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近日,市政協第33次主席會議專題聽取市國資改革發展工作情況通報。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國資委堅定不移抓改革、促發展、調結構、防風險,努力推進市屬企業主業做精、規模做大、資產調優、整體調強,無錫市國企發展呈現“量質齊升、快速增長”格局。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與2016年底相比 ↓↓↓

01 資產規模顯著擴張

兩年新增1000億,由4145.64億元增長到目前的5300億元,資產規模居全省第二位;所有者權益總額由1620.2億元增長到2130億元,增幅近30%。

02 營業收入大幅提升

兩年實現翻番,由442億元增長到去年的912.36億元,預計全年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150億元,同比增長35%;年均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03 投資總額逐年攀升

兩年完成投資641億元,年均增長50%左右,帶動全社會投資總額1586億元。

04 運行質量持續優化

利潤總額由62.17億元增長到85.92億元,增長38.2%,増幅高於蘇南各市及省屬企業;在加大引領重大產業投資強度的情況下,資產負債率仍保持在59%左右,處於適度合理區間,低於全省平均、省屬和各市企業;融資成本保持在4.93%,明顯低於社會平均水平。

全年上繳國有資本收益56780萬元,同比增長30.31%。

產業集團位列中國企業500強第207位,進位29位,國聯、交通、市政集團分別位列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第236位,349位和485位,分別進位21位、54位和13位。


在具體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聚焦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從戰略高度認識新時代深化國企改革的中心地位,準確研判新環境新變化,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堅定不移將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市委先後召開全市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工作會議和國資國企改革工作情況彙報會,聽取有關情況部署系列措施。

01 強化改革頂層設計

積極完善政策體系,突破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制定出臺《關於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並以此為綱領出臺1+N+X系列文件16個,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構建。

制定重組整合市屬金融企業,國發資本與國聯集團一體化運營,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授權經營體制改革,企業董事會職權改革等實施方案並推動實施,確保中央、省和市各項改革舉措落實到位。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02 著力優化資本佈局

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引導企業聚焦主業、堅守實業、發展產業。緊緊圍繞城市發展戰略,結合“十三五”規劃中期評估,對各企業集團重新核定主業範圍、明確功能定位,原則上每家企業主業不超過3個。

將市國資委持有的國聯集團和產業集團30%股權注入、組建淨資產達104億元的國發資本運營公司並列入全省4家試點之一,用於推動和促進市屬國有資本的市場化、專業化運作;發起設立規模為32億元的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已投資3.1億元;完成城發集團重組金佳物業;開展市屬企業集團內部相同業務板塊重組整合,重點推進智發公司、市民卡、大運科技等戰略性重組;大力實施瘦身健體,壓縮管理層級和處置低效企業資產61家;先後推進市糧食、外辦、城管系統下屬企業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

03 健全法人治理結構

指導市屬國企依法完善公司章程,全部完成公司制改制;明確議事規則和決策機制,釐清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邊界;突出董、監事會建設,市屬企業集團和重要子企業全部建立董事會,全部配備外部董事,全部實現“外大於內”。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04 有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市屬企業及其各級投資企業76.57%為混合所有制企業;兩年完成117個混合所有制項目,總投資825.14億元,帶動非公資本投資471.83億元,其中國聯信託被列入省試點;推進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先後在華光股份等企業開展試點,其中國聯環保能源入選全國第一批試點。

05 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

啟動國聯證券、國聯信託的勞動、人事和分配三項改革,推進金投公司、國聯產投等企業的薪酬分配機制改革。

在13家企業開展職業經理人制度試點,市場化選聘職業經理人30人,其中國聯證券市場化引進職業團隊在業內產生較大影響,華英證券投行業務迅速上升至全國第11位。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聚焦轉型發展,全力推進項目建設和資產證券化

充分發揮國有企業“頂樑柱”作用,切實當好“產業強市”先行者。

01 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大力開展引領性、戰略性投資,主導推進一批重特大項目簽約落戶。

2017年集中籤約27個項目、總投資527億元,其中2個項目單體投資達到100億元。

先後牽頭和參與華虹半導體、中環晶元級大硅片、SK海力士M8、浪潮大數據產業園等重點產業項目,推進參股收購尼桑AESC鋰電池工廠、聞泰科技5G智能終端研發和產業基地設立等項目,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上完成投資120億元、帶動186億元。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同時在功率半導體、5G模組、生物醫藥、航空服務等領域儲備和在談一批重特大項目,有效提升了市屬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貢獻度和集聚度。

