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中國電影好像很難獲得奧斯卡,美國翻拍的《無間道》卻成為了奧斯卡大贏家?

鼯鼠世界屋


你說對了,奧斯卡本來就是美國的獎項,怎麼可能讓其他眾多的外國電影混進去?

不可否認,奧斯卡的確是電影界的經典評選大獎,但如果非要把奧斯卡奉若神明,恐怕這種看法已經走偏了方向,其實曾幾何時我們也的確存在這種錯誤的方向,把美國好萊塢和奧斯卡大獎當成了拍攝電影的人生方向,一時間對這個方向的痴迷甚至讓很多人走向了極端,電影明星紛紛湧進美國,爛片也拍配角也接。似乎在美國只要演上一部作品就可以配上好萊塢明星的名頭;而在導演電影的環節則更加走向極端,電影中自家的文化丟的一乾二淨,更想把歐美的價值觀和思想加入到電影當中,可最終卻把電影拍得不倫不類,甚至也納入不了好萊塢評委的法眼,畢竟人家本土的電影才是正宗的好萊塢,而你的修改版只不過是山寨品跟人家比不了!即便是幾年前的長城也是如此!也為此被人說成爛得像塊裹腳布!



所以無間道的成功,它從一開始就保持住了自己的純潔,這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香港黑幫片,沒有什麼多餘的外國元素留下的都是真實的香港黑幫文化和精華,我也沒打算拿著這部電影去參加美國奧斯卡頒獎典禮,所以這部電影中沒有FBI的神探也沒有來自歐美的救世主,一切都是香港這塊地域上警匪雙方的對決,儘管他沒有拿到什麼太多的外國獎項,但這部保留了我們元素的警匪片,卻當仁不讓的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最經典的警匪片之一,至於拿不拿奧斯卡,一邊待著去吧!



同樣的道理,美國的這部無間道風雲,雖然取材於無間道,但電影本身完全是一部純正的美國警匪片,也並沒有太多的外國元素,在更多的保留自己文化的情況下,拿下奧斯卡大獎也在情理當中,不得不說在電影的發展上,他們的經驗要比我們大得多,他們借鑑的題材缺更多的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而我們很多時候借鑑了別人的題材,卻經常把自己的文化丟得一乾二淨,不要單純痴迷別人的獎項,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好的。

哦,對了還得多說一句,當年在奧斯卡的頒獎典禮上,無間道風雲的主辦方當眾說的比較清楚:感謝韓國電影無間道!借用了我們的題材獲了大獎,卻在公開場合擺了我們一刀!


遼寧資深球迷


要明白為什麼美國版《無間道》為什麼能獲得奧斯卡獎,首先必須要總結美國版《無間道》和香港版之間的差異,這兩個版本的差異可以用5個替代來說明:

1、兩個版本最重要差異,就是美版的《無間道》的粗放風格替代了香港版的東方式細膩。

其實香港版《無間道》很有一點文藝片的氣質,色彩以黑色為基調,全片很有一種清冷的感覺,大概劉偉強也沒猜到結果會這麼精彩,一開始就不是完全作為男性電影來製作的,所以並沒有太多的火爆槍戰場景,而且演員的選擇也略有點吸引女觀眾的傾向。另外,攝影風格的改變,跟杜可風在美國版開拍後兩個禮拜臨時決定離開劇組也有一定的關係,所以香港版中色調清淡的攝影在美版中完全象一鍋大雜燴,不過跟導演的意圖還是比較貼近的,符合影片所要表現的紛繁蕪雜的黑幫橫行的街區場景。

