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一中2020屆高三年級10月月考語文試題

河北唐山一中2020屆高三年級10月月考

語 文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美育一般有兩種用法,一種是美術教育,一種是審美教育,後者大體可以涵蓋前者。審美教育不僅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文學等藝術素養的培育,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審美教育;不僅包括美學和藝術理論的教育,也包括各種審美實踐場景中藝術技巧提升、審美能力培養、審美價值觀塑造等。美育的整個過程與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與現實中的文化理念、文化價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說,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靈魂。如果忽視了文化精神的培養,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賞人類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深入理解藝術作品的美學蘊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藝術史知識,聯繫藝術作品產生時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許多困難和障礙就會迎刃而解。比如我們鑑賞西方繪畫時,必須要掌握各個時期、各個民族的文化特徵,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繪畫要聯繫宗教精神來賞析;我們欣賞中國繪畫,其空間留白、用筆運意、墨彩濃淡等,無不浸潤著中華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瞭解中國繪畫中計白當黑、濃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藝術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難體會到藝術作品的神韻。

文學的鑑賞也是如此。從孔子論《詩》的"興觀群怨"開始,中國詩歌創作和批評就將個人情志的抒發與社會風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現實政治的諷喻結合起來,儒家詩教傳統深深地影響了詩歌的發展,閱讀各個朝代的詩歌,都需充分考慮詩人共同秉持的基本價值觀念,才能體會詩中比興寄託所表達的種種意味,才能明白詩句所傳達的哀怨悲歡的情感。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美育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曾被作為一個啟蒙鄭重提出,承載了愛國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從梁啟超的"趣味教育"理論、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說、魯迅文藝"拯救國民性"的呼籲,到豐子愷、劉海粟、林風眠等藝術家提倡以藝術教育推進美育的觀念,都深深地融入關注國家和民族發展未來的責任意識。也就是說,將美育代入社會文化改造、國民精神重塑這一宏大目標,成為當時美育思想的主線。因此,孤立地談當代美育,狹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內涵,既拋棄了百年美育積累起來的寶貴資源,也丟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華文化精神的價值理念。

當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著重技巧傳遞而輕文化傳承、迎合刺激體驗而忽視趣味涵育、趨附西方審美而貶抑民族審美等問題。人們對審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藝術技能培養,家長送孩子到各種培訓班學樂器、學繪畫、學舞蹈等,卻很少從培育藝術潛能、提升人文素養出發來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當下美育還出現重西方而輕傳統的傾向,我們的美育應充分吸納傳統文化內容,自覺傳承民族文化精神,將西方的與民族的、古典的與現代的充分融匯起來,從民族角度觀察世界,自現代眼光觀照傳統,形成既能包容人類文明的所有優秀成果,又能彰顯我們民族文化特色、體現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風貌的審美教育體系。

總之,培養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僅是推進美育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終的目標之一,我們應將美育當作傳承文化、培養國民精神的傳世工程,接續中華文脈,延續百年美育思潮,將美育推向社會每個角落,讓美育產生潤化人心的力量,守護每個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

(摘編自黃仲山《美育重在培養文化精神》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美育包括美術教育和審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靈魂,不能忽視文化精神的培養。

B.欣賞中國繪畫,應該瞭解其中計白當黑、濃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藝術手法和精神追求。

C.美育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載了愛國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當下美育應重傳統輕西方,融匯西方與民族、古典與現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審美教育體系。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層次展開論證的,在邏輯上呈現遞進式

B.談欣賞人類流傳下來的藝術作品,文章採用引用論證說明了鑑賞中西方繪畫的區別。

C.文章列舉梁啟超、蔡元培、魯迅等人的例子啟迪了我們美育要與時代責任聯繫起來。

D.本文論證兼顧歷史與當下,既有對美育歷程的相關分析,又有對當下美育弊端的批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我國儒家詩教傳統注重將個人情志的抒發與社會風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現實政治的諷喻結合起來。

