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中國式父母”,真的會失去他們的抑鬱症女兒

說過很多次我們的國人對抑鬱症這種非常常見的精神醫學疾病,存在非常嚴重的歧視心理。這也是我最初來頭條科普的初衷,通過我和更多的醫生的醫學科普,來幫助廣大的群眾改變對抑鬱症的錯誤的認知。但不論是在現實工作中,還是網友的接觸中,常常會遇到由於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的不理解和不必要的偏見,給患病的患者帶來的不必要的傷害,甚至讓患者產生明顯的厭世絕望情緒。這樣的情況,我真的不理解,難道我們的父母已經固執到連帶女兒到醫院去確診一下都做不到嗎?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中國式父母”,真的會失去他們的抑鬱症女兒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中國式父母”,真的會失去他們的抑鬱症女兒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中國式父母”,真的會失去他們的抑鬱症女兒

上面的聊天記錄是這兩天我的一個女性小粉絲和我的私信,這位小粉絲飽受抑鬱的折磨已經很久了,在網上也諮詢了很多醫生,同行都認為她起碼已經達到中度甚至重度抑鬱發作的嚴重程度。因為雖然她還在堅持上學,但已經沒辦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自己也感受到特別的痛苦,甚至真的無法再堅持學業了。

女孩將自己的情況不止一次的告知了家庭的所有成員,可在爸爸、媽媽、姐姐那裡顯然都沒有得到絲毫的理解:

媽媽說:“抑鬱症的人不會說自己有抑鬱症的。”

爸爸說:“我看你每天就是不想上學給自己找上一堆藉口。”

姐姐說:“你有病麻煩你快點死”。

說實話,在我看來這樣的偏見和指責,我覺得沒有任何一個抑鬱症患者可以坦然接受,何況主人公是一個求助無門的小女孩。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中國式父母”,真的會失去他們的抑鬱症女兒

就像上面這張人民日報前些天的圖片說的那樣,抑鬱症本身在女性中的患病率就是男性的2倍,相比較而言,情感更細膩,更敏感的女性本身就更容易抑鬱。但及時是我們女性本身很多時候也會對身邊人的悲觀與脆弱表示不理解,甚至可能會無端指責。就好比女孩,原本家是她最後的避風港,但避風港裡的母親也不能認可女兒的患病事實,甚至就連帶女兒到大醫院的心理科去確診一下都不願意,還說“抑鬱症在醫院也不會得到很好的治療”。

這樣的父母在現實的工作中也常常遇到,即使到了醫院,耗費時間和精力當面的給他介紹抑鬱症的嚴重性和患者目前的詳細抑鬱症狀,也不會得到理解和認可,因為他們叫做“中國式父母”。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中國式父母”,真的會失去他們的抑鬱症女兒

中國式父母

不能不說這樣的父母對女兒不好,他們確實為女兒的成長和教育付出了自己能做的一切,但這樣的條件往往是犧牲掉女兒的獨立個性和主觀感受,應該讓女兒按照自己規劃的去走,包括固執的認為“沒什麼可以抑鬱的”,“抑鬱挺挺就好了去了醫院也不會好”,“管的嚴一點就不會抑鬱了”。他們掛在嘴邊最多的話一定是“我是為你好,你如果不聽就等著後悔去吧"。他們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去醫院看病這最簡單的要求都被否定,他雖然不是醫生,但他是“中國式父母”,所以他可以“做主”女兒的抑鬱症是裝的,不需要去醫院。

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其實也不信邪的嘗試過努力,身邊的小患者給了我他父親的電話,我和這位老哥聊了很久,最後他以一句“行了,謝謝你,我知道我女兒不是抑鬱症就行了”結束了通話,可我記得我整通電話都在說她的女兒確實存在抑鬱症狀,最好來院治療。

這樣的父母真正相信的可能只有自己,即使醫生的建議如此的友善,如此的容易達到,也不會去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中國式父母”,真的會失去他們的抑鬱症女兒

我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其實,想比較而言,以中日韓為首的東亞國家有著相類似的文化特點,我們不善於表達情感,所以也常常忽略自己和身邊家人的情感,比如抑鬱症在別的國家大部分都是患者本人主動去求治的,因為他們感受到自己長時間悶悶不樂,瞭然無趣的情感變化,但同樣的問題在中國自己求治的患者十不存一,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就更難發現患者的抑鬱症狀了,所以一部分家人和朋友直到患者出現自殺行為才恍然大悟,原來她真的抑鬱了。但自殺這東西畢竟是難以逆轉的嚴重傷害,自殺成功,人的生命就宣告終結了,任何的恍然大悟、任何的補救都不會有任何的存在的意義。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中國式父母”,真的會失去他們的抑鬱症女兒

極端行為的女孩

女孩的遭遇,我其實不是第一次遇到了,但不知為什麼每次遇到都有一種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感受,也同時會感受到深深的無力感。我們的父母,明明是為我們付出最多的親人,為什麼在這樣的問題上就非要固執己見,連同意去醫院檢查都變的這麼遙不可及。

對於這樣的問題,目前的我真的感到深深的無力感,一方是擺在那裡嚴重的抑鬱症現狀(世界第二大疾病),一方是固執己見對於醫生意見置若罔聞的父母。我要如何才能幫助女孩?幫助千千萬萬不被理解的抑鬱症患者?誰能告訴我答案?

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中國式父母”,真的會失去他們的抑鬱症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