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戰功顯赫,朱高熾肥胖遲鈍,為何朱棣還把帝位傳給朱高熾?

荼蘼未盡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個兒子,太子朱高熾的弟弟。朱高煦之於朱棣和朱高熾就像朱棣之於朱元璋和朱標。朱高熾的性格和朱棣完全不同,朱高熾是一個非常寬厚仁慈的君主。朱高煦則和朱棣非常相似,當然也只是某些方面非常像。相比較於朱高熾,朱高煦確實有不少長處。朱高熾喜靜不好懂,導致身體非常肥胖而且行動也非常不便。朱高煦則是一個能征善戰的王子。朱高煦是一名出色的將軍,軍事素養非常高。靖難之役時,朱高煦跟隨朱棣起兵,在戰場中朱高煦多次立下戰功。白溝河之戰中力斬敵帥。朱棣兵敗東昌時,朱高煦率軍隊救出朱棣。後來朱棣兵敗浦子口又是朱高煦率軍趕到。靖難之役中的朱高煦的表現絲毫不亞於朱棣。朱棣也多次表露出對朱高煦的欣賞,甚至暗示朱高煦,有可能讓他取代朱高熾的位子。



朱高煦也覺得自己的功勞非常大,甚至覺得自己就是李世民在世。朱高煦從來沒有把世子朱高熾放在眼中。靖難之役成功以後,朱棣在選立太子的時候出現了猶豫。一方面朱棣覺得朱高煦更像自己,有改立朱高煦的意思;另一方面朱高熾已經是世子,晉級為太子也在情理之中。經過一番權衡之後,朱棣最終還是立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成為儲君之爭的失意者,最後成為造反者。為什麼朱棣會選擇形體肥胖的朱高熾,而放棄戰功卓著的朱高煦呢?

朱高熾有一點朱高煦永遠追不上,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非常看重中國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朱元璋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度立朱標為太子。其實從個人情感上朱元璋也非常喜歡朱棣,朱棣也非常像朱元璋。當然朱標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皇子,朱元璋立朱標為太子沒有任何問題。朱標去世之後,按道理深受朱元璋喜愛的朱棣應該有機會成為儲君。但是朱元璋根據嫡長子繼承製度的相關規定沒有立兒子朱棣,而是立了嫡長孫朱允炆。朱棣深受朱元璋的影響,嫡長子繼承製度的觀念也在他的腦海中盤桓。他還是燕王的時候就立朱高熾為世子。朱棣靖難成功之後,朱高熾由世子晉升為太子也在情理之中。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一直困擾他的事情便是自己得位不正。朱棣在位期間一直都想解決自己皇位不正的問題,同時也要解決燕王這一支皇位合法性。朱棣解決皇位合法性的重要手段便是皇位繼承符合傳統皇位繼承製度。如果此時朱棣廢黜朱高熾,改立朱高煦為太子,極有可能造成朱棣這一支皇位繼承錯亂問題。朱棣要保證子孫後代皇位繼承完全符合禮法,絕對具有合法性。如果這時候讓朱高煦繼承皇位極有可能給人的感覺是皇位再一次偏移。後來可能有更多人覬覦皇位。所以從朱棣開始,明朝比較嚴格地執行嫡長子繼承製度。



朱高熾雖然比較肥胖而且行動不便,但是他並不遲鈍。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不喜好女色。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在他身上甚至能看到朱標的影子。朱元璋和朱棣都非常明白為政之道在於張與馳。朱元璋知道自己為政比較嚴厲,所以他選擇了相對仁厚的朱標和朱允炆。朱棣為政也比較嚴苛,所以他也需要一個相對仁厚的儲君。朱高煦從小就是桀驁不馴,不肯好好學習,只知道好勇鬥狠,而且言行輕佻。朱元璋對著這個輕佻浮躁的孫子非常反感。朱高煦的舅舅徐祖輝經常告誡他,可是他完全置若罔聞。輔助朱棣奪得皇位之後,朱高煦更加橫行不法,經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朱高煦繼承了朱棣的作戰勇敢,卻沒有繼承朱棣的為君之道。朱高煦有將軍之才卻沒有帝王之道。越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朱高煦的缺點就暴露的越多,朱高煦也就越行為不軌。朱棣更加堅定了朱棣立朱高熾為儲君的想法。其實朱高熾也是一個文武全才,只不過他的文治掩蓋了武功。靖難之役期間,朱高熾曾經成功地阻擋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平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高熾的軍事才能。