香港版中著力表現的天台見面、在音響間試音、韓琛砸石膏、吃盒飯等最令人玩味的幾個經典場面,在這個嘈雜的美國版裡面也被改編成了另外一個樣子:天台的兩次見面都在同一個破敗大樓的樓頂,沒有港版的黃秋生給臥底工資的場景,也沒有拉家常,所以美版裡的墜樓場面並沒有顯得特別悲壯,完全是一次簡單的黑幫滅口行動;香港版的音響間試音的場面沒有出現,當然也沒有那首經典的《被遺忘的時光》,代替這些的是在電影院裡面的緊張跟蹤,直到最後天台的互相對罵和一頓拳腳,兩人之間也沒有港版所表現的工作外的友誼,所以最後美國版一段電梯大火拼中,香港版裡著重用慢鏡頭表現的迪卡普里奧這個角色的被擊倒幾乎是瞬間完成的;港版中韓琛的角色比較陰險,所以有砸石膏這段來表現他的多疑,但是這一段在美國版中省去了發莫爾斯電碼一段,而用短信代替,砸石膏也沒有讓傑克尼科爾森親自動手,在港版中最戲劇化場景之一,在美版中成了一個無關緊要的過渡;另外,港版中韓琛在會見手下時吃盒飯,表現的是他的自信,但是在美版中,傑克尼科爾森幾乎成了弱勢群體,完全沒有那種“十二點後這兒我們說了算”的狂妄,連對馬特戴蒙的牽制,也僅限於用錄音帶來威脅。

美版開頭的30多分鐘裡面,導演用大量對白和快速剪切交待了兩個臥底的由來,然後慢條斯理地進入臥底與反臥底的主題,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的剪接在這裡比較特殊,在兩個臥底的出場段落中剪接了一些之前跟他們的行動有關的畫面,這些快速剪接看似凌亂,實際上對簡化以後的情節還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馬特戴蒙和迪卡普里奧實際上也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在美版中有一個細節,就是用服裝來表現兩人的社會地位的不同,馬特戴蒙和迪卡普里奧的角色平時一個西裝革履,一個衣著隨便,但是他們在影院終於見面時,居然都穿著式樣相同的夾克,甚至戴同一個式樣的棒球帽,馬特戴蒙和迪卡普里奧其實就是一個角色的兩極分化,他們的行為、地位、工作其實不分彼此,誰都能替代誰,唯一的差異只是他們的身份的差異,這種差異平時是用服裝來區分,而且僅僅只是服裝的差異,到底他們誰才是警察,誰才是臥底?相信導演安排他們兩個同時愛上同一個女心理醫生不可能只是巧合!

另外補充一句,馬特戴蒙強行擋住電梯和女心理醫生調情一段確實很高明,導演只用這一個場景就說明了馬特戴蒙飾演的蘇利文性格上的強硬、霸道和不顧後果,這也解釋了最後他擊斃傑克尼克爾森和電梯外同為黑幫分子的同事時為什麼那麼果斷。

3 、鄭秀文和陳慧琳被替代成一個角色。

在港版中,鄭秀文和陳慧琳的角色是分開來的,但是這明顯削弱了鄭秀文的表演空間,而且陳慧琳也無法更深入跟劇情互動,美國版中用一個心理醫生的角色替代這兩個角色,充實了了這個角色,雖然還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女主角的戲份,但是比《無間道》1、3集中的花瓶女主角還是好很多的。

4、跟以上相反,黃秋生的角色在美版中被替代成了兩個人。

也跟以上相反,一個角色分成兩個人的弱勢在於削弱了角色,導致墜樓一段無法讓人有港版中的那種悲壯感覺。但是這也和劇情有關,因為結尾一段還需要這個人作為正義的象徵出場將反派擊斃,所以編劇只好將這個角色分成兩個。其實還有一個問題是,這是美國電影的一貫做法,在美國電影中,反派人物是不能戰勝正派人物的,象香港電影《英雄本色》這樣大肆褒揚黑幫人物的行為在美國人看來簡直是天地不容,所以我們的觀眾在看到美國版《無間道》結尾馬特戴蒙被擊斃,覺得很突然,很不合理,認為不如港版中反派人物逃脫制裁更有現實意義,其實瞭解了美國文化的話,這個結尾還是合理的,至少美國人認為這個結尾更能讓人接受。

5、狡猾的美國人用改編的方式,將港版《無間道》1、2、3集的劇情融合在一起,替代了第一集的劇本。

根據報道,港版《無間道》的劇本版權改編在美國賣了160多萬美元,為了讓這筆錢花得值得,在美國版《無間道》裡面居然出現了原來港版第三集中陳慧琳的心理醫生,還有第二集中兩個臥底的緣起等等其他幾集港版《無間道》中的劇情,成功地用一個劇本的錢就改編了三集中的內容,看來美國版《無間道》也沒打算拍續集。否則,豈不是意味著又要花錢買其他兩集的劇本了?

