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次調控,樓市拐點已現

近500次調控,樓市拐點已現

當下的樓市已經到了下滑的週期,這應該是所有人的共識。一方面是價格上漲的幅度被抑制,雖然平均數據還在穩步上漲,但樓市數據的失真以及滯後性也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是房企開始以價換量,曾經的快週轉也放慢腳步,一些區域的項目也停滯下來。而從土地交易量以及今年的房企破產數量來看,當下的樓市確實已經是在向下。

從調控政策角度來看,自從930政策開啟之後,整個樓市進入了緊張的調控狀態,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調控政策數量從2017年的250次到2018年的405次,2019年雖然還有兩個月的時間,但是前10月的調控政策已經近500次。無論是調控的頻率還是調控的方向,都是以抑制房價過快上漲,保持樓市穩定為主。

最能夠體現樓市調控的不是一二線,反而是三四線,但樓市上漲一定是一二線帶動了。我們看到,此輪調控之後,炒房者開始退出市場,這就直接讓購房需求大大的減少,加上接下來的限購和限售政策,一些投資住房和過度透支購房的情況也在逐漸減少。然而樓市依然有兩年的向上週期不僅僅是因為調控滯後的原因,更多是市場上的供需關係改變所引起的。當下的購房需求依然存在,畢竟房產的本質是用來住的,即使是階段性金融屬性增加,但最後的購買群體一定是剛需。

當下的樓市已經進入了拐點,但整體類似於溫水煮青蛙,畢竟房價不能一下子直接下降,諸如鶴崗之類的城市畢竟是個例,而且區域和房產也有一定的特殊新,對於大部分的商品房來講,整體來講還是保值的,只不過房企迫於銷售的壓力,開始降低利潤銷售。

從今年房企的諸多動作來看,現在的銷售壓力依然很大,一些房企甚至推行了16小時的工作制,銷售業績也是責任到人。再看今年的雙十一,房企找到了打折促銷的機會,大量的房產進入線上銷售,希望雙十一也能給房企帶來銷售業績上的增長,然而真實的情況或許並不太樂觀。

房子畢竟是用來住的,一段時期的樓市起伏也是在所難免,尤其是多項政策和多方的推動之下,必然會引起價格的漲幅。但經過了此輪樓市週期之後,購房者對於樓市的認知越來越多,接下來想要再次發生此類的事情,或許很難。一些房產大佬也逐漸退出樓市,這或許也是另外一種反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