B.將美育代人社會文化改造、國民精神重塑這一宏大目標,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美育思想的主線。

C.我國審美教育體系既能包容人類文明的所有優秀成果,又能彰顯我們民族文化特色,實現兼收幷蓄。

D.應將美育當作傳承文化、培養國民精神的工程,將其推向社會每個角落,以期提升社會的文化素養。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材料一:

思維導圖,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 ,它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

思維導圖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使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我們知道發散性思維是人類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種進入大腦的資料,不論是感覺、記憶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數字、符碼、香氣、食物、線條、顏色、意象、節奏、音符等,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並由此中心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每一個關節點代表與中心主題的一個連結,而每一個連結又可以成為另一箇中心主題,再向外發散出成千上萬的關節點,呈現出放射性立體結構,而這些關節的連結可以視為你的記憶,就如同大腦中的神經元一樣互相連接,也就是你的個人數據庫。

材料二:

思維導圖利用圖像、分支和關鍵詞等元素,充分調動全腦來記錄和表達思想,它有四大原理,分別是圖像原理、發散原理、收斂原理和主動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別是圖像、顏色、線條和關鍵詞。

思維導圖的結構也很簡單,主要結構是中心圖、主幹和分支,除了中心圖、主幹和分支之外,還有關鍵詞和小圖像。

中心圖佔據了思維導圖的中心,是將思維導圖的主題以一幅大的圖像或者"圖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來;主幹也叫思維導圖的一級分支,它與思維導圖的中心圖相連,是信息組織的主要幾個大的方面;一級分支下面又有二級分支,是每一個大方面下的幾個小方面。邏輯層次非常清晰。主幹和分支以線條的形式表現,關鍵詞寫在線條上,簡潔明瞭。

關鍵詞和分支旁邊可以畫一些小圖像,加以顏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腦,印象更加深刻。

河北唐山一中2020屆高三年級10月月考語文試題

材料三:

從系統思維的要求來看。思維導圖並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維導圖表面上看是一張放射性的大網,但如果把枝葉都垂下來,就會發現這只不過是一個樹形結構。而現實中的系統絕不會都只是樹形結構這麼簡單,系統的結構是非常多樣的,並且有的複雜系統很可能是多種基本結構的組合,會非常複雜。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維導圖,那麼我們其實是曲解和簡化了原本的系統。

不少人把思維導圖既當作自己思考某個問題的起點,又當成了終點。當把一張思維導圖畫完時,就以為已經大功告成、萬事大吉。思維導圖的流行使很多人誤以為系統分析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可控的過程,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一個複雜的問題給剖析清楚。它使人們忽視了系統的複雜性,低估了系統思維的艱鉅程度,從而逐漸形成一種淺嘗輒止的思維習慣。

所以對待思維導圖正確的做法是:適度地使用它,把它作為思維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以問題的本質、本原為起點和終點進行思考,思維可視化的形式應依不同問題的性質而自由變化和創造,不必拘泥於思維導圖的結構和風格。

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有效而又極具實用性的圖形思維工具,它可以將人們的發散性思維進行形象化展示。

B.人類的發散性思考方式決定,進入大腦的每一種資料都可以成為一個思考中心,並由此向外發散出無數的關節點。

C.材料二的"思維導圖圖例"具備了圖像、線條和關鍵詞三大思維導圖要素,但是顏色這一要素展示得不夠充分。

D.材料三認為"思維導圖不是一種理想的思維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維導圖比較簡單,是淺嘗輒止的思維成果。

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腦的機能,協助人們實現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的平衡發展。

B.思維導圖的主幹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圖像或者"圖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來的,主要呈現信息組織的主要幾個大的方面。

C.思維導圖實際上還是一種樹形結構,而現實思維繫統卻複雜多樣,可能是多種基本結構的組合,樹形結構只是其中之一。

D.思維導圖並不能表現思維的全貌,但作為一種工具,它能將思維可視化,因而可以大大激發我們大腦的無限潛力。

6.根據材料信息,按序號補齊下面三則材料中所述的思維導圖的空缺內容。(6分)

河北唐山一中2020屆高三年級10月月考語文試題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9題。

最幸福的事

張愛國

課堂上,鍾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認為讓自己感到最幸福的事是什麼?"