據說馬導拍美國版無間道前後完全沒看過香港版,這也是避免風格趨同的一個好辦法,所以美國版的《無間道》跟香港版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得益於港版劇情的優秀,美版有種混亂而不失主線的感覺,由於劇本的完善,演員的發揮也相對正常,導演不失手的話,即便是普通水平也能拍出不錯的片子,更何況是馬丁西科塞斯。作為一部翻拍片,美版是成功的且受歡迎的,特別是受歐美觀眾歡迎的。美版強在用幾乎相同的情節說了個主題完全不同的故事,雖然在立意上港版是更勝一籌的,但美版《無間道》把一切都解釋清楚了,所有人都有明確個性, 而且因為港版已經要確立了的局面,美版只要把事件說清楚就已經是一部很好的電影了。所以馬丁這次只是借用了港版《無間道》的一個外殼而已,內裡套著的,還是他鐘愛而且拿手的“窮街陋巷”的模式,因為前幾年為獲得奧斯卡所束縛而拘謹的才華,在這次有了一種“放開來玩一把”的輕鬆,影片反而比一心求獎時多了一份靈氣,奧斯卡的評委們也許對馬丁三番幾次沒有獲獎也許心裡有愧,所以這次就給了他一座奧斯卡,也許裡面還是有安慰的成分吧。


今晚電影伴


中國版無間道之所以被奉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其故事情節的精妙和演員演技的精湛,裡面還加入了非常多東方的“宗教”哲學,這是很多外國人所理解不了的,首先電影名字中“無間”就是佛教的一個概念,是八大地獄中最痛苦的一個地獄,也預示著兩個主人公都經受著地獄的折磨。

而且無間道導演劉偉強接受採訪時也曾說過:“《無間道》只有在香港這樣的大環境下,才能夠拍出一種晦澀的絕望。”所以其實裡面帶著有香港城市所經歷的一些滄桑感,無間道中的各種音樂、攝影技巧、剪輯、演員的表演交織在一起在完成了這樣一部獨特的作品。讓這部影片有了“氣質”。

反觀《無間道風雲》是關於美國社會現實的故事,整部影片的質感都偏美國化,也相當於完成了改編的本土化,不僅是地點變了,很多細節也改編得更符合美國觀眾的胃口,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所以拿奧斯卡也是無可厚非。但是這兩部影片如果非要比的話,我還是更喜歡無間道。


居談趣聞


首先要說,這兩個版本的《無間道》我全都看過,香港的《無間道》絕對不比好萊塢拍的差,而且我覺得還要更好一些。我相信這樣認為的絕對不止我一個,對吧。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美國的評判標準和中國不一樣,僅此而已,這背後涉及到文化背景甚至大國之間的文化競爭。我覺得一直以來國人都把奧斯卡還有很多老外評的獎項捧得太高太高,把好萊塢還有其他的外國電影也捧得太高太高,其實遠遠沒有想的那麼高高在上。

中國人應該要自信起來了,我從來就不覺得中國電影比外國差,也不覺得中國電影需要靠老外來評價,需要靠老外的獎項來給自己貼金。為什麼中國人中國的東西一定要去遷就老外的想法,一定要在意老外的評價呢?

很多人喜歡批評廣電總局,其實我一直覺得廣電總局做的不錯,廣電的格局比一般人大的多:與其讓中國國際化,不如讓國際中國化!

中國人應該要慢慢開始習慣於平視西方,而不是繼續仰視他們,繼續妄自菲薄的活著。這也是中國發展到了這個程度之後中國人應該意識到的一點,文化自信要靠全體中國人。


ghghhjjhv


奧斯卡金像獎,正式名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Academy Awards,簡稱學院獎),世界著名電影獎項。

首先奧斯卡的評選過程極其繁瑣,流程極其複雜(有多複雜可自行百度),這也導致對奧斯卡送審影片的限制非常多。

簡單來說,奧斯卡雖然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悠久的電影獎項,但是他的設立起初是為了表彰美國本土電影對電影藝術的貢獻,所以參選的電影多少得有點美國屬性。所以美版《無間道》獲獎很合理,因為他是美國電影。當然啦,電影的質量也相當重要……

