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係的緊張,醫院正在改革,學醫的前途會怎樣?學醫的人會越來越少嗎?

愛讓世界充滿美好


溝通是醫患關係關鍵所在,為什麼不能溝通?這就是醫生沒有對患者把病情毫無保留地交代清楚。也就是說這個病到底能不能治?能治到什麼程度?或者治不好白花錢必須一一的給病人交代清楚,有把握就說有把握,沒把握就說沒把握,實實在在地和患者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係。減少患者被騙的感覺,減少病治不好患者有怨氣的情況。


秋雨162611581


三甲醫院以下的還真是醫生見少了,因為留不住人。

三甲及以上的醫生只多不少。因為福利待遇很好,而且有灰色收入,沒有關係很難進入。競爭十分激烈。

最近去了外地某正規三甲醫院看朋友,在當地排第二。某科看了看,七八個醫生,雖然都是本科,研究生,但是都是他們省內一些普通院校,國內基本排名靠後。從朋友手術過程看,整體素質不是很高,手術過程參雜了不少貓膩。管理也比較混亂。。中醫科倒是十分正規,清一色都是名牌中醫藥大學畢業的,患者一上午幾十個,忙不過來。

去年去過他們那排第一的醫院,基本上醫生都是各大名牌醫學院畢業的,競爭非常激烈,普通護士都月入近萬元,可見效益有多麼好。病人多得忙不過來,很多人住在走廊裡。

給我的印象就是大醫院醫生並不少。基層社區醫院醫生就越來越少。

不過我們在朋友家社區,看到個有意思的情況,小小的社區醫院,二層小樓,一共沒幾個,盡然是一箇中醫坐鎮。

他每天就上班半天,週末休息,三十多歲。某名牌中醫藥大學畢業,半天只看三十個人。每天八點上班,早上五點多就有人開始排隊等他看病,晚了就沒號。那次我特意看了看他的方子,覺得開的挺不錯的,中藥價格竟然很低,讓我很驚訝。。就是藥量有點小。十幾克的藥量,如果是普通進藥渠道,很難保證這些中藥足夠的效果。。。

寫著寫著就有點剎不住車了,幸好我及時發現,避免了你我之間的尷尬。就當故事看吧。


七月有大雨


我當初就是想著醫生職業專業性強,社會地位高,才讓孩子學醫,可是現實是:研究生畢業沒有關係進不了大醫院,即使能進也是兒科,重症監護室,急診室等累的沒黑夜沒白天沒節假日的焦頭爛額的工作,收入低的和學其它專業的同學沒辦法比,想考博士吧,但是目前一個導師只能帶一個博士,基本都帶自己的研究生上來的,女兒的研究生導師不帶博士,所以考博士並不是只要分數夠就能讀的。所以現在八年畢業了,女兒埋怨我,我也是腸子都悔青了。不信的就試試吧!


我173565079


我就是行內的人,臨床醫學畢業。

就我個人的觀點,學醫的的確會越來越多,但是成為醫生的人會越來越少,而且就業形勢會越來越嚴峻。

學醫越來越多?

寒門學子無關係無靠山,學別的專業怕被淘汰快,容易選擇注重能力的醫學。這是合理的,因為穩定的工作首先可以養活自己。而且隨著閱歷增加,能力提升自然自己的價值會得到提高。而且隨著對生死的領悟,自我存在價值和成就感得到極高的滿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那種感覺醫生可以體會。

為什麼說學醫多不代表醫生越來越多?

因為隨著信息交流越來越發達,嚴重的醫患問題打擊著即將成為醫生的醫學生們,部分醫學生畢業並不會從事醫療工作。有的會選擇與醫療邊緣相關的職業,會過得更好。然後加班加點的工作與之不相稱的收入讓諸多醫療人退出公立醫院,選擇更好的私人醫院。這導致了醫療人才的流失。很多醫學生在五到八年的在校學習之後,早已看透未來的黑暗,會選擇考取其他專業升學放棄成為醫生的路。

就業越來越嚴峻?