"受到老師的表揚最幸福。"剛剛受到鍾老師表揚的李大雷第一個站起來,得意揚揚地說。

"最幸福的是考了第一名!"張明明說著還挑釁似的看了看李揚──這兩個孩子一直在學習上較勁,而上週的考試,張明明獲得了第一名。

"最幸福的是過週末!"陳志磊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因為……因為週末,外婆會為我做很多好吃的。"

孩子們鬨堂大笑,陳志磊真是個"貪吃鬼"。

"今年春天,我爺爺的腿好了,又重新能挑水的時候,我感到最幸福。"龍小剛進入了回憶狀態,"去年下大雪之後,有一天我爺爺摔了一跤,躺在床上不能動。我奶奶又挑不了水,每天都逼著我和她一起抬。地上滑,好幾次,我和奶奶都摔破了手,還摔壞了幾隻桶呢。那時候,我、爺爺、奶奶和弟弟真苦啊,捨不得喝水……所以,爺爺腿好了,能夠一跛一跛地拎水的時候,我感到特別幸福!"

"你爺爺奶奶真笨!看我爺爺奶奶,建了個大水窖,趁天晴把水窖挑滿水,就夠一家人過冬了……"說話的孩子還想取笑龍小剛,被鍾老師制止了。

"去年,鄰居蓮奶奶病了,睡在家裡好幾天沒人知道,我最先發現的,是我給她兒子打了電話,她兒子才從外地趕回家裡帶她治病的,不然她就死掉了。"班上有名的"調皮鬼"劉洋大聲說,"現在蓮奶奶總誇我是好孩子,還常常給我糖吃。要我說,我才是最幸福的。"

孩子們顯然不屑。

"這也算幸福啊?哼!"

"我還幫一個老爺爺打過電話呢……"

"我也是……"

"我也有一次……"

"我那次幫了一個小妹妹打電話,她想她爸爸媽媽了……"

教室裡鬨鬧起來,鍾老師拍了拍講桌,啟發孩子們再換換角度。

"我最幸福的事是在今年暑假。"柳靜盡力說得有文采一些,"我坐了兩天一夜的火車,到了我爸爸媽媽打工的深圳──啊!深圳真大啊,比我們鎮上大多了。那天晚上,我爸爸沒上班,帶我到大街上──啊!深圳的大街真亮啊,各式各樣的燈都有。逛完街,爸爸還帶我吃了肯德基──啊,肯德基真……"

"嘁!深圳算什麼?"同桌郭童很不服氣,"深圳有東方明珠塔嗎?有海洋世界嗎?有世博園嗎?沒有吧?但上海都有。我暑假去的時候,我爸爸媽媽一整天都沒上班,帶我看東方明珠……"

"老師,郭童撒謊!他根本就沒看到東方明珠塔。"一個叫劉洋的同學站起來,又衝著郭童叫道,"我爸爸打電話和我說了,你爸爸剛走出工地不遠就迷了路,然後隨便找個地方說是東方明珠塔,你其實連東方明珠塔的影子都沒看到……"

"我看到了,我看到東方明珠塔的塔尖了,我還和爸爸媽媽在一起好幾天呢。"郭童氣呼呼地反駁道,"你嫉妒我,因為你爸爸媽媽從來都沒帶你去過那兒……"

"你們別吵了,要我看,去深圳,去上海都比不上我去我姑姑家幸福。"楊鑫博眉飛色舞地說,"姑姑和姑父都忙,很少在家,我一去,就能和我表哥整天打遊戲、上網,想玩什麼就玩什麼。"

