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團劇戰爭背後看到的東西

《我的團長我的團》影評

書才看個開頭,電視劇已經看完了,“那樣滿心洶湧著劇情和人物,自拔不得的情感漩渦,茫茫然不知身之何處的日子,又要回來了。” 有人曾這樣評價團劇,這種洶湧著的情緒一直都在,卻沒有一個出口。

42集裡積累的全部複雜情緒終於在60年後孟煩了平靜地描述自己曾經打過一場搏命的戰鬥後睡了一覺的釋然語氣裡爆發了,哭得歇斯底里。而在此之前我看過很多人寫的影評,已經知道了結局的樣子,可還是不知為何的哭著……

看過蘭曉龍的三部曲,對他的寫作風格,哲學命題已經有所瞭解。他擅長讓故事裡的人物說一些看似不著邊際的話,實則在揭露他想諷刺的問題。對於看慣了快餐式電視劇的觀眾,一時有點適應不了他的慢節奏。一部電視劇裡可說的點太多了,這是以往任何一部電視劇裡都不曾有的龐大複雜。

我從團劇戰爭背後看到的東西

1人性

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就愛安逸)。這是我們的通病,人性的弱點。蘭曉龍通過龍文章的口在告訴我們,人活著要有魂,要活出你自己本來的樣子,要讓事情是它本來該有的樣子,活著就要掙扎出個人形。

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人作為人的根本是什麼,人應該活出龍文章的樣子,而不是活成孟煩了的樣子,不是虞嘯卿的樣子,不是腦子裡都是漿糊的樣子。好劇之所以大浪淘沙,歷久彌新就是因為它有很多經典之處,劇中的每個人都代表著一類人,都映射著一些人,映射出我們身上的一些痛點,它讓我們看見自己的缺陷,看見自身的軟弱,也看見很多人性的光輝。理想主義者如阿譯、小書蟲。

2信仰

人活著都要有信仰,否則就活不出個樣子。可這些潰兵們沒有,也不是沒有,只是沒人讓他們敢無條件的信任,一場場的潰敗不是出自不能勝利,而是高層間的利益權衡,不能上下一條心,於是潰兵就變得連寇都不如。難道從一場場潰敗中存活下來保存戰鬥力的一個個生命不值得為之稱讚和驕傲嗎?就如同孟煩了在最後的戰役臨行前問他父親的話:你為有我這樣一個兒子感到羞愧還是驕傲?

一將功成萬骨枯,在一場場的戰鬥中,多少鮮活的生命消逝了,康導把他們的死亡變得美麗異常,康丫、要麻、郝獸醫和那些我們並不知道的戰士們,他們死後身邊都開出了綠葉,都升入了天堂,都實現了他們的願望。

小說中龍文章是自殺,為何自殺,因為他一直信仰的驅逐外辱還百姓安寧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抗日勝利而實現,他並不想看到日寇被擊退後,自己人打自己人,他的心中裝著人民,他是有大愛的。他是所有炮灰們的信仰,阿譯說出了炮灰們心裡有但表達不出的話,我們都想成為他那樣的人。

我從團劇戰爭背後看到的東西

3內訌

日本軍隊從未發生過內戰,而中國軍隊內部磨擦不斷。日本的天皇制度使得日本有一個凝聚國民的核心和集中統一的精神信仰。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把自己視為“天照大神”的子孫,視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根深蒂固的民族優越感使日本人強化了對本民族的認同和對自己同胞的尊重,同時也強化了日本人對其他民族的蔑視和鄙薄心理。矛頭對外,可以緩和內部矛盾,所以日本人從整體上比較團結。

4戰爭

這部以松山戰役為原型拍攝的電視劇是我軍敵軍傷亡比例6:1的慘勝,這也就不難想象當時蘭曉龍坐在那座8千人的一塊墓碑前的深切感受了,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在那一刻的感受都應該是相似的心痛。好在作者顧及到我們的感受,我們都想看勝利,我們都想贏,我們不想以那樣的方式取得陣地,才有了這樣的演義。用200人的一小部分犧牲換來大部分的勝利是值得的,也是悲憤的。做炮灰可以,但不能做無謂的犧牲,如果可以上下一心,抗日戰爭真的用不上8年。小書蟲的疑問:我們是有問題的,即使沒有日本,我們的問題也存在,有問題就要改變就要解決,當時看得似是而非,終於在這找到了答案。龍文章拿他沒辦法,因為他說的句句都對。

老兵們的記憶早已模糊了,可他們經歷過的戰爭與艱難、做出的犧牲、貢獻我們不應該遺忘,應該記一輩子,並一代代傳承下去。學習歷史,並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警示後人。

我從團劇戰爭背後看到的東西

5事情的另一面

我們只看到了日本想要擴充資本經濟而發動侵略戰爭,但我們沒有看到的是早在日本侵略之前,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經濟發展為其對外擴張提供了物質基礎。他們已經由不能製造重型武器的國家成功轉型為能夠批量生產當時所有的先進重型武器,如坦克、裝甲車、大口徑火炮、作戰飛機、戰列艦、巡洋艦、航空母艦和軍用通信設備,其性能也與英美製武器相當,而當時的中國只能生產步兵輕武器和小口徑火炮,重武器基本依賴進口。

