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忻縣劇團的歷史始末

原忻縣劇團的歷史始末

王培賓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把一些舊社會的老藝人組織起來,為人民進行演出。1949年忻縣專區成立後,把忻縣和定襄的一些老藝人組建成了忻縣專區劇團,有董福、董翠花夫婦、白菊仙、“捨命紅”、郝淑珍等一大批戲曲老藝人。1955年,忻縣人民劇團由忻縣專署接管,編入專署人民劇團。1958年忻縣和定襄合併,專署將一部分演員下放忻定縣,成立自負盈虧的忻定縣晉劇團。1961年忻定縣分治,忻縣又成立了自負盈虧的忻縣晉劇團。至1964年,主要是演傳統戲。

  是年後半年,忻縣晉劇團改演現代戲。演出的劇目有《奪印》、《柳樹坪》、《瓊花》、《苦菜花》、《迎春花》、《山村姐妹》、《紅珊瑚》和本縣自編自演的《岳雲貴》等30多個。

原忻縣劇團的歷史始末

  1969年,劇團解散。1970年,成立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以演“革命樣板戲”為主,同時演一些配合“文化大革命”的表演唱等小節目。1977年後,恢復忻縣晉劇團,又以演傳統戲為主。

  建國後,在忻縣劇團的外籍演員先後主要有筱玉鳳、“亞八百”安秉琪,九子生郭雲來以及李文魁、小筱桂香、郝淑貞、李萬林、任建華、李愛梅、梁小云、趙篆英、王春林、許娟娟、霍青霞、張瑞芳;本縣演員先後主要有“算盤紅"李定官,“六六醜”張步清以及楊愛蓮、馮秀琴、賈全康等。1983年,有演職人員84人,演出360餘場。其中,下鄉演出200場,到廠礦演出60場,外地演出100場。

1954年賈桂林(小電燈)、白菊仙、董福(獅子黑)、安炳其(壓八百)等組建了忻縣專區北路梆子劇團。捨命紅、郝淑珍、“六六醜”、李連德歸到了忻縣晉劇團,“捨命紅”的唱腔與十二紅相似,做功灑脫、唱腔老練,和中路梆子的唱腔有所不同,音調較高,演唱起來很費勁,聽過太原和晉中腔有點聽不慣,有一年“捨命紅”在我們村裡唱《寇準背靴》,當時唱得很賣力,可是村裡的人們卻不叫“好”,出來“六六醜”翻了幾個跟頭,卻叫好不斷,說明村裡人對唱腔的理解還是不深。郝淑珍青衣老旦都很拿手,演佘太君更是一絕,我沒有看過她的音像資料,無法評價。

