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冷熱軍史】

兵者,國之大事。

軍隊不生產穀物,但生產安全。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軍史裡的點點滴滴,記錄著一支軍隊走過的路。

“井延坡”工作室開闢“冷熱軍史”專欄,約請知名軍史專家定期推出網評文章,解讀中外軍事史上的熱點事件和戰史背後的各類冷知識,為您打開一個觀史的新視角。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於10月將在江南八省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屬於國民政府戰鬥序列,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中國人民解放軍前身之一。

抗戰時期由於受條件的限制,新四軍的武器裝備很雜,可以說有什麼用什麼,除了步槍,還有手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山炮等,而且幾乎完全是輕武器,極少有重武器,更別說坦克、飛機了。新四軍武器裝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1)改編新四軍之前紅軍的武器裝備。(2)國民黨在抗戰初期曾撥給新四軍部分武器彈藥。(3)繳獲日偽軍的。(4)新四軍兵工廠自制。

近期,中國軍網井延坡工作室約請軍史專家徐平為您盤點新四軍使用過的武器裝備,敬請關注。

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丨細數新四軍主要武器裝備(二)

漢陽造

1896年漢陽兵工廠正式開始生產仿M1888式毛瑟步槍,定為八八式,因其槍管外面設計有一個作為保護層的套筒,俗稱“老套筒”。1904年,湖北槍炮廠改名為湖北兵工廠,又稱“漢陽兵工廠”。同年,對八八式毛瑟步槍進行了改進,去掉套筒,並將槍管外徑從13.4毫米加大到14.8毫米。1910年,增加上護木,又將直立式表尺式樣改良為固定弧式。由於八八式步槍最先並主要是由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故被稱為“漢陽造”。抗戰時期漢陽兵工廠於1938年內遷併入國民黨軍政部兵工署第21廠,從1939年至1944年生產的漢陽造在槍匣上印有卍字廠徽及『漢式』字樣。21廠生產的漢式步槍和漢陽造88式步槍構造相同,諸元也完全相同,習慣上仍稱“漢陽造”。40多年裡,共生產了100多萬支。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老套筒”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漢陽造”

總之,老套筒和漢陽造(包括“漢式步槍”)是一種槍。老套筒也是漢陽造,但是漢陽造不都是老套筒,老套筒即初期的漢陽造。從20世紀初,一直到抗戰結束,漢陽造在中國一直是主力武器之一。漢陽造在八路軍、新四軍部隊中也裝備不少。甚至直到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仍有一些部隊使用漢陽造。

漢式步槍(“漢陽造”)性能參數

作業原理:旋轉槍栓,雙前栓榫鎖定,手動

口徑:7.92mmx57

長:1250毫米

槍管長度:29.13

槍重;4.14kg

彈匣容量:外露單排彈倉,5發,曼裡夏式彈匣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初速:600米/秒

最大有效射程:1300米

據原新四軍皖南修械所首任所長朱遵三回憶,修械所的主要產品之一就是仿製漢陽式步槍。當時生產仿製漢陽式步槍的最大難題是製造槍管。朱遵三和吳運鐸等軍工戰士冒險在各地收集原材料,同時也從上海購置了一批機械設備,這樣修械所才用機械加工替代了手工生產。從1938年到1940年,修械所每月可以生產仿製漢陽式7.92毫米步槍15支。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抗戰時期新四軍修械所工作場景

中正式步槍

中正式步槍,為德國毛瑟“標準型步槍”(毛瑟1924式步槍)在中國授權生產版本,使用7.92×57毫米尖頭形毛瑟槍彈。1935年由鞏縣兵工廠(兵工署第十一廠)生產,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制式步槍。後來逐漸取代各兵工廠生產的漢陽八八式步槍。

因造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8月,國民政府將新槍定名為“二四式步槍”,最初在槍身機匣上打上“二四式”印記。後又定名為“中正式步騎槍”,槍身機匣打上“中正式”印記。比較特別的是其配用的全長達575毫米的刺刀,中正式槍身較日軍的三八式步槍短,採用格外長的刺刀與重視白刃格鬥有關。1935年雙十節後,該槍正式開始大量生產。1937年統一了圖紙、標準與材料、工藝,所以有人認為中正式步槍是中國第一種採用統一規格的制式步槍。抗日戰爭爆發後,鞏縣兵工廠因日軍多次轟炸導致中斷生產,此前共生產了11萬餘支。有三家槍廠遷往後方經調整籌備之後,開始繼續生產中正式步槍。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中正式步槍

