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作者:田永翔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大型情景再現劇《蔚州風情》

  流傳在張家口地區的戲曲種類很多,但真正在張家口地區土生土長,而且確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地方劇種,應該說是蔚縣秧歌。

  “秧歌”這兩個字,是很容易引起誤會的,往往使人以為不過是些散漫的小調和沒有固定程式的民間舞蹈。其實,蔚縣秧歌已經遠遠超出了山歌小調和民間舞蹈的範疇,早就完全具備了一個獨立地方劇種的一切條件。所以,它後來又被稱作蔚州梆子或蔚劇。

  蔚縣秧歌在很早以前,大約從清朝咸豐、同治以來,開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別具一格的板眼和唱腔的程式。它基本上屬於北方梆子腔的聲腔系統,既具有河北梆子的高亢,又兼備晉劇行腔運調的流暢,但又與這兩大梆子迥然有別,在激越中見悠揚,於嘹亮中寄細膩,具備著一種特別的韻味風格。蔚縣秧歌的唱腔板式,有尖板、導板、頭性、二性、三性、拖腔、滾白、八嘹子、訓調等等。頭性音色清越,聲調嘹亮,一板三眼,行起腔來,歡暢明快,聽起來非常活潑。滾白、八嘹子用於哀傷和慟楚,拖腔可把氣憤的感情推向高潮。由於蔚縣秧歌的唱腔板式豐富多采,變化靈活,喜怒哀樂之情,寄於音中,溢於聲外,表現力相當強,有“看戲動心,聽唱落淚”之說。

  蔚縣秧歌在音樂上,也特色獨具。它的曲牌有60多套,不同的曲牌,烘托不同的氣氛,刻劃不同的動作。在曲牌上還講究聯綴配套,把許多曲牌有機地組成引子、過曲和尾聲,用來表現場上人物複雜動作中披露出來的不同的細膩感情。文場以笛子、板胡、二胡、三絃為主;武場有鑼、鼓、單皮、梆、板等。鑼鼓點就有80餘種,而且各有講究。音樂上最突出的個性,與其它梆子腔不大相同的,它不是以板胡為主,而是用曲笛主奏。笛音寬闊悠遠,加以笛膜故意貼得稍松,吹奏時頻頻運用花腔,出來一種顫而華美的底音。過去在農村野臺上演出,順風十里地,就能聽清楚這悠揚的笛音,實在是美極了。

  行當是衡量一個劇種成熟程度的重要標誌。蔚縣秧歌行當齊全,不僅生、旦、淨、醜一個不缺,而且,劃分得相當細。生又分老生、小生、武生等;旦又分老旦、花旦、刀馬旦;醜有花旦醜、花臉醜等等。各行當都有自己的一套科介和基本身段,在表演上是很講究的。

  蔚縣秧歌的劇目也很豐富,經初步統計,約150多出。象《花亭會》、《九件衣》等,一直膾炙人口。更值得一提的是蔚縣秧歌擁有相當數量的現代劇目,大約不下30多個。這些劇目,也很受群眾歡迎,說明蔚縣秧歌不僅能反映現代生活,而且反映的很不錯。

  在戲劇史上,一個小小的縣,能單獨創造、形成一種地方劇種,確實是不簡單的事情。郭沫若同志1958年看了蔚縣秧歌的《花亭會》,下了一句評語:“百花叢中一點紅”,當然,這是一點也不過譽的。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蔚縣秧歌劇團在暖泉鎮西古堡村演出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蔚縣秧歌劇團在暖泉鎮西古堡村演出

源遠流長

  蔚縣秧歌,產生於張家口地區蔚縣。它來自民間,最早是明末清初民歌小調廣泛流傳時期,在民間歌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蔚縣秧歌最初並不叫秧歌,而叫做“賽”。“賽”的意思,有如南方的“賽歌”,是農民們在田間勞動時,你一句我一句,相互問答唱出來的很隨意的山歌。至今,在蔚縣秧歌的歌詞和聲腔裡,還能找得到象《羊坡羊》、《掛枝兒》、《四塊玉》這些明、清民歌的一些痕跡。