直到後來奧斯卡追加了最佳外語長片和最佳動畫長片兩項大獎,才使得世界各地的影片有了竟逐奧斯卡的資格,不過這也讓非美國電影面對這樣一個境況,竟逐的獎項很少,但是競爭對手很多,所以,國產電影想要獲得奧斯卡自然是難上加難的事。

綜上所述,國產電影竟逐奧斯卡就只有最佳外語長片和最佳動畫了。

先說說動畫電影,國內的動畫電影市場雖然近年來已經回暖,也產出了不少佳作,例如《大聖歸來》《大護法》以及最近的《白蛇·緣起》,口碑表現不錯,觀眾也都認可,但是距離奧斯卡,似乎還有一段距離。



再說說最佳外語長片,雖然奧斯卡評獎風向很難把握,但有一點不難發現,電影的藝術和深度很重要。例如《臥虎藏龍》雖然是部武俠片,卻拍的很藝術,更像像一部古代文藝片。又或者像《小偷家族》是部文藝片卻也反應了社會與人性。通俗的說就是說文藝片或者反應現實或者帶點政治屬性的劇情片比較吃香,但是這兩類電影恰恰是國內電影市場比較薄弱的一環……

而且國內電影的送遠影片,每次感覺都差點意思。去年送審的電影是《紅海行動》雖然這也是一部現象級電影,再一次在國內掀起了一股民族自豪熱,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一部商業片……

而美國最不缺的,就是商業片。

(本篇回答僅僅代表了青衫的個人見解,不喜勿噴,歡迎交流關注呦)


叨片兒


雖然不能排除質量的問題,但美國的奧斯卡從來就不是一個純粹的獎項。它的評委也是人,會被各種各樣的場外因素影響。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韋恩斯坦兄弟,被譽為“奧斯卡上帝之手”,憑藉著強大的公關能力,讓其手下的顧客在奧斯卡上屢屢有所斬獲。其中引起最大爭議的是《莎翁情史》。

這一部電影獲得了十項奧斯卡提名,七項奧斯卡大獎。影片的質量暫且不說,細細對比它的對手,我們便可以發現許多貓膩。其中,女主格溫妮絲·帕特洛在27歲獲得了奧斯卡影后,被譽為最水的影后之一。如此年紀是十分罕見的,更別說她的對手有凱特·布蘭切特,梅麗爾·斯特里普。

如果說最佳女主角只是小爭議,那麼最佳影片則是引起了廣泛爭論。《莎翁情史》的對手是《拯救大兵瑞恩》和《美麗人生》。光是這兩個名字就已經很能夠說明問題了。

美國人自己尚且如此,對於持有偏見的亞洲人顯然會更加區別對待。李安不算,真正算是中國導演在奧斯卡有所名氣的是電影《英雄》,然後,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部電影背後公關與北美市場的引進同樣有韋恩斯坦的影子。

由此,不難想見,港片《無間道》想要在奧斯卡獲得認可,需要的不僅僅是符合歐美人的口味。


餃子要有豆腐


誠邀致謝!

我覺得這是意識錯誤認識。我們電影走向國際,被認可是件好事,但是不代表就一定要拿獎。我之前還在想為什麼我們好多電影在歐洲還挺有市場的,但到了美國就好像受了限制。

奧斯卡多少年來才出現了成龍、李安這樣的人物,他們是通過多年不斷地努力和融合才有了現在的榮耀。

其實香港版《無間道》在中國甚至是亞洲地區影響力都是非常大的。國外翻拍本身就是對作品的認可,而且得了大獎,也有香港電影的功勞在。

在悠悠歲月裡,很多電影都是經典卻沒有獲大獎,《肖申克的救贖》就是典型例子,這部影片入圍了全球經典100部影片當中。

這部影片獲得了全世界的喜愛和尊重,這就是至高榮耀,已經超越了獎項帶來的。所以中國電影要做的就是把經典口碑留長,至於獎項,有則欣慰,無則無妨,它不會影響我們對真正的好電影的肯定和喜歡。

以上是我的拙見,歡迎您的關注、留言和分享!