因該槍口徑7.9毫米,八路軍、新四軍習慣稱其“七九”步槍。粟裕大將在回憶錄中提到,1940年秋黃橋戰役“選擇翁旅為首戰殲滅對象,是一著奇兵。因為翁旅在韓德勤的戰鬥序列中,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之一。全旅三千多人,一色的‘中正’式七九步槍,每個步兵連有嶄新的捷克式機槍九挺,號稱‘梅蘭芳’式部隊(指裝備漂亮)……”說明中正式步槍當時屬於精良裝備。

中正式步槍性能參數

口徑:7.92毫米(中國舊稱七九口徑)

槍全長:1110米

槍管長:600毫米

全重:4千克

刺刀全長:575.5毫米

作業原理:旋轉後拉式槍機,手動

彈倉容量:內藏式彈倉,5發,橋夾裝彈

彈藥:7.92×57毫米

初速:810米/秒

表尺射程:2000米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毛瑟98步槍

毛瑟98步槍,是德國毛瑟兄弟在1898年研製定型一種毛瑟步槍,同年被德國軍隊採用為制式步槍。該槍精度高,殺傷力強,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步槍。

毛瑟98步槍性能參數

作業原理:手動旋轉槍栓

槍長:1255毫米

槍管長;646毫米

口徑;7.92×57毫米

槍重:4.08千克

槍口初速:859米/秒

彈匣容量;5發內藏式彈倉

瞄準具;表尺照門,刀片形準星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毛瑟98步槍

1907年,廣東軍械廠、江西製造局和奉天兵工廠開始仿製德國毛瑟M1898式7.92毫米步槍;1908年,上海兵工廠也開始仿造毛瑟1898式7.92毫米步槍;1911年,上海廠將M1898步槍的口徑改為6.8毫米,稱“光緒三年式”步槍,當局曾想以此口徑統一全國步槍口徑,1912年改稱民國元年式步槍;1919年,上海、四川兵工廠將元年式步槍的6.8毫米口徑改為7.92毫米口徑,名稱不變。隨後,四川廠、鞏縣廠也製造此槍,其槍管長了8毫米。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戰敗,《凡爾賽和約》將其軍隊限制為10萬人,許多剩餘武器進入國際市場。中國當時正是軍閥混戰時期,許多1898式步槍也經由不同渠道,流入中國,裝備於各派軍隊。30年代,國民政府曾向德國採購過一批毛瑟98B步槍。新四軍部隊裝備的步槍很雜,常見的就有十幾種,其中也有德國毛瑟98步槍。但通常並不叫它“毛瑟98”步槍,而是因其口徑7.92毫米順口稱為“七九”步槍。這裡的“七九”步槍,還包括“漢式”步槍。中正式步槍雖然也是七九口徑的,但不稱為“七九”步槍。據新四軍第六師《一九四一年軍事工作總結》中提到:“江抗”東路指揮部共有6個支隊,第一、二支隊步槍齊全且較好(多三八、中正),彈藥亦較足。五、六支隊火器配備較差,步槍差(多七九、套筒)。顯然,這裡提的七九步槍不包括中正式。

“水連珠”步槍

“水連珠”誕生於19世紀末的俄國,正式名稱是M1891型莫辛-納甘步槍 。1886年法國率先採用了使用無煙藥槍彈的M1886勒伯爾步槍,歐洲國家群起效仿。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萬諾維奇·莫辛設計出一種7.62毫米樣槍,最後確定的方案被稱為莫辛-納甘步槍。雖然新槍已經定型,但俄國兵工廠卻沒有足夠能力立即投入生產,因此首批產品是次年由法國夏特洛爾國營武器工廠製造的,在本國投產則已是1894年。

M1891型莫辛-納甘步槍性能參數

作業原理:手動旋轉槍機

槍長:1235毫米

槍管長:800毫米

口徑:7.62毫米

槍重:4.1千克

槍口初速:731米/秒

上彈方式:5發凸出式彈倉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軍隊大量開進中國東北,這款步槍也開始流入中國。當時中國稱手動供彈的彈倉式連發槍為“連珠槍”,M1891型莫辛-納甘步槍就得名“水連珠”,為什麼有一“水”字?據說配發的是俄國的水兵部隊,故得此名。當然也有另外的說法。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水連珠”步槍