本科生進不了三甲,甚至有的二甲只收規培生以上。這讓剛剛畢業的本科生的溫飽都成為問題,面臨執業醫考試和規培。每年兩次考核等,諸多考試可以壓垮你。執業醫每年以百分之二十的通過率,讓諸多剛畢業的醫學生因為生計問題直接選擇轉業同樣也有。

有人說兒科醫生缺,人們會越來越多的學醫。相反,醫生多,不代表兒科醫生就多,我國兒科醫生缺口二十萬以上,什麼概念,2.5億的中國孩子將缺乏更加優質的醫療資源。中國人對醫生的偏見的結果就是讓他們的後代遭罪。

一個兒科醫生每天接八十到一百個孩子,幾近崩潰。最後轉行的,多得數不清。儘管這樣,還是有人留下堅持,如果不珍惜,那麼下一次病魔的屠刀將砍在你孩子的頭上,鮮血淋漓。

如今,三甲醫院為了提高整體素質,非研究生以上基本不會考慮。而私人醫院林立,但是老百姓根本不敢去,因為貴。私人醫院挖人的能力靠錢,而金錢,沒有人會拒絕。醫生,先養活他自己,才能談道德。

所以,學醫的多,並不代表醫生多,這只是一個動態平衡。每年退休的醫生和因各種原因流失的醫生同樣很多,只不過,他們處在一種平衡之中。如果政府忽視這個群體,那麼未來的中國,一旦這個體系崩潰,那麼國民將遭受前所未有的疾病災難。


LANCET學醫的那些事


我外孫學醫。我就叮囑他。學醫成功後。對病人開藥用最低價的藥。檢查嗎?儘量不要用。要從患者利益考慮。能少花勁量少花錢。甚至不花錢。多喝水就可以了。也省得患者說醫生過度醫療。不開藥。也沒人可以說醫生拿回扣。家裡養得起你。

現在醫生是不好當。裡外不是人。嗨!這孩子多傻。什麼不能學。卻要學醫幹嗎?。最好做個庸醫。病人要什麼藥,就開什麼藥。只要不會吃死人,都給。那麼醫患矛盾就可以減少。也不會有過度醫療。回扣了。不提手術。它有風險。只當患者病沒那麼嚴重。也省的患者說小病大看。一切有患者決定。省事省力。緩解醫患矛盾。


用戶59297049459


對於政府來說,住房、醫療、教育是三大負擔,只有投入沒有產出。而對於資夲集團來說,則是三塊肥肉,一份投入、萬倍產出。市場化恰好為資夲的介入打開了缺口,豺狼虎豹便張著血盆大囗蜂擁而至,利益最大化使資本集團恨不得敲骨吸髓,試想如此情形下,醫患矛盾如何和諧?生產窮人最便捷的方式產生了,一生致富,一病致貧。醫患矛盾緊張,不在醫也不在患,在於國家投入的多少。一切交給市場,獲益的只會是資夲集團,醫患矛盾有害無益,而醫生一旦和績效掛勾,學醫、行醫的會越來越少,傷害的將是整個醫療體糸和廣大患者的切身利益。


老茂805


我來回答你! 醫患關係緊張,有深層次原因,不能一概而論! 還有一點 特別特別重要:學醫的,付出太多太多了,五年本科加三年研究生,8年時間 必須的! 沒全日制三年研究生學歷,走到那裡,哪裡都說學歷低,稍微好一點點醫院都不接受本科醫生!就算進去了,根本不讓進臨床! 這是現實! 必須是全日制研究生學歷,這是最基本要求票! 學醫的研究生分學術研究生和專業研究生,招聘醫生的三甲醫院,必須要規培證!學醫專業研究生,畢業時,一次性考過,有規培證! 但學術性醫學研究生,根本沒規培證, 畢業進醫院,要到綜合性大醫院去三年規培,才給規培證! 沒規培證的醫學研究生,不給定主治醫師,這可是對醫生來說,天大的事,要命的事! 普通學術性醫學研究生,到綜合性三甲醫院,所謂的三年輪崗轉科,最辛苦,最沒有地位,掙的最少(有在外院規培的醫生,獎金都是象徵性的,很少)。 算算時間成本:5年本科,三年研究生,學術性研究生要規培三年,共計11年! 最後還是想說:巨大的付出,跟收入,不成比例! 醫學研究生工作,不是去做生意,僅僅是工資、獎金略高而已,永遠都不會成為真正有錢人(沒有職務,僅有職稱)。



