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人威廉:罷黜俾斯麥廢棄“再保險”,德國就那麼渴望兩線作戰?

難解的“德國問題”

19世紀七十年代,中歐赫然出現一個統一強大的帝國,它就是此後令歐洲人膽寒的德意志帝國。早在數十年前,打遍歐洲無敵手的拿破崙就曾說普魯士人是炮彈孵出的。果不其然,正是普魯士人最終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大業。

異人威廉:罷黜俾斯麥廢棄“再保險”,德國就那麼渴望兩線作戰?

1864年-1870年,在普魯士王國鐵血宰相俾斯麥輔佐下,國王威廉一世相繼發動了三場漂亮的王朝戰爭。首先通過普丹戰爭收復了丹麥佔領的兩個德意志邦,再通過普奧戰爭獲得法蘭克福、漢諾威等地統一了北德,最後通過普法戰爭兼併南德諸邦,完成了一統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全境。

通過奠定統一大業的普法戰爭,德國不僅勒索了法國人五十億法郎的戰爭賠款,還將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納入囊中。這還沒完,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專程”到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稱帝。從這一刻起,法德兩國的矛盾就已不可調和,此後70年交替上演冤冤相報的鬧劇。

德國的強勢崛起自然打破了當時的歐洲格局,作為之前歐洲幾大國博弈的緩衝地帶,這裡突然冒出一個具備天然優勢的強國,歐洲列強一時難以接受。從此,“德國問題”成了困擾歐洲甚至世界近百年的難題。

普法戰爭後,法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不復存在,其地緣政治環境也更加惡劣。雖然深知法德矛盾不可調和,法國人還是清楚地意識到,單憑自身的力量難以壓制德國。無論是為了自保還是復仇,法國都需要尋找堅定的盟友共同對付德國。

異人威廉:罷黜俾斯麥廢棄“再保險”,德國就那麼渴望兩線作戰?

對此,在外交上縱橫捭闔的俾斯麥當然看得更透。立國之初,俾斯麥就將孤立法國定為基本外交方針。為防止法國人搞“串聯”復仇,這位鐵血宰相曾直言不諱:保障德國安全的首要問題就是竭盡所能地孤立法國。

從“三皇同盟”到“再保險條約

環顧歐洲大陸,俾斯麥認定,法國人都夠拉攏的盟友也唯有東邊的俄國了,南邊的奧匈帝國才不會上法國人這艘破船。據此,俾斯麥在建國之初就展開了自己拿手的外交攻勢。1872年9月,奧皇約瑟夫一世和俄皇亞歷山大二世到訪柏林,俾斯麥陪同德皇威廉一世參加會晤。

三國在此次會晤中達成共識:共同維持歐洲現狀,協同解決東南歐糾紛。按照俾斯麥的設想,德國取得了初步外交成果。次年5月,俾斯麥陪同威廉一世回訪俄國,雙方在聖彼得堡締結條約,規定“一方被歐洲任何一國進攻時,另一方應出兵相助”。

同年6月,俄奧簽訂《興勃隆協定》,約定“遇第三國危及歐洲和平時應立即共同行動”。德國隨即加入這一協定,有效期至1875年的“

第一次三皇同盟”正式成立。

不僅孤立了法國,還緩和了與俄國關係,俾斯麥就這樣為新生的德意志帝國贏得和平的外部環境。藉此契機,德國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快車,開足馬力發展經濟,開啟了迅速提升國力,迎頭趕超英法的狂飆模式。

異人威廉:罷黜俾斯麥廢棄“再保險”,德國就那麼渴望兩線作戰?

不得不說,俾斯麥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職業外交家,還是一名善謀權術的政壇老手。面對異常複雜的歐洲局勢,俾斯麥一邊小心翼翼地維護“三皇同盟”,一邊對兩個盟友實施又拉攏又打壓的兩手策略。在俾斯麥看來,三皇同盟不僅要起到孤立法國的作用,還要對俄奧關係發展施加影響。

如果俄奧這兩個盟友關係過於密切,可能會撇開德國“另立山頭”,今後成為自己的威脅也不是不可能。而如果他們為爭奪巴爾幹發生衝突,德國不光得不到好處,自己苦心構建的三皇同盟也將瓦解。一言以蔽之,只有若即若離的俄奧關係才符合德國的利益

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對俾斯麥在俄奧巴爾幹爭端上“搞平衡”大為不滿,俄國與德國關係開始走下坡路。為防止俄法聯合致德國兩面受敵,1881年6月,俾斯麥與俄、奧兩國大使又簽訂了為期3年的三國協定,這就是“第二次三皇同盟”。

“第二次三皇同盟”規定:締約國之一與第四國作戰時,其他兩國應守中立;對土耳其歐洲領土的任何改變須經三國共同協議,三國承認封閉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的原則,土耳其不得將海峽供任何交戰國作軍事活動之用。

此外,三國還簽訂一項附加協議,明確奧國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保留隨時吞併之權利”,為此後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和一戰埋下導火索。

1887年協定期滿,因俄奧在巴爾幹衝突加劇而未再續訂。按照一貫的討好俄國,孤立法國的指導思想,俾斯麥在當年6月單獨與俄國秘密簽訂了“再保險條約”。如俾斯麥所願,這份可維持到1890年的條約為俄國在德法發生戰爭時保持中立上了雙重“保險”。

異人威廉:罷黜俾斯麥廢棄“再保險”,德國就那麼渴望兩線作戰?

