規範標準,外地人做飯,看菜譜就足夠,可天津人攤個煎餅都得按規範來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天津煎餅餜子加工技術規範


而對津派廚師來說,做菜時,與外地廚師最明顯區別的大概是對“用鹽”的規範。


你以為一勺鹽是這樣的: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天津廚子認為一勺鹽可能是這樣的: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天津人認為,鹹則鮮、菜鹹好下飯,吃鹹有力氣……


所以從八大碗的熘魚片兒、燴丸子、篤麵筋……到滿街的各樣天津小吃,“鹹”始終佔據著天津人的主流口味。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其實在天津,和煎餅果子齊名的小吃有很多,嘎巴菜、老豆腐等等……但他們卻不像煎餅餜子一樣,可以走出天津衛,沒別的,就是因為它們太鹹了,即便有乾糧,那碗素滷二八八的外地人也真的咽不下去。


走遍天津的早點鋪,沒有一個桌上不放著個鹽罐子的,天津人離不開這個。喝豆漿,放鹽,吃白豆腐,放鹽,喝雲吞,也放鹽……就連稀飯也偶爾要做成鹹飯。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裡,研究人員推薦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最好不要超過6克。


而咱天津市民的總鹽攝入量,都已經超過15克了,其中烹調用鹽約為10克……


即便沒有一顆鐵打的胃,可在健康和口味面前,天津人也向來只選後者,絕對不含糊。


在口腹之慾面前,天津人的字典裡從來沒有怕死兩個字。


03 天津人,更硬


提天津,外地人常用兩個字形容,一是“哏兒”,二是“慫”。


網上常見很多人拿東北人的“能動手就別吵吵”和天津人的“吵架倆小時就是不動手”對比來開玩笑。我之前聽過一個段子:


“天津人不是不動手,是動手要分時候!”


“什麼時候才能動手?”


“旁邊人一勸架,倆天津人就要動手了,這樣打不起來……”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慫嗎?這不叫慫,這和天津人所信奉的生存之道有關。


老天津人最高的生活理想就是平安是福,家裡沒病沒災,外邊沒仇沒怨,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就算嘴裡不說,也都體現在行動上了。罵兩句又不掉肉,不礙事的。


但這種慫,絕不是不分時候的。


天津人也有火氣,往小了說是看不得家人、朋友受欺負,往大了說是看不得國家受欺負。


當年紫竹林,義和團前仆後繼,讓繞了大半個地球的聯軍士兵領略了天津人的勇氣。敢問在清末,外國人怕過何時怕過中國人?

天津人,讓他們頭一次明白什麼叫絕望。


八里臺,聶士成橫刀立馬,萬夫莫開,遺言“吾未瞑目,必盡吾職”至今迴盪於聶公橋畔。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聶士成紀念碑


往近了說,天津記者付國豪,一句“我支持香港警察,你們可以打我了”詮釋了什麼叫雖萬千人,吾往矣。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面對數百兇徒,其心不滅,其智尚存,這樣的天津人,慫嗎?


天津人骨子裡是有血性的。

真到節骨眼兒上,比誰骨頭都硬。


我們天津,就是最硬核的城市!沒有之一


前些日子,2019上半年主要城市GDP排行榜公佈,天津雖然增速不高,但整體來看經濟企穩復甦,GDP總量歷史首次在半年內突破萬億元大關,排名第五。


但實話說,天津的老百姓對這些數據和排名並不是十分上心,硬核務實的天津人,更關心的,仍舊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煎餅果子加幾個雞蛋?郭德綱又出了什麼新段子?颱風還來不來……


就像《兩隻狗的生活意見》中旺財的扮演者劉曉曄所形容的那樣:


“既有強大的娛樂精神,又有心懷天下的能量,天津人真的很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