  當然,這些即興的小歌小調,離形成一種地方劇種是很遠的。直到清代初年,甚至到距今天240多年前的乾隆年間,蔚縣當時叫蔚州,確實還沒有出現什麼地方戲。乾隆年間的靳榮藩,寫過一首《蔚州觀劇》:

“紅氍綠燭兩相鮮,

羊酪烹來代錦筵。

為聽絲竹成舊譜,

回思出塞已多年。

梨園子弟歌珠少,

雪面參軍舞袖穿。

贏行霜裘都未溼,

虧他不是帝京弦。”

  詩裡所謂的“為聽絲竹成舊譜”,當然不是指的現代的蔚縣秧歌,而是指的清初也還流行著的崑腔、亂彈之類的戲曲。下面的“雪面參軍舞袖穿”一句,更證明指的是從明代就流傳下來的舊戲。明代有“參軍戲”,也就是“跳加官”。“跳加官”的人,臉上戴著粉白的面具,所以叫“雪面參軍”。吳敬梓寫的《儒林外史》第十回裡,就描寫過這種“參軍戲”或“跳加官”,“戲子上來參了堂,磕頭下去,打動鑼鼓,跳了一出‘加官’。”當年靳榮藩在蔚州看戲,大概就是這種戲了。

  同樣乾隆年間,但比靳榮藩稍後一點的賈華平,在一首《蔚州元夕曲》裡,卻給我們透露了蔚縣秧歌已開始從田間地頭即興唱出來的山歌小調,發展到有一定程式規範,有較為固定曲譜,並且向載歌載舞的方向推進了。賈華平的這首詩,描繪的是正月十五街頭觀燈的熱鬧景象,寫到了當時的民間舞蹈和歌曲:

“仙山淨土移塵氛,

況復踏歌聲入雲。

攏頭一尺盤龍髻,

圍腰六幅石榴裙。

唱罷種秧唱採茶,

一群嬌鳥逐嬌花……”

  “踏歌”是用腳來打拍子,象似如今的民間秧歌舞。所謂“唱罷種秧唱採茶”,這曲調,就是現代蔚縣秧歌唱腔的前身和雛形。當時的北方,特別是塞外的蔚州還沒播秧種稻子,種的是旱田作物,所以它的民歌叫“種秧”,而不叫“播秧”。當然,當時的這種“種秧”,歌詞也還是見景生情,順口唱出來的,相當於現在的“順口溜”,也叫做“順調”。蔚縣秧歌唱腔中的“訓調”,就是“順調”的音訛。從這一點看,足可以證明蔚縣秧歌就是從蔚縣當地的民歌和民間舞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蔚縣,地處長城腳下,在清代中葉和後期,在未通火車之前,一直是關內溝通塞外的重要孔道,南來北往的人特別多。他們不僅帶來了各地的商貨,也帶來了各地動聽悅耳的民歌和賞心悅目的民間舞蹈。蔚縣當地的勞動人民是非常善於吸收的。在乾隆以後和咸豐、同治以前,蔚縣有了一個各地民歌、民間舞蹈大交流的階段,現在,仍可以從蔚縣的許多民歌中,找到西北、中原,以至南方民歌小調的痕跡。蔚縣不採茶,秧歌中卻有《採茶歌》;地處塞北,唱的卻有《蘭州城》。這樣的結果,極大地豐富了蔚縣民間歌曲音樂語彙和民間舞蹈的動作。後來,蔚縣秧歌舞臺唱腔的豐富多彩和程式動作表現力強,是與它在形成期間在藝術上進行廣泛的借鑑、吸收和交流大大有關係的。

  咸豐、同治以後,全國南北各地方劇種先後誕生並逐漸流傳開來,這時候的蔚縣秧歌,也開始由民歌和民間舞蹈向戲曲過渡,由田間地頭向舞臺過渡。據光緒初年的《蔚州志》記載,當時蔚州各農村盛行很熱鬧的廟會上,都有所謂的“做場”或“坐場”。這種廟會是遍及全州各個角落的,當然不會一下子有那麼多的外來劇團去參加演出。“做場”或“坐場”,顧名思義,是一種相當簡陋的野臺演出。這種演出,大概就是最早的蔚縣秧歌,也是最雛形的蔚縣秧歌了。它不可能有成本大套的劇目和很嚴格的唱腔、程式要求,只可能從生活中提取簡單的故事,把它搬到臺上來表演一番,只可能具備很簡單的唱腔和表演動作。所以,直到現在,蔚縣秧歌劇目裡的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特別多,這就是當時從那種廟會野臺上延續下來的一個特點。三小戲短小簡便是非常適於農村演出的。

