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中國畫的顏色,就是中國文化的顏色,這些顏色有情緒、有審美、有品格,且與生活息息相關,連顏色的名字都來自生活的感受,比如石青、藤黃、胭脂……

中國畫的色彩非常微妙,深淺不同的色彩組合中,涵蓋了畫家的內在情感與審美意趣,令人產生不同的視覺愉悅和心靈感受。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周昉《內人雙陸圖》

縱觀中國曆代名畫,在顏色的運用上都頗具匠心,並散發著不同的時代色彩。如西魏北周沉鬱,隋唐絢麗富貴、金碧輝煌,兩宋院畫對寫實色彩的活用,都是色彩語言極富表現力的典範。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范寬《雪山蕭寺圖》

傳統色彩觀最早是以謝赫的“隨類賦彩”為主導,“隨類賦彩”隨畫家的思維變化而改變,使中國繪畫的色彩充滿靈性和活力,是畫家主觀化、情感化、詩意化的體現。

傳統中國畫在設色上遵循這一理念,主要以水墨和色彩平塗渲染的形式進行賦彩。隨類賦彩成為各代畫家認同的繪畫色彩觀,即使有所創新和突破,也基本遵循這一法則。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王蒙《秋山草堂圖》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倪瓚《雨後空林圖》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謝時臣《山居圖》

唐宋以後,文人士大夫繪畫逐漸發展壯大,多數重墨輕色,到了元代,水墨已完全佔據了畫壇的統治地位。文人畫重墨趣,運用墨的乾溼濃淡渾厚蒼潤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文人畫家對水墨的研究和喜愛遠遠超過了五彩斑斕的色彩,並把水墨推崇到更高的地位。

之後的畫家們在創作過程中,也極其熱衷對墨色的使用,以至於明代的山水畫,從形式上看風格多樣,出現了複雜紛繁的流派,顯示出山水畫壇的興旺,但從內容上看,卻日益空泛,因襲成風,有創造性的不多,從色彩上看,已少有重彩。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石濤《碧竹沒腰圖》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髡殘《松巖樓閣圖》

八大山人、石濤等“野”派畫家的出現,為“素淡”已久的山水畫壇,注入了新的色彩。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虛谷山水小景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任伯年山水

清代末期,上海畫派興起,虛谷和“四任”在筆墨和設色上都開創出新的局面。

到了近當代,西方繪畫色彩觀的引入,對中國畫的用色觀念產生了很大影響,中國山水畫色彩的表達,呈現了更加豐富、更具時代感的視覺形象。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徐悲鴻《峨眉古寺》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徐悲鴻《雞足山》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林風眠《水景》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趙無極山水

從徐悲鴻、林風眠、張大千、李可染到吳冠中、趙無極、朱德群都是畢生研究中國畫與西化相融合的變革型畫家。林風眠早就指出:

“西方藝術之所短,正是東方藝術之所長,

東方藝術之所短,正是西方之所長。

短長相補,世界新藝術之產生。”

東西方繪畫的不同色彩審美觀在相互影響、借鑑與碰撞是豐富中國畫色彩語言的契機。

當代畫壇也有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青年畫家,對中國畫的色彩語言進行著多方位的探索。山水畫家王躍奎,便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創造出“譜色寫意”的新畫風,成功地解決了筆墨的寫意性與色彩的豐富性之間的矛盾、中國畫的筆墨語言與西方的色彩體系之間的矛盾,在中國山水畫寫意道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王躍奎《雲林太極》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王躍奎《河嶽洪荒》

永不褪色的中國山水畫

▲王躍奎《大涼山上高樓立》

色彩是中國畫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色彩語言是一個畫家的心靈寫照,隨著觀照方式和審美趣味的改變,筆墨的改變則成為必然,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以時代的筆墨,把新時期蓬勃的生機與色彩感受表現出來,中國畫的色彩便永不會褪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