02 資產證券化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圍繞集團主業和平臺轉型,制定證券化率目標,加強考核引導和政策爭取,推動企業大力開展資本運作。

積極實施併購重組,合作方均屬行業龍頭企業,資產質量高、產業鏈優勢互補強,全部完成交割後國有實際控股上市公司將由4家增加到8家;針對10家市屬國企開展上市盡調,摸清家底,明確思路,穩步實施。

華光股份反向收購國聯環保完成整體上市,中設股份在中小板首發上市,市政照明公司、城發湖泊治理、交通友方電工等一批專精特新公司在新三板掛牌並謀劃轉板,國聯開發晶、市政水務集團、交通交建集團、靈山拈花灣等股份制改革上市紮實推進。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聚焦優化監管,全面提升國資監管能力

以管資本為主轉變和落實監督管理,不斷探索新機制新方法。

01 優化職能配置

明確“事前規範制度、事中加強監控、事後強化問責”的監管思路,推進機構職能優化,在委內新設立督查處,專職從事國有資產監督及資產損失責任追究等職責,實現國資監管中發現問題的調查認定、督查整改和責任追究的工作閉環。

02 堅持簡政放權

對照《國務院國資委授權放權清單(2019年版)》,結合無錫實際,研究制訂市國資委權責清單,明確10大類34個權責事項。突出“放管結合”,取消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備案庫,將集團投資審核權和由企業批准經濟行為所涉及資產評估備案等事項下放給市屬企業。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03 健全激勵約束

建立年度與任期結合的考核指標體系,突出分類考核、實現經濟指標與各項重點工作考核的全覆蓋,確保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任務和各項經營目標。

建立與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工資決定和增長機制,完善企業工資總額決定的績效薪酬聯動機制,探索研究建立市屬企業負責人中長期激勵約束機制。推進實施企業年金制度,研究調整有關政策操作辦法,企業年金覆蓋面不斷擴大,已增至7家。

04 開展聯合監督

與市紀委監委、組織部、審計局等單位建立協同監督機制,會同市委組織部出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公務接待、商務外事活動、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等規定;配合市審計局出臺《無錫市國有企業內部管理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操作指南(試行)》,壓實子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責任。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聚焦強化黨的領導,全力落實管黨治黨責任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夯實國企黨建的“根”和“魂”。

01 築牢黨建工作基礎

在全省率先出臺加強國企黨建的“1+7”文件,市屬國企全部實現黨建要求進章程。全面實行市屬企業集團黨委向國資委黨委報告年度黨建工作、黨委書記向國資委黨委述職黨建、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三項制度。

大力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積極實施國企黨建“強基提質”工程,開展“一黨委一品牌、一支部一亮點”創建工作,8家基層黨組織榮獲全省國企黨建創新案例獎。

02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

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制定國資委黨委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清單、問題清單和整改清單,積極抓好巡察問題整改。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完善廉政風險防控體系,嚴格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嚴格執行季度廉政談話、半年督導檢查、年終考核制度,為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03 狠抓意識形態責任

成立國資系統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國資委黨委意識形態主體責任清單,對照市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考核分解指標,專題開展國資系統意識形態工作調研,引導推動國資系統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職工築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04 加強幹部人才隊伍建設

努力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對400多個國資系統基層黨支部書記全部輪訓一。

調整26名市屬國有企業副職領導班子成員,提任4名80後市屬國有企業副職領導,完成113家企業279個經營管理崗位公開招聘,確保年齡結構合理、人員流動有序、知識結構互補。

無錫這項工作又領先:兩年新增1000億元,資產規模全省第二

市政協主席會議對我市國資改革發展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同時建議要以世界格局中的無錫站位來謀劃推進我市國資工作,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優化國有經濟佈局,不斷解放思想,創新人才政策和薪酬激勵制度,探索建立國企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型智庫,增強國企服務科創型小微企業產業化發展的意識,提高有利於國企治理現代化的服務能力,推動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不斷提升,為我市高質量發展走在全省前列作出更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