朱元璋在廢黜了丞相制度之後驚奇的發現,擺平了丞相之後,一個更為龐大的文官集團有逐漸站了起來。明朝後來逐漸形成了龐大的文官集團。到了明成祖時期,文官集團已經擁有相當力量。朱高熾其實當時已經得到了大臣們的支持。朱高熾本來就是一個仁厚之人,深得文官們擁戴。朱高熾是一個文治之君,文官集團也願意站在朱高熾身邊。此外不少文官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堅決支持者,他們自然會支持身為嫡長子的朱高熾。明朝的文官是一個非常個性的團體,他們絕對不會因為所謂的權威改變自己的初衷。他們已經決定和朱高熾共進退,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朱棣的決定。

文官在勸朱棣的時候非常聰明,他們沒有跟朱棣正面起衝突,而是利用朱棣的喜好。朱棣對朱高熾的感情只能算一般,但是朱棣卻非常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傳說朱瞻基降生之時,朱棣曾經夢到朱元璋將象徵權力的大圭送給自己,並且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朱棣醒來之後就傳來朱瞻基降生的消息。朱棣看到朱瞻基長得特別像自己後非常開心,也堅定了發動靖難之役的決心。在朱棣眼中朱瞻基才是皇位的最佳人選。文臣解縉知道朱棣特別喜愛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便以“好聖孫”來說服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朱棣最終下定決心於永樂二年立朱高熾為太子,永樂九年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朱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天下朱高熾之後朱瞻基是唯一的皇帝人選。



朱高煦雖然戰功卓著卻不是皇帝的最佳人選。奪儲之爭失敗之後,朱高煦便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成功將自己作成了瓦罐雞。朱高熾雖然只當了不到一年皇帝,採取的各項措施卻為“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朱高熾用自己的政績和仁厚為自己贏得了“仁”字廟號。朱棣沒有選錯皇太子,更沒有選錯皇太孫。


依稀說史


朱高煦驍勇善戰,行事有乃父之風,這讓從馬背上得天下的朱棣非常的喜愛。反觀朱高熾根本就沒有一國之君的形象,大胖子,瘸腿,不愛動,朱棣看他哪都不順眼,所以朱棣曾多次想廢了他。然而朱高熾也有一些朱高煦無法比擬的優勢,正是這些優勢最終讓朱高煦與皇位失之交臂。

長幼之序是朱高煦很難邁過去的坎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為人仁厚,很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在世時就指定他為燕王的繼承人,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也不敢否定自己老爹的指示。而且長幼有序的思想在當時已經根深蒂固,任誰也不敢輕易逾越。有一段時間朱棣曾透漏出想廢掉朱高熾立他更中意的朱高煦時,大才子解縉勸他:“為長,古來如此”“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 解縉的理由讓人無法辯駁,歷史上每一次的儲位之爭帶來的都是腥風血雨,如果從一開始就立長為儲,就可以斷了那些幼者的念想:你就安心的當個太平王爺,皇帝已經是你哥哥的。在慾望還沒有生根發芽的時候就踩死它,這對整個國家的穩定是有好處的。

朱高熾在文官中的威望特別的高

朱高熾非常的喜歡讀書,說話輕聲細語,整個人非常的儒雅。而且他生性仁愛,體恤下屬,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在黎明的時候去檢閱士兵,朱高熾去了沒多久就回來了,朱元璋問其原因,他告訴朱元璋說天氣太冷了,等士兵吃完早飯後再去檢閱。他的這種儒雅仁厚的作風深受文官的喜愛。朱棣登基後,把朱高熾派往南京監國,朱高煦趁機制造流言誹謗他,朱棣也有點懷疑,於是派禮部侍郎胡濙暗中監視朱高熾。沒多久胡濙便向朱棣彙報了太子監國七事,並對他大加讚揚,說他誠敬孝謹。胡濙的彙報頓時打消了朱棣的疑慮。朱棣看到朝中這麼多人在支持朱高熾,知道其羽翼已豐,慢慢的也就認同朱高熾了。

