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少年的你》尚未下映,校園暴力事件卻更加甚囂塵上。

但更多的人意識到了麼?真正的校園霸凌發生的年齡層甚至更小。

禹州市七歲女童多多的媽媽,發現孩子眼睛裡不斷冒出紙片,去醫院就診,醫生從眼睛裡取出幾十片碎紙片,幾乎有作業本一角那麼多。

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被掰開雙眼,忍著痛楚等待醫生從自己的眼睛裡取出紙片,幾乎成為多多每天的“功課”。

採訪該學校的校長,得到的回覆卻是,孩子們沒有惡意。

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少年犯罪的分寸把握,成人總會以“他還是個孩子”作為萬能擋箭牌。

校園暴力有多嚴重?

根據2018年,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佈了《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對校園暴力情況進行了數據分析。

涉搶劫罪校園暴力案件超八成被告人為未成年人,涉強姦罪和強迫賣淫罪校園暴力案件呈作案年輕化趨勢。其中,宿舍成為了校園暴力的高危區域。近六成校園暴力案件涉及故意傷害。其中三成案件的受害人重傷,11.59%的案件受害人死亡。

雖然2015年至2017年,國內校園暴力案件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但這僅僅是以下定了判決文書為依據所做的統計,難免存在倖存者偏差,有大量不受關注的聲音,仍然沒有被聽見。

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你甚至都不覺得,校園暴力是馬東所述這樣一段親身經歷:

節目主持人馬東曾在《奇葩說》中分享過自己在學校被欺負的經歷。他說“沒被打過,他們會把我帶到一個磚垛神秘的拐彎抹角的去處,然後按著我的腦袋說:‘說段相聲’”。

可是,等他向老師反應時,一辦公室的老師甚至起鬨:“來,先說一段。”是啊,誰會覺得“說段相聲”是一種霸凌呢?老師也不覺得。

那些被排擠、被取笑、被孤立的惡意,每顆敏感幼小的心靈都感受得到。

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孩子?

①注重家庭關係

很多參與校園霸凌的孩子,往往存在一個問題,家庭的正確關係缺位。父親不帶娃,母親很焦慮。

這種結構很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更容易滋生校園暴力情節。

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同時,如果父親多帶娃,還能容易讓孩子強身健體,更開朗自信。

李玫瑾教授也曾就這個問題給出建議,讓孩子從小養成鍛鍊身體的習慣,有個強壯的身體,就有足夠大的爆發力用來保護自己。

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②培養可以溝通的氛圍

有些家長是這樣面對孩子遭受的困難的,比如:“為什麼他不欺負別人,就只欺負你”。

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這種受害者有罪論的心理偏頗,會讓孩子陷入沒有安全感、沒有支持感的無助深淵。

哪有什麼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蒼蠅就是蒼蠅,什麼都叮。

③多關注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多關注孩子,關注他們身上是否有異常的情緒或者不明顯的身體傷痕,揹包之類的有沒有奇怪的擦傷。

經常和孩子交流,對於孩子日常生活的抱怨認真傾聽,如果知道了一些像是這種校園暴力社會消息,也可以和孩子討論。

④教會孩子自保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針對孩子被欺負這一問題,支了這樣一招:要是在學校被欺負,家長應該支持打回去!

這樣的反擊只是作為一種反抗和自我保護,至少先告訴這些施暴者“我不是好欺負的”,也是一種正當的防衛。同時也要注意不能用力過度,釀成慘劇。

這是一個沒有辦法的下策。

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除此之外,也要讓孩子學會求助他人。

在心理學上,存在一個旁觀者效應,當某個人需要幫助時,但有很多人在旁邊,每個人都心想別人會出來幫助他,大家都是這樣想,於是就沒有出來幫助那個人。

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如果遇見有他人在圍觀,要讓孩子採用指向性的求助,比如那個穿紅衣服的男孩子,請你幫幫我,我會感謝你的。

這種求助,會更容易得到回應。

在《非自然死亡中》,曾這樣說過,法律無法制裁的,名為欺凌的殺害。

現實比小說更觸目驚心,我們該如何保護孩子?

欺負別人的人大多不會受到太大懲罰,未成年人永遠有未成年保護法的保護,而我們只能儘可能的保護好我們的孩子。

當傷害產生了,這就已經是無法挽回的事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