山雨成珍


沒拿到奧斯卡是奧斯卡的遺憾

美國版的《無間道》是06年由馬丁斯科塞斯導演,小李子,馬特達蒙主演。在國內主要譯做《無間行者》其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剪輯四項大獎。

《無間行者》就是以《無間道》為基礎翻拍的,劇情主線都差不多。

兩部影片,我都看過,而且我曾經也寫過關於兩部電影對比的文章。說實話,我認為《無間道》更加精彩一些。就算是客觀的來講,《無間道》在影片質量上也不輸《無間行者》

而且相比較而言,《無間道》的節奏更快,更吸引觀眾眼球,能夠讓觀眾提著心,一口氣看完。而《無間行者》這部電影長達150分鐘,情節與情節之間,扣得並不是那麼緊密。

相比較於演技,《無間道》也完全不落下風,電影集結了當時香港最演技最頂尖的演員黃秋生,曾志偉,梁朝偉,劉德華。這演員這方面,我相信沒有任何人可以說,國際有哪位演員可以對他們進行吊打(劉德華存疑)。

之所以,《無間道》沒能在奧斯卡上拿獎,其中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奧斯卡不帶你玩。在同類型的電影下,華語電影在英語世界的評選上多多少少都會吃一點虧。而且奧斯卡的評選也不單單只是對影片質量的評價,有時候還要考察政治正確等等。

而歐美的文明類型相似,而且聯繫的十分緊密,在文化上認同感更高一些。而我國就是一個單獨的文明體,之前就有人說過中國其實就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所以,華語電影想要在國際上獲獎,確實是十分的不容易。

《無間道》是香港警匪片的巔峰,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評價一部電影,不必太看重其獲獎數量的多少,畢竟一部電影的好壞,觀眾們自有定論。






泉哥說電影


廣電總局每年都要送幾部電影去奧斯卡的,但是幾乎都被刷下來了,就拿《戰狼2》來說,國內票房是如日中天,票房50多個億,而在美國上映3天才十多萬美元的票房,還不如他們的爛片票房高。

個人認為這個奧斯卡就是美國的自家電影圈人的聚會而已,得獎的幾乎都是美國的電影或者演員,我們送去的影片最多也就獲得個最佳外語片獎,而這個獎幾乎每次都是早早的就頒了,壓軸獎是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的獎,根本不在乎什麼最佳外語獎,只是讓這個獎給你們爭的頭破血流,再說的評委幾乎都是美國人,更容易與歐美拍的這些片子產生好感,通俗易懂,而我們的電影那過去,他們也不會反覆看,反覆琢磨和了解,更別說深思了。還不如法國的戛納電影節!

奧斯卡政治意味太濃烈,中國的文化在美國屬於亞文化,中國人拍的電影比較溫婉,又頗有內涵,特別是加入一些古老的文化,玄學之類的東西,更讓這些奧斯卡評委們反感,大家都知道,美國電影是美國文化“侵略”的一個重要武器,對那些外來文化都視為威脅。

反觀中國的電影在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這世界三大電影節裡獲得的獎項和認可,你再回去看看什麼奧斯卡的,這就是赤裸裸的政治博弈!


老臘肉ov


為什麼美國翻拍《無間道》成為奧斯卡大嬴家

我個人吐槽一下:電影界的較量,如同國家之間文化軟實力的較量,電影界裡,美國佔據的主導地位,奧斯卡獎也基本是美國的。奧斯卡獎的評委,你們去看看有幾個是中國人?

其次,美國將近花了一個億買下《無間道》的翻拍版權,更是邀請了萊昂納多這個國際巨星,票房得到保證!奧斯卡是美國自己的獎項,就像中國有金雞百花獎一樣,講的高大上一點就是綜合國力不如美國強勢。


中國電影為什麼很難獲得奧斯卡

因為奧斯卡獎是美國電影家協會舉辦的,主要頒給美國和其他英語國家制作的電影,中國電影不是用英語錄制的,只能參加外語片獎的競賽。

再有就是奧斯卡面向的是西方世界。東西方在審美上是有差距的,講的通俗點就是,在國內這部電影拍的很好,也得到大家的認同,但到了國外就可能變得不足為奇了,根本的原因就是價值觀的問題和文化的衝擊。


我們不要去糾結能不能獲得奧斯卡獎,只要做好電影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