原忻縣劇團的歷史始末

由於忻州比較貧窮,村裡面請不起像省晉劇院、太原市實驗晉劇院和晉中戲,忻州老百姓稱北路梆子為大戲,只有一些大的村裡才會唱得起,而各個縣級劇團的演出成了農村老百姓津津樂道的記憶。在我們忻州的農村裡,只要提起許娟娟、賈全康、楊愛蓮、張瑞芳、王春林、霍青霞、周根林、杜強等縣劇團的演員,很多人都能眉飛色舞地介紹他(她)們的精彩唱段,縣級劇團雖然人少,但行當比較齊全。先說一下許娟娟,她畢業於省戲曲學校,唱腔有丁果仙的風格,嗓音翠亮,清晰自然,在忻州有人叫她“一句紅”,說她頭一句唱起來有味道,在她所扮演的各種人物不論形體動作都能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我看過她演出的《金甕碑》和《義僕忠魂》,在表現唐太宗的時候步伐緩慢而且誇度大,很有帝王的氣派,在表現曹天官的時候步伐堅定,既不是年老鬚生的步伐也不是年青鬚生的步伐,從她的表演上可以到位人物的身份和年齡,在表現人物上許娟娟很有力度,適合演出各種身份的人物,可惜我沒有現場看過她的表演。賈全康人稱“三十紅”,由於他是在演現代戲的年代招入劇團的,78年恢復現代戲以後的,沒有傳統戲功底的他才開始勤學苦練,先後向原劇團的老藝人學習基本功;向省戲校的楊效章老師學習唱腔的韻味;向武忠老師學習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表演風格,你仔細看下賈全康的演出就可以看出他的表演非常吸引人,在摺子戲《教子》中是一出青衣唱功戲,他把老薜寶表現的機智幽默,與丁果仙、郝鑫金和孫昌老師的傳統風格截然不同,更有喜劇的色彩,在勸三孃的時候,注意自己的身份,表情誠懇,態度嚴肅,表現出老薜寶對主人的尊敬之情;在對小英哥時,眉開眼笑,用日常的生活道理來引導他,有我們生活中哄小孩的那種感覺,很有生活氣息,而且動作和唱腔配合起來,讓觀眾欣賞藝術的同時更能融入戲曲藝術的韻律之中。在《義僕忠魂》中賈全康飾演老曹福,在這出戏中他下了一定的功夫,這出戏唱作並重,不論青衣還是老生在唱作上都十分的繁重,它是根據傳統戲《南天門》改編的,把原來一些迷信的東西去掉,使劇情更加的緊湊、吸引人,改編後演出非常的成功,在逃府和走山兩段最為精彩,除了繼承張美琴老師一些表演程式外,還增加了自己的一些表演技巧,其中走山中,為表現雪山的路滑難行,他運用一些其他的表現方式,體現了老曹福年老體弱,兩腿像灌了鉛一樣,步履蹣跚,爬起山更顯吃力,一陣山風吹過來,身體在風中打轉翻滾,這一段戲中賈全康運用了一些舞蹈的動作,使作品更加優美富有感染力,晉劇表演藝術家張美琴在看了他的表演後說;“這出戏改的好,不但唱腔優美動聽,而且做工細膩,既不失傳統的表演程式,又有新的創意,改變過去迷信的色彩,讓人知道要靠自己來戰勝困難,也是對人的一種啟示吧”。賈全康所飾演的各個角色都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人物,以此吸引觀眾。楊愛蓮是土生土長的忻州人,她的表演穩重大方,唱腔華麗動聽,有杜玉梅唱腔的風格,在忻州的戲迷中印象很好,後來調入省晉劇院,以一出傳統劇目《三上轎》獲中國文華表演獎,之後在晉劇院從事導演工作。王春林是一個極好的小生演員,她唱腔頗有王寶釵的風格,是河北人,擅長架子戲,雖然身體有點胖,人一上臺二目放光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步伐剛勁,在忻州的老百姓中一提到她的《逼上梁山》更是佩服不已,在戲曲中男怕《夜奔》,就是男人也不好演,在京劇有楊小樓、李萬春、李少春等名家演起來也不敢怠慢,是一出很見功力的戲,王春林的文武小生都是比較拿手,不論哪個人物,她都演的英俊灑脫,令人讚歎不已。張瑞芳扮相美豔秀麗,她的唱腔流暢委婉,音色瑰麗飽滿,很受大家的喜愛。霍青霞小旦刀馬,身手不凡,在1984山西省振興戲曲調演中,以新編現代戲《落鳳灘》受到大家的好評。周根林雖然道白不太標準,可是並不影響他的表演,不論是《十五貫》中的婁阿鼠還是《紅書劍》中的杜芝,都表現的生動風趣,是個非常不錯的丑角演員,非常吸引觀眾。杜強導演、編樣樣精通,他扮演的花臉,大氣穩重,力度不凡,退休後去了三晉晉劇團,後又與賈寶寶組建了文華晉劇院。自此幾位演員退休後,正趕上了打破鐵飯碗,縣級劇團演員青黃不接,從此一蹶不振,雖然他(她)們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他們在忻州人民的心中留下的歷史記憶,讓人難以忘懷。


原忻縣劇團的歷史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