這時,鍾老師叫起很少發言的郭素素,問:"郭素素,你來說說最幸福的是什麼。"

"我……其實我覺得每天都很幸福。"郭素素淡淡地說,"每天下午放學後,爺爺坐在院子裡抽菸,奶奶在廚房裡燒飯,妹妹和我一起寫作業。等爸爸媽媽從地裡回來了,全家人就坐在一起吃飯……"

教室裡突然安靜下來,郭素素還在說著,突然,不知誰哭出了聲,一個,兩個,一大片。

7.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鍾老師這一形象文章雖然著墨不多,但是通過他制止孩子取笑小龍、啟發孩子們轉換角度思考等細節,可以看出他教育有方。

B.小說設計孩子們圍繞幫人打電話而引發爭議的這一情節,主要是為了塑造鄉村孩子們樂於助人、樸實善良的群像特點。

C.小說善於運用短句,這既符合孩子們口語表達的特點,結構簡單,句意明晰,也使文章具有簡潔明快、通俗易懂的特點。

D.孩子們對幸福的理解雖然各有不同,但都真實地展示了他們對生活的認識,作者並沒對孩子的幸福觀作出直接的褒貶評價。

8.郭素素的發言為什麼會引發一片哭聲?作者以此作為文章的結尾,蘊含了怎樣的情感和用意?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6分)

9.文章主要採用孩子們的對話來進行敘事,這樣處理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6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

陳吾德,字懋修,歸善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行人。隆慶三年,擢工科給事中。兩廣多盜,將吏率虛文罔上。吾德列便宜八事,皆允行。明年正月朔,日有食之,已而月復食。吾德言"歲首,日月並食,天之大災,陛下宜屏斥一切玩好,應天以實。"詔遣中官督織造,吾德偕同官嚴用和切諫,報聞。帝從中官崔敏言,命市珍寶,戶部尚書劉體乾、戶科都給事中李已執奏,不從。吾德復偕已上疏曰:"伏睹登極詔書,罷採辦,蠲加派,且雲'各監局以缺乏為名,移文苛取,及所司阿附奉行者,言官即時論奏,治以重典',海內聞之,歡若更生。比者左右近習,幹請紛紜,買玉市珠,傳帖數下。人情惶駭,鹹謂詔書不信,無所適從。邇時府庫久虛,民生困瘁,司度支者日夕憂危。陛下奈何以玩好故,費數十萬貲乎!崔敏等獻諂營私,罪不可宥。乞亟譴斥,以全詔書大信。"帝震怒,杖已百,錮刑部獄,斥吾德為民。神宗嗣位,起吾德兵科。萬曆元年,進右給事中。張居正柄國,諫官言事必先請,吾德獨不往。未幾,爭成國公朱希忠贈定襄王爵,益忤居正。及慈寧宮後室災吾德力爭出為饒州知府有盜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見獲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盜謫馬邑典史御史又劾其蒞饒時違制講學,用庫金市學田,遂除名為民。居正死,薦起思州推官,移寶慶同知,皆以親老不赴。後終湖廣僉事。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及慈寧宮後室災/吾德力爭出/為饒州知府/有盜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見獲/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盜/謫馬邑典史/

B.及慈寧宮後室災/吾德力爭/出為饒州知府/有盜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見獲/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盜/謫馬邑典史/

C.及慈寧宮後室災/吾德力爭/出為饒州知府/有盜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見獲/居正客操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盜/謫馬邑典史/

D.及慈寧宮後室災/吾德力爭出/為饒州知府/有盜建昌王印章者/遁之南京見獲/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盜/謫馬邑典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朔,月初之名也,又稱"新月",指農(夏)歷每月初一。朔日的前一天稱"晦"。

