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我們先來看一張普通的歐亞地圖

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圖:歐亞大陸,又稱世界島,歷史上大多數時間都是世界物質財富的中心

我們來加工一下。

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圖:大陸橋在歷史上長期被阿拉伯人佔據,阿拉伯人幾乎承包了所有歐亞貿易,使其在地理大發現前全方位碾壓歐洲。

當年蘇聯在的時候,鏈接世界財富兩端的歐亞大陸橋北方部分,幾乎被華約承包完了。

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圖:歐洲被堵得死死的,想出來只能走大海,只能抱海洋霸主美國的大腿

說到底,在美國這種海權國家面前,俄羅斯的地理位置就是原罪。

由東歐、中東和中亞組成的歐亞大陸橋,就是美俄交惡的核心問題。

但大陸橋真的有這麼重要麼?現在不是海洋時代了麼?

這就要牽涉海權和陸權兩派的衝突了。

海權是常常被人強調的一種權利,其重要性也很容易被大家理解:有了海權,就相當於掌握了全球貿易,可以控制全球重要的港口、海峽、運河和出海口,可以不受地理限制,隨時投送國家力量等等。

但陸權一直被人們忽視。其實海權的核心是財富運輸,也就是海運,不然稱霸大海就是樁賠錢的買賣,就像鄭和下西洋。但財富的生產地卻不在海上,而在大陸。算工農業產值,歐亞大陸又是妥妥的世界財富中心。

只要某個大陸國家控制了歐亞大陸,物流人流構成了完整的內循環,市場和貿易被統一,海權國家的軍艦就會成為無本之木。

所以海權國家,比如英國、美國,要麼就是操縱大陸均衡,要麼就是煽風點火,到處搞國家分裂和民族、宗教獨立,甚至脫歐使絆子,目的就是防止某個陸權國家稱霸、統一大陸,或者結成鐵板一塊的同盟。

而陸權國家,比如法國、俄國、德國,對領土的狂熱那是赤裸裸的。

雖然他們手段不同,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的主要操作對象,都是中東、東歐和中亞,也就是上文說的歐亞大陸橋。

而海權國家在大多數時候,只會把陸權國家作為第一假想敵而不是其他海權國家,因為海權強國只有第一,第二強國毫無意義。

大海不同於陸地。陸地可以割據,可以拉扯,打不過還可以鑽山鑽林子。

而大海一望無際,一馬平川,無處躲藏,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再重要,拼的就是硬實力。在航海技術比較發達的今天,如果兩個海權國家發生戰鬥,那一定是殲滅戰,沒有餘地。

陸戰可以做到拿起槍就打仗,放下槍就種地,搭個小土窯就能造大炮。海戰不行,殲滅海軍後封鎖碼頭、船塢,摧毀造船廠,任你國力再強,連再戰的可能性都沒有了。

而且大海是公平的,哪裡的大海都是一樣的,能在大西洋殲滅你,換到太平洋也一樣。馬六甲能封鎖你,換到緬甸、巴基斯坦、亞丁灣一樣能封鎖你。在直布羅陀打不過英國,換到馬島也是捱揍的命。

而陸權國家,脫離大海,在真正生產財富的土地上玩合縱連橫,天生就是海權國家的敵人。

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這種在大陸橋上橫亙歐亞的大帝國曆史上多次出現

海權霸主都是島國,美國也是個大島。

島國可以省下陸軍和空軍軍費去搞海軍,也可以抽身複雜的地緣博弈遊戲,專心致志謀海洋。除非陸權國家的體量高出很多,不然在大洋上肯定拼不過島國海軍。

同理,你海權國家把資源都放到大海上了,換到大陸一樣沒戲。你一戰和二戰時的英國,在大陸上與德國就是鋼不過。

這意味著,如果島國硬生生的在大陸上佔一塊根據地,其成本將成倍增加,從根本上改變行政開支結構,其結果就是無力維持海上強權,同時在大陸上也會力不從心。對於大陸上的勢力範圍,海權國家只能抱著得知我幸失之我命的殖民地態度,儘可能從海上向他國施加壓力,從而保住殖民地。要知道,維持一艘不沉的航母,比維持10艘說沉就沉的航母,其成本之高不可數計。

反面教材就是英國為了印度,與當地土著、沙俄耗費了大量心血,結果還是沒保住,日不落也落了。日本硬生生佔了半島和東三省,陸軍開始做大,與海軍不停的爭奪資源,最終滑向了招核的深淵。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陸權國家是很弱勢的,主要原因就是陸路的機動困難,物流成本高,勢力範圍也犬牙交錯。陸戰沒法做到海戰那種贏家通吃,今天你佔了西班牙,人家跟你打游擊。即使你是意大利國王、萊茵聯邦保護者、瑞士聯邦仲裁,人家奧地利、沙俄和英國就是跟你死磕到底。無論你實力有多強,一場莫斯科或者滑鐵盧就被打回原型。

