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在英国的街道上,偶尔会看到一些建筑的外墙挂着一块蓝色的小牌子。上面往往是由一个人名、出生及去世的日期,再加上一两句话的生平概括组成。

这些都是英国一个名为遗产委员会的官方组织做的,他们搜寻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住过的建筑,之后一一给他们挂上这些用以纪念的小蓝牌。从莫扎特到梵高,从丘吉尔到列侬,“蓝牌”纪念人物涵盖广泛,但必须是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文化名人才得入选。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梵高住过两年的房子外的蓝牌

全英国有700多块蓝牌,但其中属于亚裔及黑人的数量加起来不及4%。中国人的数量更是一只手就数得过来:1896年逃亡至英国并写出《英伦蒙难记》的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至1929年间在英国讲学的老舍先生,还有最后一位——被英国人称为“哑行者”的蒋彝(yí)先生。

蒋彝(Chiang Yee)在老一辈英国人中可谓人尽皆知,他是第一位通过BBC广播向英国人系统地介绍中国艺术的中国人,并且帮助英国人打破了几百年来对中国人“傅满洲”式的偏见。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蒋彝先生与他介绍中国绘画的书

1903年出生于江西省的蒋彝,严格上来说还算是一个清朝人。他自幼随父亲学画,接受的也是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而就在蒋彝出生的20世纪初,中国各地也真正开始兴起了西式的现代教育模式。

从江西省立第三中学到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少年时期的蒋彝接受的是西式的现代教育。两种教育相互交融的结果,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接受能力极强,且一生都在探寻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古代艺术与现代社会的交流与结合。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东南大学是20世纪初中国最早建立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毕业后他在国内当过老师、参过军、又辗转当过好几个县的县长。1930年他回到出生地江西九江担任县长,年轻气盛的蒋彝一心整顿社会秩序。禁烟、禁赌、禁嫖、改革赋税、重新丈量土地……

一系列措施起草后,被上级笑称为“异想天开的疯狂青年”。在当时官商层层勾结的黑暗背景下,这些政见根本没有实际推行的可能性。眼见自己的理想在国内层层受阻,1933年蒋彝愤而离乡,自费到了英国旅学。

殊不知,这一去就是接近一生的光景。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蒋彝寄回家中的照片

蒋彝带过去的钱不多,在伦敦一年,花了个精光。但有才学的人真的是“艺高人胆大”,他托前香港辅政司推荐,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求职。一番说辞,学识过人的他当场被聘为学校的中文教授。

在那个以才学而非“职称”或者“论文发表数”为标准的年代,发生过无数这样唯才是用的事情。而蒋彝的学贯中西还体现在另外一件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事情上:

1927年刚刚进入中国时,“Coca-Cola”有个拗口的中文译名叫“蝌蚪啃蜡”。独特的口味和古怪的名字,产品销量可想而知。到了1930年代,负责拓展全球业务的可口可乐出口公司在英国登报,以350英镑的奖金征集中文译名。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20世纪30年代上海当红女明星阮玲玉为可口可乐代言

巧的是,蒋彝此时刚好正在英国愁着旅学资金的问题。从《泰晤士报》得知消息后,他马上以译名“可口可乐”应征,随即被评委一眼看中。

“可口可乐”至今还是广告界公认最好的品牌中文译名——它不仅保持了英文的音节,而且体现了品牌核心概念“美味与快乐”。更重要的是,它简单明了,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翻译者蒋彝的双语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教中文、做翻译,自幼学画的蒋彝还坚持着画画及写作的习惯。他将在英国的旅历如同写日记一般点滴记录下来,又创作了许多插画以作“示意图”。图文结合,妙趣横生。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蒋彝画笔下的伦敦

1937年,有出版商朋友看上了他的作品,随即集结为《英国湖滨画记》出版。蒋彝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行走在英国的各处,他每每记录下一处美景,后文就联想起国内与之相似的大好山河。

他的画记中遍布来自中国的传统诗文故事,中国的山河景观与英国的对比,甚至还有他自己作的诗。这些有趣的讲述让英国人看得爱不释手,刚出版不久就被抢购一空。再版,又再次卖光……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蒋彝 《牛津画记》封面