B.戶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其最高長官是戶部侍郎。

C.詔書,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佈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D.劾,指審理、判決, 《說文》:"劾,法有辜也。"這裡指檢舉揭發罪狀。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陳吾德藉助天象,及時勸諫皇帝。隆慶三年正月初一,出現日食後又出現月食,陳吾德認為年初日月並食,是上天的大災,皇上應當摒棄一切玩物嗜好。

B.陳吾德心繫百姓,憂慮府庫虛空。百姓困頓不堪,負責財政支出者整日擔憂危局,陳吾德建議皇帝不要耽於玩物,耗費資財,應譴責崔敏等人。

C.陳吾德敢於直諫,以致觸怒皇帝。他認為皇帝的登基詔書令國人歡欣鼓舞,而皇帝聽從侍從購買金玉珠寶的建議,有不講信用之嫌,引得皇帝暴怒。

D.陳吾德為人正直,不懼強權勢力。張居正掌權時,諫官論事必先請示他,唯獨陳吾德不去,後因爭辯朱希忠被贈封定襄王爵號事,更加違逆張居正。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兩廣多盜,將吏率虛文罔上。吾德列便宜八事,皆允行。(5分)

(2)詔遣中官督織造,吾德偕同官嚴用和切諫,報聞。(5分)

(二)文言基礎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4.下面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戰國策》是西漢學者劉向所整理、校訂的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是最早的一部國別體史書。

B.《左傳》為"十三經"之一,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所作,因為《左傳》和《公羊傳》《穀梁傳》都是解說《春秋》而作,故又稱作"春秋三傳"。

C.《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資治通鑑》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編年體逋史。

D.《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既是史學鉅著,又是文學鉅著,被魯迅稱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5.下面有關文化常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3分)

16.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傅說舉於版築(建造)之間

B.小信未孚(信服),神弗福也

C.小大之獄(案件),雖不能察,必以情

D.望其旗靡(倒下),故逐之

17.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宮婦左右莫不私(偏愛)王

B. 王之蔽(受矇蔽)甚矣

C. 能謗(批評)譏於市朝

D. 時時而間(偶爾)進

18.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蓋追(回溯過去)先帝之殊遇

B. 恢弘(發揚光大)志士之氣

C. 是以先帝簡(挑選)拔以遺陛下

D. 性行淑均(穩重平易)

19.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便要(將要)還家

B. 便扶向路,處處志(做標記)之

C. 自非(假如不是)亭午夜分

D. 無案牘(官府的公文)之勞形

20.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 春和景(陽光)明,波瀾不驚

B. 得之心而寓(寄託)之酒也

C. 樹林陰翳(陰暗),鳴聲上下

D. 可遠觀而不可褻(親近而不莊重)玩焉

21.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 猶幸預(干預)君子之列

B. 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留下的東西)

C. 撰長書以為贄(初次拜見時所贈的禮物)

D. 詆(只是)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

22.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拜會,前往)/旦暮(在早晚間)渡易水/坐須臾,沛公起如(往)廁

B.有以報太子(有用來……的辦法)/不能喻之於懷(明白)/既祖(祭路神,引申為餞別和送行),取道

C.沛公則置(置辦)車騎/脫身獨騎/怨不任我意,逆(逆料、想到將來)以煎我懷/乃引其匕首提(擲擊)秦王

D.持千金之資帀(禮品)物/秦王復擊軻,被(受)八創/若不闕(侵損,削減)秦,將焉取之

23.下列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近的一項是( )(3分)

A.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B.處分適兄意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D.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三)古代詩歌閱讀(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24-25題。(共9分)

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蘇軾

杏花飛簾散餘春,明月入戶尋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1】如流水涵青蘋【2】。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

山城【3】薄酒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註釋:【1】炯:光明的樣子。【2】青蘋:淺水生植物。【3】山城:當時,作者在徐州任上。