明治維新是日本之幸,而為中國之禍。鄰國一次成功的改革,卻給自己國家的命運帶來莫大的影響。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國力衰弱,中華民族自以為是,存在著重大弱點和缺陷,給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機。

日本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的一些特性強化了日本的國力,如團結、認真敬業、善於創造性摹仿和有危機意識等。日本因為強大起來才可能發動一場全面侵華戰爭,而日本的強大是與民族特性互為因果,一起推動著日本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這是中國民族特性中缺失的部分,也是魯迅、小書蟲們等仁人志士吶喊的原因。

日本人之所以認真,恐怕與它小有關,家小業小,土地少資源少,事事必須精打細算;也可能與日本的對外擴張有關,你一個小國去打人家大國,總得精心準備吧。也可能與日本的私有制有關,什麼都是自己的,不認真自己吃虧。認真作風與生活的所有內容都有關係。認真的民族肯定是一個敬業的民族,認真的好處不僅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和辦事的準確無誤,更有助於在國民中樹立科學精神,日本人能把西洋的科技學到手,進而後來居上,肯定與認真有關。因為科學是精細的東西,來不得半點馬虎。

我從團劇戰爭背後看到的東西

長期的封建專制統治,禁錮了中國人的想象力、主動性和創造性,加上體制方面的大鍋飯等原因養成的惰性,我們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往往只摹仿不創新,落後了再引進。日本人的摹仿,與中國人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他們跟著英國人學習造船的技術,最終達到甚至超過了老師,建起世界一流的“聯合艦隊”;他們向德國人學習照相機的製造技術,最終成為世界第一照相機強國;他們跟著西方學習汽車的製造技術,最終使日本汽車大舉佔領西方市場;他們向中國人學習陶瓷、造紙、染料、豆腐和景泰藍等傳統產品的製作技術,最終把我們甩在了後面。可見,日本人的摹仿與我們不同,這可以叫作創造性摹仿或超越性摹仿。

何以日本人能夠實現摹仿的超越效果呢?

首要的原因是日本人認真、較真,對引進的和學來的東西仔細揣摸,把它吃透,這樣超越和創新就有了基礎;

第二個原因是日本人對於強者的態度,你的技術厲害,我佩服,我學習,我引進,但最終我要超過你。這表明了日本人對於強者的不服輸的精神。

有危機意識可以視為日本島國心態的一部分。日本人因為自己的國家面積太小,資源貧乏,所以形成了特別強的危機意識,稍有風吹草動,就大呼小叫,如臨大敵。在中國人看來,簡直神經過敏,小題大作。但實際上危機意識並不是一件壞事。它使日本人總是處在一種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狀態,這樣就容易把事情做得好,而不致犯大的錯誤。相形之下,中國人的盲目樂觀和麻木不仁與此形成鮮明對照。

日本的第一個起飛,是甲午戰爭之後依靠中國賠款的起飛。甲午戰爭失敗,日本勒逼中國賠款三億兩白銀(硬通貨)!按現在匯率折算,如果以年息8%計算,到現在是9696億兩,摺合美元10萬億!正是這筆對當時日本來說猶如天文數字的巨大硬通貨,使日本一躍崛起,海軍陸軍全面改觀。日本第二次起飛也不例外,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掠奪囤積的鉅額財富起了最根本的作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人不但從中國全面掠奪,而且在整個東亞、南亞全面掠奪。日本在戰爭期間運回本土的資源、產品、珍寶以及無數的歷史文物與藝術品,是根本無法用數字計算價值的,是千億美元還是萬億美元。

我從團劇戰爭背後看到的東西

惟獨中國人應當清醒的蔑視日本的經濟奇蹟。正是中華土地的資源財富人口"滋養"了日本。我們應當永遠記住,沒有這種戰爭吸血,日本只是個扁扁的蟑螂!從理論上說,這叫資本的非正義性或資本的邪惡性。如果說,西方國家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主要依靠壓榨本國窮苦階級而成氣候,日本國則從來沒有過這一段自我增長的資本歷史。日本國的經濟資本全部是靠掠奪積累的,是世界所有國家中最為血腥邪惡的資本。

羅斯福說二戰四大戰勝國是中蘇英美,法國被德國滅亡所以不配,而亞洲所有被日本侵略的小國家緬甸、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都得到了日本的賠款,而中國作為被日本毒害損失最大的受害國,經濟上也最窮的國家竟然一分錢沒賠,所以二戰中國不敗而敗。社會財富遭洗劫,使中國人民失去了最起碼的生存條件。

日本的邏輯很簡單:如果在軍事上輸掉了這場戰爭,擁有這些財富,日本則在經濟上沒有輸。用極少的代價大量的掠奪走了中國寶貴的資源.誰從中國掠奪走的煤炭最多?誰從中國掠奪走的石油最多?誰從中國掠奪走的稀土最多?日本埋在海里的那些中國的煤和稀土最大的部份是從中國掠奪走。日本的經濟發展是靠中國人的血和肉堆出來的,日本人素質靠從中國搶來的金錢財富堆出來的素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