好皇孫

朱棣生性殘暴,在他想廢長立幼拿不定主意時,曾徵詢大臣們的意見,有的人說應該立朱高熾,長幼有序符合禮制,朱棣聽完非常的不高興,畢竟他更喜歡朱高煦,於是就說大臣離間他們父子關係,把支持立朱高熾的人給殺了。有的人看明白了朱棣的心思,就順他的意思說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又擔心於禮不合,會給朝廷帶來不穩定因素,他心情焦躁又說別人慫恿他廢長立幼,於是又把支持立朱高煦的人給殺了。就在眾大臣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解縉站出來說了三個字:好皇孫。朱棣聽到這三個字後一驚,頓時明白解縉的意思了。好皇孫指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朱瞻基不僅聰明伶俐,而且處事之風特別像朱棣。朱棣實在是太喜歡這個孫子了,在他心目中已經把他這個孫子當做第三代接班人來培養。可是一旦立朱高煦為太子,那朱瞻基以後是絕對當不上皇上的。朱棣聽完解縉說的這三個字後就再也不說話了。

朱高熾為人仁愛,這樣的人更適合守江山。雖然朱棣對朱高熾不太滿意,但最終還是讓他成為皇位繼承人,從後面看來這樣的選擇還是非常明智的。雖然朱高熾在位不到一年,但在這短短的執政期裡他幹了不少實事,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為“仁宣之治”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醉在江南茶香時


朱高熾、朱高煦都是徐皇后所生,因此兩人都是嫡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朱高煦爭奪皇位的野心。只不過朱高熾不僅是嫡子,還是長子,在宗法上有優先繼承權。

朱高熾的優勢

朱高熾身材肥胖,行動不便,走路都需要兩個內侍攙著。這對於好武的朱棣來說,自然不喜歡他。而且朱棣常常擔心,這個兒子是否會走在自己前面,這也是朱棣多次想要廢除朱高熾的一個原因。但朱高熾的優勢便是嫡長子的身份,雖然朱棣曾多次想要廢除他,但也顧慮重重。因為朱棣一旦開了這個頭,後世子孫在繼承人上就可能激烈爭奪,這對於穩固皇權是不利的。這也是宗法制度最重要的意義,使得各人安於自己的位置,那麼天下便穩定了。

其次,朱高熾在洪武二十八年的時候,就被朱元璋冊立為燕世子。而對於不學無術的朱高煦,朱元璋是十分不喜歡的。朱棣也不得不考慮朱元璋的影響,因為當初朱棣靖難打的就是朱元璋的口號,以藩王的身份“清君側”。如果朱棣廢除朱元璋原先立下的世子,這就會在政治上造成被動,給政治對手留下口實。

再者,朱高熾雖然沒有上陣殺敵,但是負責留守後方,曾經擋住了五十萬大軍對北平的圍攻,他在靖難之中的功勞並不小。其次,朱棣和徐皇后伉儷情深。當初,徐皇后是支持自己這個大兒子的。徐皇后在朱棣登基五年後去世,朱棣也肯定要考慮妻子生前的想法。

最後,朱高熾為人仁慈、和善,和文官集團的關係非常好。這也是他在徐皇后去世後,最大的一張護身符。朱棣曾經懷疑這個兒子,派心腹胡濙去監視他。胡濙回來後對朱棣讚不絕口,從此打消了朱棣的懷疑。因為朱高熾符合文官心中皇帝的形象,文官集團自然要保住他的位置。

而大學士解縉,更是曾經當面進諫朱棣,不要廢除太子朱高煦。朱棣曾經拿立儲的問題秘密地問解縉,解縉稱太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對此不置可否。解縉又頓首進言:“好聖孫!”說的就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聽到這個理由,朱棣才點了點頭,朱高熾才被立為太子。

因為在朱瞻基出生之前,朱棣夢到朱元璋給了他一個大圭,並叮囑他:“傳之子孫,永世其昌。”等到朱瞻基出生後,朱棣前去看望,說道:“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古代皇帝十分迷信這樣的夢境。而朱瞻基漸漸長大後,也顯露出其聰明伶俐的一面,深得朱棣歡心。傳位給朱高熾,自然可以保證王朝三代的昌盛,這是朱棣最看重的。