2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首詩的開頭兩句描寫餘春景物,富於動感。

B."褰衣"二句移步戶外,靜賞一派月夜景緻。

C.在洞簫聲中詩人看月落杯空,為此惆悵不已。

D.全篇緊扣題目,人景情相互依存,頗可玩味。

25.有人評價這首詩"人因物而情遷",意思是人物的情感隨景物的變化而變化。請通觀全詩,在"杏花"與"月"中任選一個物象,談談你對這一評價的理解。(6分)

(四)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2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子夏的學問造詣很深,對孔子"學"的也理解很深刻,他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張》)很好地理解了孔子"學"的方法與目的。

(2)詩聖杜甫之所以令人敬仰,在於他無論"窮""達"都心憂天下,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他自己的居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卻為天下寒士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呼喊。

(3) 張中行先生為一幅國畫題聯,上聯是"何處少墨同多墨",下聯如從《琵琶行》中選句,應是"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表達與運用(30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7題。

我們看到天空的顏色,是陽光被大量空氣分子散射的結果。當太陽光射入大氣層後,遇到大氣分子和懸浮在大氣中的微粒,就會發生散射。這些大氣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會發光的,但由於它們散射了太陽光,使每一個大氣分子都形成了一個散射光源。根據瑞利散射定律,太陽光譜中波長較短的紫、藍、青等顏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們會被大氣中的粒子散射向四面八方。因此,( )。

27. 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 蔚藍色就是我們看到晴朗的天空高處或頭頂的色彩。

B. 天空高處或頭頂總是以蔚藍色呈現在我們眼前。

C. 我們看到晴朗的天空高處或頭頂總是呈蔚藍色。

D. 在我們的眼裡,晴朗的天空高處或頭頂總是蔚藍色。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8-30題。

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_______的樓蘭古城,是人類向大自然過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訓;潤澤一方的都江堰,記錄下中國人_______利用自然的樸素智慧;新中國成立以來,三代塞罕壩人接力傳承,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人類與生態環境互動的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們:_______ 、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已走到盡頭,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已是必然選擇。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工業化留下了滿目瘡痍的生態創傷,也為社會製造了大量的財富。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我們不能再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

如今,綠色生活方式已經是中國社會的新時尚,生態環保思想日益成為主流文化。垃圾分類制度逐步推進,綠色出行為"最後一公里"難題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時"等環保公益活動_______ ……( );保護環境的自覺,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2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黃沙漫天 妥善 殺雞取卵 如火如荼

B.黃沙漫天 妥當 以卵擊石 如日中天

C.過眼雲煙 妥善 殺雞取卵 如日中天

D.過眼雲煙 妥當 以卵擊石 如火如荼

29.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工業化留下了滿目瘡痍的生態創傷,也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

B.工業化留下了滿目瘡痍,也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

C.工業化為社會製造了大量的財富,也留下了滿目瘡痍。

D.工業化為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也留下了滿目的生態創傷。

30.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熱愛自然的情懷,凝結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

B.對自然的熱愛,凝聚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

C.熱愛自然的情懷,凝聚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

D.對自然的熱愛,凝結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1~33題。

珠峰沒有關門,遊客尚可觀賞。關於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許多人都夢想一窺她神秘的面紗,渴望離她再近一點,登山愛好者把登頂珠峰作為人生目標,_______的普通遊客也想在珠峰大本營一睹珠峰的雄壯。但對珠峰來說,或許"保護"比"征服"更有意義,更為迫切。西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尼瑪次仁介紹,由於登山運動的普及和人類活動的增加,原本生態形勢就岌岌可危的珠峰,環境承載力正逼近極限。定日縣珠峰管理局統計,2018年以來,自治區組織清理珠峰保護區海拔5200米以上的垃圾8.4噸。極寒之地的環保難度_______,7000米以上清運垃圾,( )。一個隨手丟棄的登山繩、飲料罐,工作人員都_______ 得冒著生命危險清理。人的_______ 和自然的寬以待人讓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處理的難題中。官方的澄清聲明向更多珠峰來訪者透露出一個信息:珠峰永遠敞開大門迎接更多人,_______ 每一個登山的人都要帶著垃圾離開。雖說"珠峰無限期關閉"是誤讀,但也給所有嚮往珠峰的人提個醒:除了腳印,什麼都別留下。這才是對自然最大的敬畏。

