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前路復墾6000畝稻田,結出兩種“果實”

“還沒結稻子就被定完啦,明年產量更大,提早來定吧!”與電話那頭的失落相比,縉雲縣前路鄉黨委書記朱劍的臉上堆滿了笑容,今年全鄉試種的180畝生態稻還在地裡就被一搶而空,這讓他對明年的大面積種植充滿了期望。

  這是前路鄉第二次大面積種植水稻。村裡的老人們都還記得,上個世紀末,前路鄉還是縉雲的“產糧大戶”,成片的稻田雖然產量一年比一年高,但靠種糧卻始終難以過上好日子,一部分人選擇外出闖蕩,留在家中的村民也紛紛拔掉了地裡的水稻,改種茭白、油茶、桃樹等經濟作物。

從種水稻到賣風景 | 縉雲前路復墾6000畝稻田,結出兩種“果實”

  “拔了地裡的稻子,是為了過上好日子。”種植大戶應義盛告訴記者,改種茭白後,每畝土地有了上萬元的產值,收益明顯提升,茭白、油茶也漸漸成了前路鄉的支柱產業。

  彼時,村民們不會想到,水稻有朝一日還會重回前路。

  “時代日新月異,前路鄉這種零散的種植模式,已經沒有潛力可挖,我們必須化零為整,集中力量發展現代農業,走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從上任之初,朱劍就盤算著,將村裡的閒散土地進行整合,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

從種水稻到賣風景 | 縉雲前路復墾6000畝稻田,結出兩種“果實”

  2018年,利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民心效應,前路鄉一口氣流轉了南弄村6000餘畝山地,將村民的責任山、自留山流轉至村集體進行統一開發,再由村集體統一發包,由承包者統一開發利用。

  “這6000餘畝土地集中成片,錯落有致,非常適合打造梯田,因此我們在經過科學研判後,決定將這裡打造成為大規模的生態梯田。”朱劍告訴記者,鄉里新建的牛路圩水庫,充足的水源保障也讓高山水稻種植成為了可能。

  南弄村上遼墾造梯田項目從2018年7月開始動工,目前種植水稻面積120餘畝,今年首次試種水稻,喜獲豐收。承包了120餘畝土地的種植大戶饒坤陽告訴記者,目前高山梯田水稻畝產能達到500公斤,能收穫5萬公斤稻穀,因為是生態稻米,無公害、無汙染,所以價格相比較普通米也更具優勢,且深受市場歡迎。

  許多外地客商,僅僅到過一次前路鄉,便預定了幾千公斤的生態米。江蘇客商王陳來說,“這裡的環境太好了,這樣的米根本不愁銷。”

  目前前路鄉生態稻田的畝產值大約5000元左右,效益雖然還不及種茭白的一半,但是村民們卻信心滿滿。朱劍給記者算了筆賬,種稻相對於種茭白的管理成本和人工成本更低,且現在品牌初創期,價格處於最低的階段,品牌優勢一旦形成,生態米的價格將大幅提升,預計畝產值能達到1.5萬元。

從種水稻到賣風景 | 縉雲前路復墾6000畝稻田,結出兩種“果實”

  賣米,還只是前路鄉的葫蘆裡賣出的第一劑“藥”。目前,前路鄉的復墾工程仍在繼續,6000畝土地將陸續種植水稻,成為大規模的景觀梯田。屆時,前路鄉民宿、種植、觀光將齊發力,走上一條農旅融合的發展之路。

  思路一變天地寬。村民們兩次種植水稻的心境完全不同,以前被視為“窮根”的稻子,如今承載著村民們的希望。“從分散變集中,從種植水稻到賣風景,這是發展理念的轉變,是從粗放型發展到高質量綠色發展的轉變,這樣的轉變也必然催生出不同的結果。”對於前路鄉的未來,朱劍如今信心滿滿。

  稻子熟了,稻田復歸平靜,它和前路人一起,等待著下一個春天。

  記者 姚馳 劉斌 圖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