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需要開放心態

對於讀書,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則,有些人只讀自己認同的觀點,抱著小心謹慎的態度去審視他人的文字,有時一段文字還沒讀到精髓,便認定作品不符合自己的口味,索性棄讀;也有些人會不斷拓寬自己的閱讀領域,他們所能接受和嘗試的事物也在隨之遞增。

毫無疑問,後者的心態更加容易在閱讀中獲得樂趣,也更容易與作者達成共識。

閱讀,需要開放心態

如果我們只讀一個人的作品,那麼我們的表達方式及寫作手法也勢必會向這個作者去靠攏。

日本的作家寫的書大部分都很薄、很精巧,他們更趨於將個人感受及方法相結合。談不上字字珠璣,但卻言簡意賅,讓人一目瞭然。

而西方作家則更側重於通過研究、實驗、數據等向讀者說明他們想要傳遞的信息的重要性。有時候一個案例就需要佔據大量篇幅,只是這些真實案例給人帶來的啟發和共鳴,確實會引起讀者的重視。

不同的寫作手法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但總的來說,每種感受我都很珍惜。

用某種開放心態去構建自己的書單,很有必要。如果只讀自己讀得懂的書,也許你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突破自己閱讀能力的瓶頸

閱讀,需要開放心態

好比,你讓一個寫方法論的作家去寫散文,他可能寫到一半會突然懊惱於文中大段大段的對話無處安放而不得不把它揉成一團,最後被視為垃圾一樣丟掉。

讀書本身也是一種挑戰,接受自己的書架上常常放著小說、哲學、遊記、自傳等各式各樣文體的書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是我們交友時一定會選擇與自己較為合拍的人去相處一樣,總有些人會被你擋在門外,我也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並且足夠合理。

很多見解、觀點,我們不必強迫自己接受,但也無需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去審視它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我越發體會到試著去感受作者的世界,有多重要。

以旁人的視角與作者的視角進行閱讀,會得到完全不同的體驗,你將完全放下自己的雜念及批判,而走進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現實場景”中,這時你才會真正懂得他們的行為為何發生,是什麼主導著他們的思想,他們每每發生的轉變都依據著哪些線索。

作者和讀者的區別在於,他們越是專注於自己的領域,寫出來的東西也就越有質感,越能打動人;可對於讀者來講,讀得內容越垂直(專一),思維也就越容易侷限。

閱讀,需要開放心態

予以自己開放的心態去閱讀,而後你將獲得不同於常規讀者的感知力及閱讀能力

因此,我所說的開放心態有兩層含義:

1、在書單的選購上,可以適當擴寬思路,不要只為同類書籍所折服,對其他領域不聞不問,因為我們讀的書必然會給我們自身帶來一些影響,這一點毋庸置疑。

2、在讀書時,可以避開一些自己原本的雜念,這樣才能專注於閱讀本身,對於作者表達的內容及主旨,也就更容易理解,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做法會令我們的閱讀能力大大提升。

在我的朋友中間就有那種只讀小說的人,不得不說他想象力的確很豐富,可在現實生活中,卻常常鑽牛角尖。小說虛構的成分較多,他雖說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但虛構人物的處境及處事方法卻無法被運用在真正的生活中。

我在不少於兩位作家(小說家)的書中看到過同樣的觀點,大致就是在表達“太理性的人都做不了小說家”這個意思。他們在創作人物時會有一些現實元素,但這些人物在處理事件時往往都會比真實世界的人要大膽,畢竟他們只是被創作出來的文字(人物),

無法從虛構的世界中走出來,跟現實叫囂

閱讀,需要開放心態

事實上小說家們創作出來的人物就算有原型,也很容易在文字的排列組合中變道或轉彎,總之小說中的人物很容易發生轉變,但現實卻不然。

再比如哲學,哲學中對文字的用法及語言邏輯極其嚴謹,但當你遇到實際問題時,卻很難瞬間把那些有著“標準”定義的詮釋法從記憶中抽取出來供你使用。

閱讀之旅的開啟,使我們逐步走向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所以閱讀的廣泛性也就成為某種至關重要的標誌,否則讀者只會越來越傾向某個作者或某個學派,而非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