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打擊“號販子”還要織密“防護網”

今年7月22日至10月31日,北京市衛健委開展“加強綜合監管、保障行業安全”百日安全行動,通過線上摸排、線下暗訪,總結形成了“號販子活動密度指數”並每週公佈,督促醫療機構精準打擊“號販子”,壓縮“號販子”的生存空間。

在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創新的大背景下,醫院推出網上預約掛號服務,方便了患者掛號就醫,然而一些網絡“號販子”盯上了這一惠民善政,做起了非法謀財生意。此前據媒體報道,廣州網絡“號販子”神通廣大,某專家一週8個號,被其搶走5個,正常掛號費只有9元,被其叫價880元起步。有鑑於此,北京每週發佈“號販子活動密度指數”,壓縮“號販子”生存空間,並進行精準打擊,顯然是創新之舉。

從北京、廣州等地打擊網絡“號販子”的情況看,“號販子”並非有多麼神通,而是利用了一些“搶號神器”軟件,可同時搶到多天、多位專家、多科室的門診號。搶號軟件被“號販子”高效率利用,既破壞了正常的醫療秩序,又損害了公共利益,這種局面想必是衛生部門和醫療機構未能預料到的。

對於“號販子”利用搶號軟件“秒殺”門診號,進行高價倒賣,公安部門應予以打擊,衛生部門及醫療機構也要採取有效打擊措施。公安部門打擊的是“號販子”的倒號行為,而不是搶號行為。既然搶號軟件弊大利小,又給“號販子”提供了生存土壤,直接影響了門診號的公正性,擾亂了正常的醫療秩序,損害了大多數患者的利益,衛生部門及醫療機構就必須對搶號軟件進行全面封殺,像公安部門嚴打“號販子”一樣,圍剿搶號軟件。

換言之,精準打擊“號販子”,還須精細織密“防護網”。首先,對於網絡“號販子”,不能停留於被動防範,在圍剿搶號軟件的同時,衛生醫療機構應主動取得工信部及網絡運營商的支持,採取技術措施,為預約掛號網絡平臺建立應對搶號軟件的“防火牆”,提高安全係數,剷除“號販子”的生存土壤。同時,提高預約掛號網絡平臺的運行效率,有效規避癱瘓、卡殼、無法登錄等異常現象,使網絡掛號系統真正發揮積極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