31.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關於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許多人都夢想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B.對於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許多人都夢想一窺她神秘的面紗

C.關於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許多人都夢想一窺她神秘的面紗

D.對於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許多人都夢想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3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熙熙攘攘 顯而易見 必須 為所欲為 而且

B.紛至沓來 不言而喻 可能 隨心所欲 但是

C.熙熙攘攘 不言而喻 必須 為所欲為 並且

D.紛至沓來 顯而易見 可能 隨心所欲 但是

3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

A.不能依靠工作人員人力搬運,因為越往高處對人的體能考驗越大

B.越往高處對人的體能考驗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員人力搬運

C.只能依靠工作人員人力搬運,而且越往高處對人的體能考驗越大

D.越往高處對人的體能考驗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員人力搬運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4~36題。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消息傳到中科院物質科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時,科研人員_______ 。驕傲和自豪讓這些平時不苟言笑的科學家再也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他們自主研發了緩衝拉桿,為此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實現的關鍵技術。月球背面隕石坑星羅棋佈,而且佈滿溝壑、峽谷、懸崖,平坦區域極少,這意味著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時,將_______四條主著陸腿著陸時間不一、衝擊力分佈不均的巨大風險。_______,最先接觸月面的探測器著陸拉桿必須具備極高的拉伸塑性、適中的抗拉強度和穩定的力學響應行為,( )。科研團隊_______,歷時六年,最終研製出一種新型緩衝吸能拉桿材料——高效吸能合金,填補了我國"地外天體探測器"著陸緩衝材料的空白。這種合金的塑性可達到80%-110%,能夠吸收巨大的衝擊力,吸能特性優於現有的金屬材料,相關技術水平在國際也_______。未來將在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發揮更加重大的作用。

34.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拍手稱快 承擔 而且 殫精竭慮 名列前茅

B.歡呼雀躍 承擔 因此 處心積慮 出類拔萃

C.拍手稱快 面臨 而且 處心積慮 出類拔萃

D.歡呼雀躍 面臨 因此 殫精竭慮 名列前茅

35.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他們自主研發的緩衝拉桿,為此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實現了關鍵技術。

B.他們自主研發了緩衝拉桿,為此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提供了關鍵技術。

C.他們自主研發的緩衝拉桿,是此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提供的關鍵技術。

D.他們自主研發了緩衝拉桿,是此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實現的關鍵技術。

36.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確保著陸腿能吸收巨大的衝擊力,並同時著地,從而保障探測器安全平穩地著陸

B.確保著陸器能安全平穩地著陸,著陸腿吸收巨大的衝擊力,從而同時著地

C.確保著陸腿能同時著地,並吸收巨大的衝擊力,從而保障探測器安全平穩地著陸

D.確保探測器能安全平穩地著陸,著陸腿同時著地,從而吸收巨大的衝擊力

高三語文10月考參考答案

1.B【解析】A."美育包含美術教育和審美教育"中"美育一般有兩種用法,一種是美術教育,一種是審美教育"不符;"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靈魂"與文中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靈魂"不符C.美育是在五四運動中承載了愛國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D."當下美育應重傳統輕西方",於文無根。

2.B【解析】文章在談論鑑賞中西方繪畫區別時沒有采用引用論證。

3.C【解析】表達"未然變已然",文中只是提出了我國審美教育體系的構建方向。

4.(3分)D 5.(3分)C

6. (12分)

①思維導圖的定義和功能(或特徵)"什麼是思維圖"亦可)

②功能(或作用)③關鍵詞和小圖像

④圖例(或思維導圖例)

⑤容易曲解和簡化原本複雜的系統

⑥適度使用

(每點2分)