画记的大卖让蒋彝的生活宽裕了起来,但他心中始终有一件放不下的事情。

整个20世纪,西方世界里关于中国最大的一个IP叫做“傅满洲”。这本是一个英国小说家罗默(Sax Rohmer)在一本侦探小说中凭空捏造的邪恶中国角色,但这个设定竟然在西方大火。

于是1913年至1959年间,罗默靠连续13本傅满洲主题侦探小说赚得盆满钵满。而在信息并不十分发达的那个年代,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印象竟然也就都受了小说的影响,充满了各种偏见。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小说《神秘的傅满洲》封面

蒋彝的画册固然改变了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人的看法,让他们知道了中国雅致的诗文、壮丽的山河以及淳朴的民情。但仍有许多固执的人,他们甚至觉得画出如此东方风格的蒋彝一定是个日本人。

为此,蒋彝先是登上了BBC广播,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开讲中国艺术、诗歌与文学。这些极受欢迎的讲学受邀出版时,他又将第一本整理出来的讲述绘画艺术的书籍命名为《The Chinese Eye》(中国之眼)。

1940年,已经名声大噪的蒋彝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儿时琐忆》。书中借讲述他的儿时生活记忆,他想传播的其实是中国南方大家族的生活场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明礼让的中国形象就此传播开来。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儿时琐忆》的英文名也强调这是"A Chinese Childhood"

二战爆发,蒋彝的家人在国内流离失所,他在伦敦的住所也遭德军轰炸毁于一旦。两地皆动乱,赶不回国的蒋彝心急如焚。好在英国对德宣战,他与家人好歹是同一战线。

化焦虑为力量,蒋彝在二战期间果断供职于英国情报局,担任翻译工作打击法西斯势力。在异国他乡未知家人境况,唯有尽全力抗敌以求战乱尽快终止,先生飒爽英姿,叫人叹服!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蒋彝和杨联陞在哈佛大学(五十年代)

二战结束后,蒋彝又重新开启了自己游历世界,出版画记的生活。他到访巴黎,留下大作《巴黎画记》;1955年移居纽约,又成了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画下《纽约画记》。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蒋彝 《巴黎画记》

而令一些旧友不解的是,他后来竟四度出游日本,并且画下了一本大受欢迎的《日本画记》——他曾经可是一个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的人呐。

在《日本画记》的后记中,他特意写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从少年时参加的反日罢课运动,到家族抗争日本侵略的历史,乃至于后来在国外任教时遇到的诸多日本学者。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蒋彝 《日本画记》中的插图

年岁渐长的蒋彝逐渐明白:“虽然‘恨意’是人类所不可避免的七大情感之一”,但“将这种恨意扩展到那些并未实际伤害过他或并未协助伤害过他的人身上,是不恰当的”。他笃信“实现世界和平的唯一希望就在于,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国家的名字应该只被当作一个地理的标签”。

蒋彝先生一生漂泊四海,一直到1975年中美关系缓和之际,他才得以由美国出发取道香港重归故土。42年后终于与家人团聚的他,激动欣喜之余,更马上提笔开始准备向世界介绍一个全新的中国面貌。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蒋彝回国与家族大团聚的场景

谁知两年后,刚完成初稿的蒋彝先生骤然在北京离世,享年74岁。虽然由于一生漂泊在外的缘故,享誉世界的蒋彝先生在国内罕有人知。但他无疑是一个用一生传播中国艺术与文化理念的爱国者。

蒋彝先生的每一本书都受到不同国家人们的极大欢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始终相信人“性相近”。无论是什么人种,大家都有对美、对艺术的共同追求,也因此人类都有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理由与可能。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 晚年 身着长衫的蒋彝先生

他在《日本画记》后记中的所写,正是一个眼界极开阔的爱国者的感言。而现在地球上那些正在发生着动乱的地区,又有多少现代人,活得比蒋彝先生这个“清朝遗老”迷糊了百倍千倍呢?

参考文献:

Coca-Cola官网 《“可口可乐”——中文翻译的经典之作》

新京报 《被遗忘的蒋彝:为什么在西方世界成为文化大家》文/ 吕婉婷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 《蒋彝:逢乱世,居异乡,他用中国视角诗画西方》文/林玉

他是“可口可乐”的翻译者,更是首个在BBC传播中国文化的清朝人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