“再保險條約”成功阻遏了法俄聯合,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得以保障。不管“穩住”俄國的策略是不是拖延問題的權宜之計,作為運籌帷幄的大師,俾斯麥的確將外交藝術發揮到了極至。

改朝換代

然而世事無常,1888年,即“再保險條約”簽訂的第二年,僅17週歲的德意志帝國遇到重大變故。3月,德皇威廉一世病逝,繼位的腓特烈三世僅當了99天皇帝就駕鶴西去,當年6月,29歲的威廉二世即皇帝位。百日之內,德意志帝國先後出現祖孫三代三個皇帝,如此少見的政權交接也不知預示著什麼。

作為維多利亞女王第一個外孫,威廉二世自幼被出身英國王室的母親灌輸親英思想,皇太孫從小就對英國有著複雜的感情,此後德國對英國的外交政策或多或少受其影響。而對同有親戚關係的俄國,威廉二世似乎有著與生俱來的不待見,不知是不是因為他曾深深愛慕的表妹遠嫁到了俄國皇室。

年輕氣盛的新皇帝往往不願受制於顧命大臣,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當皇帝前,威廉二世對俾斯麥仰慕有加,畢恭畢敬。當了皇帝,君臣之間開始不斷髮生意見分歧。一番鬥爭下來,俾斯麥帶著兔死狗烹的淒涼向威廉遞交辭呈,於1890年黯然下野了。

自相矛盾的“威廉外交”

逼走了鐵血宰相,德國的外交政策自然被威廉二世推到重來。罷黜外交老手啟用政壇新秀倒也無可厚非,但要命的是,威廉魯莽衝動的性格令德國對英法俄三國的外交政策始終搖擺不定,自相矛盾。

異人威廉:罷黜俾斯麥廢棄“再保險”,德國就那麼渴望兩線作戰?

一、對俄國

威廉二世果斷廢棄了俾斯麥精心運作的“再保險條約”,在這位雄心勃勃的新皇帝看來,有違心討好俄國的時間和精力,還不如用來鞏固德奧同盟。在德奧築成的這道銅牆鐵壁前,俄國人哪有膽量進犯?至於俄國能與法國甚至英國結盟,威廉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

雖然不再續簽“再保險條約”,威廉仍與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了會晤,德皇據此認定已經得到俄國的支持了。然而僅過了兩年,令俾斯麥最為擔心的法俄秘密結盟還是出現了。之後由法國人“牽線”,英國與俄國簽訂“英俄條約”。至此,專門對付德意志帝國的“三國協約”形成了。

二、對法國

威廉二世試圖通過改變孤立政策來緩和兩國關係,在這一點上,只能說年輕的皇帝過於天真了。受盡羞辱的法國人一心想的是報仇,德國人的友善在他們眼裡都是偽裝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的1906年,愛逞口舌之快的威廉二世不合時宜地發出支持摩洛哥獨立的言論,立馬觸怒欲在此擴展勢力範圍的法國。

如此不靠譜的德皇,法國人的復仇情緒能緩和嗎?威廉的言論令輿論大譁,一直孤立法國的德國反倒陷入了外交孤立。在英國支持下,法國更是陳兵德法邊境,兩國關係一度劍拔弩張。在之後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中,英國仍堅定支持法國,威廉挑戰三國協約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三、對英國

對統治英國的表弟和這個島國,威廉似乎有種愛恨交加的情感。威廉曾說:“德國與英國發生武裝衝突是最難以想象的事”。然而,這位皇帝言行不一的“個性”無時無刻不在外交中得以展現。布爾戰爭前的1896年,德蘭士瓦成功鎮壓了英國人的遠征,幸災樂禍的威廉二世竟然給國王克魯格拍去一封祝賀電報。

與支持摩洛哥獨立的口頭言論效果相似,威廉這個書面言論也成功惡化了英德關係。“克魯格電報”令英國人極為憤怒,遂下決心在南非發動戰爭解決與布爾人的爭端。事後,懊悔不已的威廉不得不給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寫信為自己辯解,然而於事無補,英國國內的排德情緒已全面爆發。

異人威廉:罷黜俾斯麥廢棄“再保險”,德國就那麼渴望兩線作戰?

不僅如此,威廉二世還一面表示與英國交好,一面大建海軍擴充軍事實力,英國人憂心忡忡地注視著這位思維異於常人的皇帝,只得一改以往對德妥協的姿態,轉而採取激進的對抗措施。

鮮為人知的是,為清除德國在太平洋地區擴張的障礙,威廉二世和他的海軍將領還曾計劃襲擊美國紐約、波士頓等港口城市。據美國《時代》週刊報道,該計劃最終因“難度過大”沒能得以實施,最終作為軍事秘密檔案被保存在德國南部城市弗賴堡。

結束語

不能說一手好牌被威廉二世打得稀爛,但他在位期間的外交政策的確有諸多問題,尤其在自德國誕生之日起就面臨的兩線作戰問題上,威廉二世不僅沒能解決,反而四處樹敵,最終將德意志帝國拖入被列強群毆的不利境地。

1941年6月,威廉二世在荷蘭多倫莊園病逝,享年83歲。對身後獲得怎樣的評價,這位末代皇帝似乎早有準備。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一行字,寥寥數語道盡了自己一生的功過是非:

異人威廉:罷黜俾斯麥廢棄“再保險”,德國就那麼渴望兩線作戰?

“無需讚賞我,因為我無需讚賞;不要給我榮譽,因為我不要榮譽;不用制裁我,因為我即將受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