法國大革命後,民族國家興起。外加人口流動差,當地或明或暗的小團體抱團,讓你這個外來佔領者針插不進,水潑不入,不但不能獲利,反而被吸血,佔領一塊地方,一塊地方就會變成你帝國身上的爛瘡。

這一切想要改變,還要等到火車的完善。

火車,這哪是馬車的升級版,這就是在路上開的船。只要大傢伙把鐵路修通,成本降下來,就能攜手邁入工業化社會。工業革命解決了財富生產問題,鐵路解決了財富流通消費問題,再打仗得等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的一戰和二戰,徹底推翻封建王權和殖民地社會,改造生產關係和社會結構,以適應新的生產力。大陸國家似乎看到了擺脫大洋束縛的希望。

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圖:這要是都修成了,物流週期會縮短很多,帶來的是成本的降低和資本流轉的增快,你說誰最急?也可以看出巴爾幹和中東的戰略價值。巴爾幹和中東的穩定是陸權國家最熱切的盼望,也是海權國家的噩夢。

誰最著急?當然是海權國家最著急。海權國家有兩個辦法,第一就是也要修鐵路,修的更多更快,提前把陸地之舟把握在自己手中,所以英國人對給外國修鐵路特積極。第二就是打壓陸權國家,在大陸搗亂。

鐵路我們先按下不表,接著說海洋。

由於大國林立兩岸,所以大家對太平洋和大西洋比較熟悉,曝光率也比較高。但事實上世界的中心大洋,也就是溝通歐亞大陸的大洋是印度洋和地中海。

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我知道地中海是大西洋的,但從海運聯繫的緊密性上看,地中海更像印度洋的一部分。

印度洋一頭是蘇伊士運河,鏈接歐洲內海:地中海。另一頭通過馬六甲海峽溝通東亞與太平洋。同時印度洋囊括波斯灣,也就是中東石油的出海地。可以說世界上最重要的幾條貿易路線都在印度洋上,可謂的印度洋者得歐亞。

控制大洋,離不開沿岸的港口和補給。所以扼住印度洋,就那麼兩個方案,一是進中東,二是進南亞次大陸,也就是印度。而這也是俄羅斯兩百年來始終圖謀的方向。另一個就是控制中東、東歐和中亞,打通歐亞大陸,減少大洋的束縛。

現在終於輪到介紹我們的主角俄羅斯了,他是典型的陸權國家,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也只能通過陸權來控制歐亞大陸,這塊世界財富中心。

俄國跨歐亞大陸,始終對中亞虎視眈眈,進而南下印度,西進中東。另一頭暴揍土耳其,瓜分巴爾幹,力圖進入地中海,進而控制蘇伊士。這種橫跨歐亞,隨時準備拿下東歐、中東和中亞,進而進入到印度洋,即使不涉及印度洋,單單這陸地貿易樞紐的地理位置,外加鐵路的加持,在海權國家眼裡就是原罪。

我們來捋捋海權霸主和俄國這兩百多年的紛爭。

作為海權霸主的英國,尤其是鐵路技術不斷進步的前提下,自然不想在大陸中心有唯一霸權,不然大陸都內循環了,還有他大海什麼事?

因為有英國的介入,俄國兩個抵達印度洋的方案都沒能成功,其中克里米亞戰爭英國直接參戰,第十次俄土戰爭,又是英國出動艦隊保下了君士坦丁堡,又聯合奧匈、德國,迫使俄國吐出大部分到手的巴爾幹,肢解巴爾幹,給俄國層層設阻,繼續卡死博斯普魯斯海峽,讓俄軍出不了黑海。

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圖:好好的巴爾幹,被碎成了一地,而且還有更碎一步的趨勢。如果英美真的是謀求民族自決和民族獨立解放,自己怎麼不以身作則一下呢?