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後,“水連珠”曾大量裝備黃埔學生軍和馮玉祥的國民軍。抗戰爆發後,1937年8月起,蘇聯根據《中蘇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到1941年停止時為止,共提供“水連珠”5萬支、步機槍彈1.2億發。雖然國內金陵、漢陽及後來的第二十兵工廠均製造過俄式槍彈,但數量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當時部隊中仍以7.92毫米口徑步槍為主。八路軍、新四軍部隊中也有一些“水連珠”步槍,數量不是很多,但也是一種常見步槍。甚至直到抗美援朝戰爭時,志願軍部隊還大量裝備蘇聯提供的“水連珠”步槍。

三八式步槍

一提起三八式步槍或“三八大蓋”,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抗日戰爭。三八式步槍可能是抗戰時期中國軍民最熟悉的一種兵器了。三八式步槍是一種手動槍機步槍,它是日本侵略軍在侵華戰爭中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因其槍機上有一個拱形防塵蓋,在中國俗稱“三八大蓋”。防塵蓋在開栓拋殼和推彈關栓時,能隨槍機一起後退或前進,起到防塵作用。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三八式步槍

1905年,三八式步槍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定型生產,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號: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為“三八年式步槍”,也常把“年”省略而稱為“三八式步槍”或“三八步槍”。從那時起三八式步槍就成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槍,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八式步槍結構簡單,發射6.5毫米口徑槍彈,射擊時後坐力小、易於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準確度。但是6.5×50毫米槍彈殺傷威力不足。三八式步槍配有單刃刺刀,刀長500毫米,可裝在槍上用於拼刺,也可握持刀柄進行劈殺。

三八式步槍性能參數

作業原理:旋轉後拉式槍機

全長:1280毫米

槍管長度:797毫米

重量:3.95公斤(不連刺刀)

口徑:6.5 毫米

上彈方式:彈倉供彈

彈藥:6.5×50毫米步槍彈

彈倉容量:5發

初速:765米/秒

有效射程:460米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38式6.5×50mm步槍彈

中國引進日式步槍始於清末。最初是三十式步槍,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後連續幾年都有采購。民國初年,北洋陸軍和各地軍閥陸續向日本購買步槍,三八式、三十式及村田式。30年代開始,中國國內也有不少仿造的三八式步槍,其中,山西仿造的三八式及三十年式的步槍最多。

抗日戰爭時期,三八式步槍是日本侵略軍的主要制式武器,也是新四軍繳獲並使用最多的武器裝備之一。

駁殼槍

駁殼槍,在中國有多種稱謂,如“二十響駁殼槍”“盒子炮”“匣槍”“自來得”“快慢機”等等。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次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因此在中國又稱盒子炮,也有稱為匣槍的。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德國毛瑟兵工廠從18世紀末開始,在近40年中先後生產了約100萬支各種型號的駁殼槍,舊中國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接納了其中70%以上的數量。據統計僅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向中國傾銷的各種毛瑟衝鋒手槍達40萬支之多。而且中國很早就有仿造,漢陽兵工廠於1921年首先仿造帶10發子彈固定彈匣的M1896毛瑟衝鋒手槍,以後10餘年間,產量驚人。隨後,河南鞏縣兵工廠等五個規模大小不一的兵工廠也仿造毛瑟衝鋒手槍。這些國產的毛瑟手槍(M1896式)與原裝的在構造上完全相同,只不過在槍上刻有不同的廠名或廠徽。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看看二十響駁殼槍和它的槍套,就知道為什麼叫“盒子炮”了。

毛瑟M1896手槍性能參數

作業原理:管退式

槍長:288毫米

槍管長:140毫米、100毫米(由槍膛口算起)

口徑:7.63×25毫米

槍重:1160克

槍口初速:425米/秒

上彈方式:10發內置式彈匣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駁殼槍裝上長槍托後可抵肩射擊,相當於衝鋒槍。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新四軍教導隊戰士在戰鬥中使用加長槍托的駁殼槍.