吳良材眼鏡驗光師老賀


學醫的人會不會越來越少,我的答案是不會。為什麼呢?從古至今,不管是國家尚未形成,最原始的部落,人類氏族集群,還是現在的現代社會,還是以後科技的無限發達,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醫生,只不過是不同時期,充當醫生的人的身份不一樣,原始社會是氏族的長老,祭祀,封建社會的大夫,太醫,到現代社會的職業醫生,或許未來會出現醫療機器人,但是醫生肯定不會越來越少,健康是人類延續的根本,連健康都無法保證,這個社會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醫患關係緊張並不是中國一個國家僅有的問題,西方達到國家100多年前就經歷過,看病貴,就醫難是世界性問題,不說西方,臺灣地區在幾十年前醫患關係也非常緊張,醫生收取關係紅包現象屢見不鮮。目前我們國家也深處在改革關鍵期,不但是醫療改革,經濟,政治改革都處在關鍵時刻。國家肯定知道目前醫療改革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來講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才是最重要的,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有了好的經濟基礎才可以有更好的醫療保證。作為普通老百姓現在要做的就是相信國家領導人,相信政府,相信國家會改革成功,我們呢,也要要緊牙關度過這個困難時刻。醫生這個職業一直都是個有成就的,神聖的工作,抱怨是沒有用的,路很難走,前途肯定是光明,只是黑暗可能有點久。


微笑的喵醫生


應該把補給醫院的錢發給每個個人,拿著錢想找誰看病就找誰,有那點醫保費,足夠個人醫病,這才是重點,把錢劃到醫院,當然要想著法子撈醫保的錢。看病不盡心,只要能多算出錢就達到目的,不改永遠醫患關係搞不好。錢發到個人手裡,你技術不行,醫德差不找你看,這才能刺激醫療進步


王靈43


學醫前途很好。從錄取分數線就可以看出醫學專業有多熱門。有多少尖子生的尖子生搶著掙著報考醫學院,醫學院錄取分數線是水漲船高,至於說醫患關係緊張。學醫人減少。那更是杞人憂天。每年公安局逮捕壞人總有壞人反抗,造成公安人員受傷,犧牲的,那每年考公務員進入公安局的是不是看到民警受傷就不考公安局了嗎,而是考生掙著搶著報考公安局。交警每次執法,老有司機不配合。把交警撞傷的。難道因為交警受傷。就沒有人報考當交警了嗎。更不是。而是考生搶著掙著去當交警。還有報到學生把老師擋著抽老師耳光的,難道就沒有人當老師了嗎,而是考生掙著,搶著當老師。也有報到患者殺醫的,醫患關係緊張的,難道沒人當醫生了嗎,不是,而是考生掙著搶著去考醫學院。

那些不讓孩子學醫,只知其弊。不知其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當年吳階平學醫時。吳階平的父親吳敬義做主不讓孩子學理。學工。只讓學醫,說學醫不管社會怎麼發展,不管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需要醫生。永遠不會失業。吳敬業做為一個大實業家,難道沒有你有眼光嗎。不知道學醫培養週期長。課業負擔重嗎。前期投入多嗎,他是為給孩子的長久利益做打算。是為子孫後代著想,以後他的家庭就進入醫學世家就,同仁堂傳了十一代人了,現在還是醫藥世家。李時珍後代傳了20多代人了,子孫現在還是醫學世家。

那只是你個人想法。不代表全部。北京協和醫院吳階平院士(醫學家)吳門三代有30餘人從事醫學,是醫生。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子女全是學醫。南京軍區總醫院著名外科學家黎介壽三兄弟都是學醫。3人都是醫學界的院士。華西醫院,院長石應康,父親石美森是重慶醫科大學兒童醫院,母親是著名婦產科專家。伯父是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胸心外科專家。石應康女兒是華西醫院腎內科教授,祖孫三代都是從醫。例子太多舉不完。魯迅留學日本學醫。孫中山留學香港學醫。郭沫若留學日本學醫。可見醫學對優秀知識分子的吸引,外科之父裘法院士祖留學德國學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獲得者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從馬拉西亞歸國報考同濟醫學院,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勵獲得者著名神經外科專家王忠誠院士,兒子也是子承父業留學美國學醫,也是著名神經外科醫生。現任清華大學長庚醫院副院長。中國中醫研究院針灸學家程辛農院士,兒子是中醫學家。孫子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祖孫三代都是學醫。是醫學世家。可見越是著名醫學家,子女從醫比例越大。例子太多了。舉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