在中亞,英國為了在印度和沙俄之間留出緩衝區,在沙俄動手前先吃下阿富汗,從1839年到1919年,前後三次出兵阿富汗,堵住了沙俄從中亞進入印度的道路。另一邊,1876年,英國在倫敦幫清政府融資,為左宗棠收復新疆助力,死死頂住沙俄不得南下。1897年幫助日本發售戰爭債券,促使日本在1904年,趁著西伯利亞鐵路通車前打敗了沙俄,站穩了大連旅順,俄國只能守著一年中有4個月冰封的海參崴望洋興嘆。

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拿下阿富汗或者新疆,印度都將暴露在沙俄的勢力面前。

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還是奔著巴爾幹、土耳其一通猛錘,結果遭遇德國強力阻擊,加之內部革命,再次失敗。

最有意思的當屬二戰,我一直覺得英國才是二戰的真正推手。

英國先是在西班牙內戰中忽悠國聯解散國際縱隊,後來直接宣佈承認西班牙佛朗哥政權。這樣法國就被德國和西班牙加在了中間。蘇聯也不安穩,依然在為出海口打仗,這回是芬蘭和波羅的海。

英國在明知道歐洲戰火一觸即發的情況下,又送捷克蘇臺德給希特勒。這時候英國雖然表面笑嘻嘻,但背後軍費開支從2.34億直接飈到了3.04億,飛機產量提了一倍,同時張伯倫拉攏墨索里尼,企圖連意抗德。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依然6的很。

時間轉到39年3月,德國違反《慕尼黑協定》直接夥同匈牙利,波蘭也趁火打劫,把整個捷克吞了,並策劃斯洛伐克獨立。由於捷克的不抵抗,英國直接宣佈你不抵抗,那我就不管了(“由於捷克政府的行為,英國的保證不再生效”)。還把捷克存在英格蘭的黃金,直接轉給了德國。

這意思就是說:希特勒大兄弟,光一個捷克哪夠呀,咱得收拾法國和蘇聯,錢不夠用?沒事我給你,拿去拿去!

這時候蘇聯很迫切的希望與英法聯手,從39年的4月到8月,多次主動提出談判。

開始英國直接拒絕參加,後來提出希望蘇聯能夠幫助遭受德國侵略的國家,而英國沒有義務為他們負責,意思是你蘇聯自己扛納粹,我們英國人是不會摻合的。最後好不容易有點眉目了,波蘭跳出來了,說我們跟英法是一夥的,你們毛子兵不允許打我這過境。得,兵出不去,白談。臨開戰,蘇聯不得已選擇次次次優選項,和德國簽了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雖然為蘇聯爭取了時間,但客觀上也為希特勒在歐洲清理戰場創造了時間。

二戰爆發後,英國人幫助德國清場,迅速收兵,並仗著海軍優勢讓德國無法直接進攻英國。意識到本土安全後,英國開始在北非和德意開戰。

這中間有個細節,就是張伯倫任命丘吉爾為海軍大臣,換句話說張伯倫唱白臉,丘吉爾唱黑臉,英國一直在做歐洲大戰的準備。開戰後工黨上臺,丘吉爾開戰。丘吉爾在張伯倫的悼詞中對張伯倫評價極高,意思就是你幹了這麼多髒事,幸苦你了,別人不懂,我是懂的。

到蘇德戰爭全面開打,斯大林急了,我這都和希特勒主力撕上了,你們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跑非洲去幹屁啊,你們這不是玩人麼?

斯大林從41年開始催促英美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中間英美以各種理由推脫,一直拖到44年,再不開闢第二戰場,蘇聯自己就贏了,於是霸王行動才展開。

為何美國總對俄羅斯窮追猛打

圖:43年8月盟軍解放西西里,10月意大利對德宣戰。但美軍放棄了在意大利開闢第二戰場以阻擋蘇軍,反而在歐洲最西邊的法國諾曼底登陸,讓蘇軍儘量靠近西歐。因為美國地理位置讓他更加超脫,不單單是歐亞大陸橋要亂,最好整個歐洲大陸都不能團結,這樣對他這個海權國家才是最優解。

二戰,從陸海爭霸的角度看,就是英美兩大海權國家,坐山觀虎鬥,笑看俄德兩個處於地理十字路口的陸權大國死磕。

我這一杆子就要插到烏克蘭危機了。主角依然是前文書多次出現的克里米亞。

歷史總是這麼相似,無非新瓶裝舊酒,還是俄國,想霸佔世界的中心,從蘇聯入侵阿富汗,到科索沃戰爭俄軍空降,從吞併克里米亞到志願敘利亞,俄羅斯想要的還是印度洋和世界中心,海權國家還是打死都不敢同意,不過主角從英國變成了美國。

其實到這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問題不是出在俄國上。真正的問題是東歐、中東和中亞,這個世界中心的中心,海權國家是絕不會允許這裡出現一個強權,更不允許從政治或者版圖上統一這裡的政權出現,所以這些地方越亂越不可收拾越好。

而俄羅斯唯一的問題是離這些地方太近了,而對這一地區其他國家而言,俄羅斯又太強了。

除非俄羅斯再次解體,在短時間內徹底失去了一統這一地區的可能性,美國或下一個海權國家才會放俄羅斯一碼,不然只能是永不妥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