所以,朱高熾的優勢便是他本身的身份、朱元璋的冊封、徐皇后的偏愛以及文官的支持、兒子深受朱棣喜愛。但即使就是有這麼多的優勢,朱高熾當初由世子變太子也是十分艱難。而當了太子之後,也有好幾次差點被朱棣廢掉,足見當時情形的險惡。朱高熾在位僅僅十個月便駕崩,可見朱棣當初的擔憂也不是沒有道理。

朱高煦的優勢

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個兒子,也是嫡子。和大哥朱高熾不同的是,朱高煦不愛學習,但偏愛上陣衝殺。等到朱棣靖難的時候,朱高煦經常當先鋒。在這個過程中,當朱棣多次陷入危險的局面時,朱高煦都及時出現,這無疑會讓朱棣對這個兒子更加喜歡,認為這個兒子特別像自己。朱棣曾經撫摸著朱高煦的後背,說道:“勉之,世子多疾。”這就是很直白地鼓勵朱高煦爭奪皇位了。

朱棣固然是擔心大兒子朱高熾的身體狀況,但也有可能是籠絡二兒子的心。因為朱高煦在聽了朱棣的這句話後,認為皇位有望,所以在戰鬥中常常殊死搏殺。因為他的勇武,朱高煦也得到了軍中大將丘福的支持。和太子的文官集團相對應,朱高煦得到了軍中勢力的支持。後來他還成立了天策衛,以唐太宗自比,其志可知。但也正是因為他這種恃功自傲的態度,期間也犯下了許多過錯。

所以,朱高煦的優勢便是勇武得到朱棣認可,也獲得了軍中勢力的支持。但朱棣畢竟是一代明君,深知“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溫潤儒雅的朱高熾顯然是更好的選擇。再加上“好聖孫”朱瞻基的神助攻,在永樂九年被朱棣立為皇太孫,多次犯下過失的朱高煦最終和皇位無緣。


飛熊說歷史


朱棣確實喜歡朱高煦遠遠勝過朱高熾。他也確實暗示過朱高煦:太子身體不太好啊,你要努力。

甚至,朱棣確實也動過廢掉朱高熾的念頭,但最終放棄了。

放棄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大臣的一句“好聖孫”——朱棣不喜歡朱高熾,卻非常喜歡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更深層的原因,是出於文武大臣派系的考量。

朱棣討厭朱高熾,喜歡朱高煦,更多地是出於感性情緒,而不是理性思量。朱棣一生戎武,自然與從小跟隨自己打仗的朱高煦親近,而與不愛運動的朱高熾疏遠。打個比方,一個熱愛運動健身的父親,肯定喜歡那個同樣熱愛運動的兒子,而不會喜歡那個死肥宅兒子。

很不幸,朱高熾就是那個死肥宅。

但如果加以理性考量,朱高熾就不僅僅是個死肥宅那麼簡單了。

朱高熾是很有能力的。燕王朱棣發動叛亂,南下進攻,朱高煦留在北京,守住老窩。在最嚴峻的形勢下,朱高熾仍然能夠不慌不亂,保住北京城不被攻破。這種大將風度,其實並不輸於戰功赫赫的朱高煦。

更重要的是,朱高熾因為性格仁厚,獲得了文官集團的一致支持。而支持朱高煦的,則是武將集團。

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非常英明的皇帝,他們明白一個最為簡單的道理:可以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打天下要靠武將,但治天下只能靠武官。

所以,朱元璋培養太子朱標,一直給他配備大儒,讓他養成仁厚的性格,讓他親近文官。朱標死了,朱元璋寧可讓同樣仁厚的孫子朱允炆繼位,而不讓威武的朱棣繼位。這都是出於“不可馬上治天下”的考量。