  光緒以後,河北梆子、晉劇逐漸在張家口地區流傳開來。一個從南向北,一個由西到東,都必須經過蔚縣,蔚縣秧歌又從這兩大梆子戲裡吸取了豐富的營養。早年的許多蔚縣秧歌藝人,不少是多面手,既會唱河北梆子,又會唱晉劇,這足以說明蔚縣秧歌與這兩大梆子戲的密切關係。許多聽過蔚縣秧歌的同志,也都明顯地感到秧歌在唱腔和表演程式上,從這兩大梆子戲獲益非淺。

  宣統末和民國初,蔚縣全縣的秧歌劇團多達50餘個,幾乎每個大點的村子都有自己的演出隊伍。當然,都是業餘的。但也開始出現了半專業性的劇團,叫做“抱股戲”。所謂“抱股戲”,就是從全縣各業餘劇團抽出最棒的“尖子”,展示出最好的陣容,打出去,到外地演出。當時,東邊到過懷來、延慶,西邊到過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包頭一帶,給這些地區的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蔚縣秧歌進張家口。當時張家口最好的戲院是大興園,主要唱晉劇。蔚縣秧歌只好在二、三等的戲院裡演出。不過,它很快就以自己風趣橫生的表演,悠揚動聽的唱腔,以及鮮明的地方特色吸引了觀眾,一舉轟動了全張家口,被請進了大興園戲院去唱了。這是解放前蔚縣秧歌發展的頂峰。至今一些秧歌老藝人提起當年“奪了大興園”,還禁不住眉飛色舞,感到驕傲。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新編歷史劇《魏象樞》劇照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新編歷史劇《魏象樞》劇照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新編歷史劇《魏象樞》劇照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新編歷史劇《魏象樞》劇照

群星燦爛

  在蔚縣秧歌的發展和成長過程中,湧現出許多的名藝人。最早的一代蔚縣秧歌民間藝人已不可考了。光緒以後的一些秧歌名藝人,還能從許多老年藝人的記憶中,多少找到一點線索。

  這一時期的民間秧歌藝人,有所謂“四大家”,他們的名叫什麼已經沒人知道,但他們的藝名卻久久流傳在民間。就是現在,一提小紅鞋子、九斤子、跟心子、陳珠子,誰也承認他們是秧歌舞臺上當之無愧的老前輩。這“四大家”,生、旦、淨、醜各佔一行,唱旦的小紅鞋嗓聲嘹亮、清脆,長於小花旦的表演,動作活潑而富有輕佻之感,表情細膩,內在感情豐富。正是他,把蔚縣秧歌的小旦表演技巧,推向了一個新境界。其他的幾位,也都在各自的行當中,對秧歌的唱腔和表演程式的改革有一定的建樹。現在的一些秧歌藝人們,提起他們的唱腔和表演,仍然奉為榜樣。

  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是蔚縣秧歌第三代藝人大大活躍時期。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裡,這些藝人們,用自己優美動聽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把蔚縣秧歌的表演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所謂“奪了大興園”,正是他們的業績。這一代秧歌藝人,為數很不少。唱鬍子生的有王貴、閻恆志、劉海珍。劉海珍的藝名叫海珍紅。據說,海珍紅之所以示名,是因為他的唱法與眾不同,音域開闊,剛柔相濟,行腔運調,絲縷不苟,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群眾的評價是“做起來有模樣,唱起來有味道。”唱大花臉的有李貴,觀眾送了他個外號叫翎子黑。傳說他一唱起來大有“拼命三郎”的勁頭,半場戲下來,出的汗連外面的蟒袍都會溼透。他的唱腔高亢而宏亮,一聲憤怒的吶喊,幾里以外都能為之心驚。唱小生的有李巨、徐義。唱醜的有王進寬、席明和郭木。席明藝名沙吊醜,郭木藝名寡白菜。他們在丑角的刻畫上,達到了一種醜而不陋、諧而不謔的地步,絕不給觀眾留下庸俗之感。唱旦最有名聲的徐永泉,他的唱腔委婉悠揚,有“一曲九迴腸”的效果。做功尤為精湛,亦步亦趨,一招一式,都婀娜多姿,恰如分寸。觀眾愛看他的演出,到了入迷的程度,人們送了他個藝名,叫做寶子。農村裡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豁著不吃餃子,可千萬別誤了看寶子。”

