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膏第一股扣非淨利連虧13年,靠炒股維持“最後體面”

提到兩面針,相信很多80、90後都不會陌生。作為開創中藥牙膏先河的老牌日化企業,兩面針一度是中國牙膏市場的佼佼者。2001年,兩面針牙膏年產銷量突破4億支,此後連續15年銷量排名行業第一。2004年1月,兩面針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正式登陸資本市場,成為“牙膏第一股”,一時風光無兩。


牙膏第一股扣非淨利連虧13年,靠炒股維持“最後體面”

然而,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樣紅。僅過了十餘年,兩面針就從家喻戶曉的“一口好牙,兩面針”淪落到了業績下滑、持續虧損的慘淡境地。

連虧13年 變賣資產求生

近日,為了緩解連年虧損、資金短缺的窘境,兩面針又開始了“賣賣賣”的剝離戰略。11月12日晚間,兩面針發佈公告稱擬轉讓持有的房開公司80%的股權,紙品公司84.62%的股權,以及對房開公司、紙品公司和紙業公司的債權,交易方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產投集團,構成關聯交易。截至2019年6月30日,兩面針持有房開公司、紙品公司以及紙業公司債權賬面價值合計約11.7億元。

牙膏第一股扣非淨利連虧13年,靠炒股維持“最後體面”

事實上,從上市當年起,兩面針的業績就已經開始出現下滑。上市後,兩面針將經營品類從單一的日化產業擴展為日化、紙業、醫藥、房地產以及精細化工五個板塊。公司的主營業務也不斷調整,不單單再以牙膏為主,其它為輔。多元化經營使得兩面針在日化產業投入不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脫節,失去了產品升級和渠道優化的最佳機會。這也直接導致了兩面針的市場份額從2002年的16.30%降到了如今的不到1%。兩面針也從2006年開始,經歷了長達13年的虧損。

據兩面針歷年發佈的財報數據顯示,自2006年起,兩面針的扣非淨利潤就開始出現虧損,當年虧損額達到1.08億元。2013年至2017年,每年的扣非淨利潤虧損均達億元以上。2018年,兩面針的扣非淨利潤再次虧損7472.8萬元,最近13年來扣非淨利潤累計虧損近13億元。10月29日,兩面針交出了今年前三季度的成績單,我們可以發現,其扣非淨利潤的虧損仍在繼續擴大。數據顯示,在報告期內,兩面針實現營收8.8億元,同比下降1.4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779.86萬元,同比增長263.51%。但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卻降為-4343.4萬元。其中在第三季度,兩面針就虧掉了2027萬元。

靠賣股票為業績助攻

那麼,這樣一家扣非淨利潤連年虧損的上市公司,是如何做到不被“ST”的呢?

面對不斷下行的業績,兩面針不是沒有采取過措施。為了扭轉淨利潤的鉅額虧損,同時改善債務狀況,兩面針曾多次售賣資產和證券。以2016年為例,據兩面針年報顯示,公司在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5.6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2690.30萬元,實現“扭虧為盈”,而這裡面靠的就是出售資產及投資項目分紅。而這也不是兩面針首次出售資產“止損”。資料顯示,2011年-2016年間,兩面針曾6次出售中信證券股票保殼。

具體來看,2011年,兩面針非經常性損益1.12億元,其中出售中信證券獲利1.77億元;2012年,非經常性損益0.97億元,出售近1500萬股中信證券,收益1.18億元;2013年,非經常性損益1.19億元,出售1700餘萬股中信證券,收益近1.5億元;2014年,非經常性損益1.99億元,出售1000萬股中信證券,收益2.58億元;2015年,非經常性損益-0.03億元,出售中信證券股票,收益1400萬元;2016年,非經常性損益1.36億元,出售中信證券股票,收益1.57億元。

沒錯,在可能出現虧損的年份裡,兩面針正是靠著不斷出售中信證券的股票一次又一次地避免了被“ST”。兩面針也曾在公司財報中表示,出售中信證券的股票為公司的盈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價格戰衝擊下自亂陣腳

激烈的行業競爭,也是兩面針業績不斷下滑的原因之一。

隨著佳潔士、高露潔等世界知名品牌進入中國,國內牙膏市場的價格戰被點燃。各品牌的牙膏售價一降再降,但對中藥牙膏兩面針來說,原材料的價格卻在不斷上漲,受到的衝擊格外強烈。除了資本實力和規模優勢,外資企業在研發和營銷上也顯得更為成熟。據悉,早在1995年,佳潔士就已經推出世界上第一支能有效防蛀的含氟牙膏,此後又研製出了第一支能有效減輕牙齦炎的牙膏。高露潔則每年投資1.6億美元研發新產品。這對兩面針來說,壓力無疑是巨大的。面對勁敵,兩面針亂了針腳。不僅人事和銷售策略經常變化,連產品的研發和質控也開始不時出現問題。

後來,打不過的兩面針索性選擇“躲起來”,轉身投向快捷酒店。於是,兩面針在市場上逐漸消身匿跡,人們更多的是在經濟酒店提供的免費洗漱用品中發現其身影。時間一長,兩面針慢慢淪為了“低端牙膏”的代名詞。2018年,兩面針總共賣出12.07億支牙膏,其中11.74支為旅遊牙膏產品,家用牙膏銷量僅為3350萬支。

迴歸主業 能否絕地反擊?

兩面針此次選擇出售資產,除了止損改善業績,也是在多年多元化經營後迴歸主業的表現。兩面針也曾在今年的半年報中坦言,公司扣非淨利潤連續多年虧損,主要金融資產也已經所剩不多,公司將聚集主業,圍繞經營效益,持續改善經營,提升可持續經營能力。

不過,有業內人士表示,兩面針將非主流板塊進行出售,只是斷臂求生的手段,如果其品牌、產品、渠道和團隊不能進行年輕化運營,僅靠出售資產不足以支撐可持續發展。加上目前兩面針在日化行業中的關注度已經逐步下滑,要想重新拿回市場份額恐怕並不是一件易事。

其實,不僅僅是兩面針,不少國產日化品牌的日子過得也並不輕鬆。今年6月,田七牙膏母公司奧奇麗將其房地產、生產設備、“田七”商報等進行拍賣,全部財產評估總價為2.33億元,一次起拍價為1.63億元,雖有萬人圍觀,但最終流拍。

另外,旗下擁有“雕牌”“超能”“納愛斯”等品牌的納愛斯雖然市場表現不錯,但去年也爆發了內部危機。由於納愛斯集團內部強推承包制,剋扣員工保證金及獎金,不少員工因此離職,並有多名員工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

諸多國產日化品牌舉步維艱,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兩面針又能否實現絕地反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