駁殼槍在新四軍部隊中數量不少,在各類手槍中是最多的。原新四軍三支隊營長陳仁洪回憶:一次,我們從支隊部令回了幾箱印著外文的木箱子,打開一看,全是嶄新的德國造駁殼槍!排以上幹部每人都領了一支。我們簡直高興極了。

新四軍許多兵工廠可以修理駁殼槍,如第一師所屬製造廠、修理廠1941年共修理駁殼槍108支。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茅山新四軍紀念館展出的新四軍使用的部分手槍,駁殼槍居多。

勃朗寧手槍(“擼子”)

勃朗寧研製手槍始於19世紀末,1897年取得專利,其產品主要由比利時的FN國營兵工廠、美國的柯爾特武器公司及雷明頓武器公司製造。從民國初年開始,中國仿造了大量的勃朗寧1900式手槍,民間俗稱“擼子”、“八音子”、“槍牌擼子”“十子連”,其數量、種類僅次於駁殼槍(盒子炮)。正因為如此,勃朗寧手槍是這一時期中國軍隊中裝備使用較多的手槍之一,也被新四軍繳獲甚多並裝備使用。其型號有M1900式7.65mm、M1903式9mm、M1906式6.35mm、M1910式7.65/9mm等,此外還有上海金陵兵工廠仿製的M1900式勃朗寧手槍。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勃朗寧M1903式手槍

8寸勃朗寧手槍性能參數

作業原理:自由槍機式

槍長:203毫米

槍管長:142毫米

口徑:7.65×17mm

槍重:907克

槍口初速:318米/秒

上彈方式:10發單行插入式彈匣

當時對國產勃郎寧大號手槍也稱“十子連”——因其裝彈數為十發而得名(但“十子連”也泛指凡是裝彈數為十發的手槍)。新四軍的一些兵工廠也能仿造“十子連”,如新四軍第五師的兵工廠就曾自制數百支“十子連”手槍。

“撅把子”

是一種民間土法制造的手槍,該槍一次只能打一發子彈,打完後,還要把握把向下掘開退出彈殼,再裝彈,所以稱“撅把子”,由於是單響槍,又稱“獨撅子”“獨一撅”“獨角牛”“單打一”。這些槍的槍管都是自行打製,有的用鐵條盤成。口徑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發射手槍彈,有的甚至發射來源廣泛的步槍彈。其中有些有膛線,而多數則是滑膛。

為滿足在抗日武裝對槍的需求,根據地大量製造這種撅把子作為推廣群眾性游擊戰的重要武器,主要裝備民兵和游擊隊,甚至在新四軍正規部隊中也有少量在使用。當時新四軍各師兵工廠都能生產這種簡易武器,僅五師兵工廠幾年間就生產了1500支撅把子。1942年初,各縣地方武裝也得到發展,應城、安陸等縣相繼設立撇把子手槍製造廠。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新四軍使用的撅把子

“王八盒子”

在抗日戰爭時期,所有侵華日軍包括憲兵、警察、特務配備的手槍,除了日本本國製造的以外,許多都來自歐美和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品種多,型號雜。然而,日軍中配備和使用最多的手槍,是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但是,在當時以至現在的中國百姓中,說起“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這個名稱來,幾乎沒有幾個人知道;但是,要提起“王八盒子”來,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王八盒子”即“十四年式”手槍(十四年式拳銃)。上世紀20年代,日本為了解決當時日本軍隊沒有統一制式軍用手槍的問題,於大正天皇十四年(公元1925年),在日本陸軍大將南部麒次郎設計的南部陸式8毫米半自動手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一種通用手槍,定名為“十四年式”手槍。大正十五年(1926年)11月,日本名古屋兵工廠開始批量生產“十四年式”手槍。同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去世,昭和天皇繼位,12月31日,昭和元年始,但是“十四年式”手槍左面的銘文仍沿用“十四年式”。此後,“十四年式”手槍很快在日軍中普遍裝備。入侵中國東北的關東軍,是最早裝備“王八盒子”的日本侵略軍。因為“十四年式”手槍槍套像烏龜殼,又是日本鬼子使用的,就被中國軍民稱為“王八盒子”。許多有關抗戰內容的影視作品中都能看到“王八盒子”。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井延坡丨細數新四軍武器:從“老套筒”到“三八大蓋”

“王八盒子”手槍及槍套

大正十四年式手槍性能參數

服役年代:1925—1945

工作方式:半自動

口徑:8毫米

槍管長:117毫米

全槍長:230毫米

重量:0.9公斤

裝彈數:8發

有效射程:60米

最大射程:600米

“王八盒子”是二戰時期日軍裝備的制式手槍,也是日軍正規部隊普遍裝備的標準手槍。可以說,“王八盒子”是當時日軍的一件標誌性裝備,因此也是新四軍從日軍手中繳獲最多的手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