  上面介紹的這些秧歌藝人們,都在解放前後相繼去世了。現在還留下的名藝人已經寥寥無幾,比較有名望、有影響的,一個是文武場上的琴師兼曲譜安生玉。他可以說是蔚縣秧歌的“百科全書”。他一輩子獻身於秧歌的文場演奏和音樂唱腔的改革,對曲譜的蒐集和整理有很多貢獻。經他多年的努力,採集和整理了大量曲譜,計唱腔中60多種不同的唱法,鑼鼓點八十多種,已經快失傳的曲牌和嗩吶調240多個。秧歌中最難演唱和伴奏的訓調,年輕一代的藝人有許多已經忘光,安生玉卻完整無缺地記錄和改革了20多首。另一個是唱武生的徐才,今年已經八十幾歲了,年輕時,以硬武功見長,他演的《翠屏山》尤為膾炙人口,把整個嫉惡如仇,既有心計又有膽識的石秀,刻劃得淋漓盡致。武功尤其過硬。人們把他叫做鷂子生,形容他在舞臺上的演出,就象威猛翱翔著的鷂子一樣。

  建國以來,蔚縣秧歌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又有了飛速的發展。1956年成立了秧歌訓練班,1958年轉成專業劇團。該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改革,使音樂、唱腔和表演程式更加完善和豐富,不僅能演傳統戲,也能演現代戲。

  這個專業團曾上演的現代戲有《紅嫂》、《奪印》、《紅珊瑚》、《梅林山下》、《萬紫千紅》、《紅燈記》、《奇襲白虎團》、《沙家浜》、《龍江頌》等40餘出。本團還創作了《向陽莊》、《十五元》、《王二小接閨女》等反映當代群眾生活的戲。

  這個專業團曾多次參加了省、地舉辦的戲曲匯演活動,受到省、地的表揚與獎勵。其中《花亭會》、《花傘》、《王二小接閨女》均被河北省電臺錄音,播放全國。

  這個專業團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演員。在省、地及外地有影響的鬍子生有屈登梅,青衣劉翠萍、馮素蓮,小旦吳佩芝、謝美鳳,大花臉高玉中,二花臉胡鳳金、王仲,三花臉康世銀,刀馬旦王芝蘭,丑旦楊玉梅,武生董成,小生楊玉芳等。這些後起之秀除部分在1973年該團被砍掉後轉到其它行業外,現在絕大多數同志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特別是張家口地區蔚縣煤礦建立了職工秧歌劇團後,將分散在各廠礦的中青年秧歌演員又集中在一起,為恢復發展蔚縣秧歌戲做出了新的貢獻。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蔚縣秧歌《花燭錯》在靈巖寺演出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蔚縣秧歌劇《州衙秩事》在蔚州署演出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魏象樞》劇組在魏象樞故居演出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魏象樞》劇組在魏象樞故居演出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田永翔」百花叢中一點紅----蔚縣秧歌

  田永翔,河北蔚縣人。畢業於張家口藝術專科學校戲劇系編導專業,專業技術職稱編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常務理事,張家口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作家、企業家聯誼會會員,中國民間剪紙研究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

  著有《中國剪紙瑰寶·蔚縣窗花》、《中國民間剪紙集成·蔚縣卷》、《壺流河畔的點彩窗花文化》、《中國蔚州民俗文化集成》(全10卷)、《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 地方劇種蔚縣秧歌卷》等著作。

文字:楊建軍  審核:周萬江  圖片、排版:王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