朱棣深得朱元璋的真傳。朱元璋考量的,朱棣肯定也會考量。如果傳位於朱高煦,必定是武官集團勢力膨脹,文官集團受到打壓——這就與“不可馬上治天下的”的理念相違背了。

所以,朱棣寧可傳位於自己討厭、但文官喜歡的朱高熾,也不會傳位於自己喜愛、但文官不喜歡的朱高煦。

能夠克服自己的狹隘感性好惡,用理性的頭腦全面思考,顧全大局,這就是朱棣沒有廢掉朱高熾的原因。

事實證明,朱高熾確實不錯。雖然在位時間很短,但承前啟後,開創了仁宣之治。


趣談國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理清明成祖文皇帝朱棣的子嗣。

朱棣共育有四子,分別是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燨。

除第四子夭折以外,其他三子均長大成人。分別被封為太子,漢王和趙王。

朱棣起兵靖難,次子朱高煦跟隨父王浴血奮戰,屢立戰功,還多次拯救朱棣於危難,但朱棣最終還是選擇了嫡長子朱高熾為大明的儲君,個人拙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有人也許要問了,這和朱棣他老子有什麼關係?你別說,還真有關係。其一,朱高熾是太祖朱元璋親自冊立的燕王世子,分量很足。其二,朱元璋有指示,“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而朱高熾就是朱棣的嫡長子,明正言順的合法繼承人,朱棣只有依照傳統,冊立朱高熾為太子。


張陸奭


說個你們今天津津樂道的血統論,比如什麼東夷華夏和黎民的正統性。這種血緣論在古代明朝也有。

朱高熾雖然是胖子,但是是朱家正統。因為,朱家,就是胖!

朱高熾雖然是胖子,但不是沒有軍功,朱高煦內戰內行,但是打蒙古怎麼樣,未知。朱高熾可是對抗蒙古的防守大將。

血緣特點是大王朝特點,比如唐朝,基本都是中風。同樣的,明朝就是肥胖。

在血緣論的那個時代,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夢香寒冰


封建社會立儲為最大事情。

朱高煦戰功顯赫,然不是嫡子。向來長幼有序,立嫡不立幼。

朱棣奪位成功,天下可能多有怨言,若因次子戰功大就違背常理的話,自然會引起風波。且太子早立,背後都有利益集團。

君主強勢於國利弊都很分明。

朱棣一代雄主,自然瞭解各兒子心理。朱高煦功高震主,若為太子,勢必掀起血雨腥風,對大明朝整體穩定是不理的。

一代雄主更多考慮的是身後的穩定,穩定壓倒一切,我想對當時也是很實際的。


莫名山


古代立儲一直遵循的是嫡長子制度。嫡出庶出有區別,長子幼子有分別。

朱棣的大哥朱標,作為嫡長子早早被老爹朱元璋立為儲君,還樂此不疲。

話說朱棣竊取侄子江山後,在接班人的問題上,按常理也會遵祖訓立嫡長子,即使他有殘疾。也是出於朝局穩定的需要。

再說,朱棣就是以下犯上,小弟造反成功的鮮活案例。如果立朱高煦為儲君,就開了誰拳頭硬誰當皇帝的先例,以後的大明王朝肯定是腥風血雨。英明神武的趙武靈王就犯了這個錯誤,落了個被活活餓死的下場。

當然,朱棣還是有雄才大略的,對兒子朱高煦的德行也是知道的,否則朱高煦也不會造反不成,輸給自己的侄子。綜合以上考慮,朱棣也不會立朱高煦為儲君。




健康管理師麥豆


其一,王朝承續的宗法。正所謂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中國2000年的封建王朝是一套宗法傳承製度的,壞之則亂,立長不立幼,傳嫡下傳庶己然形成穩定架構,長嫡承統,萬世常經,早被天下官僚士紳接受。

其二,立長更明確。立繼承人何為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選賢選能會各成派系,黨爭會更激烈,長的標準比賢能的標準明確無歧義。朱高熾天生就有佔有“名份”。

其三,治國非統兵,仁者治國。眾觀朱高煦,戰功顯顯赫,勇猛有餘,不過為將為帥而已,長子恰是治國治帥之才,相信以明成祖朱棣之高瞻遠矚也得看透這一點。


宜昌報廣傳播


朱高熾德才不差,也得到朝臣的擁護,另外他的兒子朱瞻基聰明伶俐,也受到了朱棣的喜愛,因而朱棣更加青睞朱高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