7.(3分)B

8.(6分)①郭素素介紹的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幸福情景, 是班上大部分孩子期望而又難以實現的,因而引發哭聲一片。②以此結尾表達了作看對農村留守孩子及留守老人生活現狀的反思與同情。3作者用這種言有盡向意無窮的方式結尾,喚起讀者(或社會)對留守家庭進行關注與思考,以增強文章的現實批判力。(每點2分)

9.(6分)①(形象角度)能夠充分展示留守兒童的形象特點,真實反映他們的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態。②(內容主題角度)能夠廣泛地展示現實生活,通過孩子們的對話內容能夠折射出城市農民工、農村留守老人等的生活狀況。③ (藝術效果角度)使得敘事集中,通過不同孩子的講述把不同家庭的生活狀態集中展示出來。(每點2分)

10.B【解析】從語意來看,"出"指出京,"為饒州知府"是出京的結果,中間不能斷,排除A項;"居正客操江都御史王篆坐吾德部下失盜"意為張居正的門客指使江都御史王篆定罪陳吾德的部下失盜,中間不能斷,排除C、D項。

11.B【解析】戶部最高長官是戶部尚書。

12.A【解析】應為隆慶四年

13.(1)兩廣有很多盜賊,將領官吏都以虛假的文告欺騙皇帝。陳吾德列出八件有利國家且合乎時宜之事,都被批准施行。("率""虛文""罔""便宜""允行"各1分。)

(2)皇帝下詔派遣宦官督察紡織,陳吾德與同僚嚴用和一起直言極諫,皇帝答覆知道了。("遣""中官""偕""切諫""報"各1分。)

14.A 15.B 16.A 17.C 18.D 19.A 20.C 21.A 22.C 23.D

24. C

25.(6分)

【答案示例一 以杏花為物象】前四句,杏花飄落,花影在地,景色清幽靜雅,寫出詩人對美的欣賞喜愛之情。五、六兩句,詩人"與客飲杏花下",爭相搖落杏花,花香盈庭,詩人與客聞香飲酒,豪情與雅趣兼具。最後四句,詩人想象明天春風勁起,滿地落紅,借花的凋零表達惜春之情,並寄有身世之感,寓意更深一層。

【答案示例二 以月為物象】前四句寫月入戶尋人,引人月下賞花,流露出詩人的雅趣和對月下空靈之景的喜愛;"勸君且吸杯中月"以月代酒,表現出詩人對月的迷戀與享受已達痴迷狀態;"聲斷月明""惟憂月落"二句,表現詩人對美好景物行將消失的憂慮與惆悵,以及對花好月圓世界的嚮往與留戀,寓意更深一層。

【評分標準】滿分6分。只要扣住"人因物而情遷",每寫出一點,並分析正確,2分,滿6分即止。

26.(1)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2)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3) 此時無聲勝有聲(6分,每句1分)

27.C

28.A(過眼雲煙: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妥善:妥當完善。妥當:穩妥適當。殺雞取卵:比喻只圖眼前的好處而損害長遠的利益。以卵擊石:比喻不自量力,自取滅亡。如火如荼:原形容軍容之盛。後用來形容旺盛、熱烈或激烈。如日中天:形容事物正發展到十分興盛的階段。)

29.D("瘡痍"與"創傷"重複,排除A;句序不當,排除A、B;"製造"和"財富"搭配不當,排除C。)

30.C(利用句式的一致性,排除B、D;"凝聚"比"凝結"更合乎語境,排除A、D。)

31.D

32.B(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強調人多熱鬧。紛至沓來:形容紛紛到來,連續不斷地到來。強調接連不斷地來。語境說的是登山愛好者把登頂珠峰當作人生目標,接連不斷地攀登珠峰。所以此處應選用"紛至沓來"。顯而易見:意思是事情或道理很明顯,極容易看清。不言而喻:指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淺顯。前者強調明顯,後者強調淺顯。語境說的是極寒之地的環保難度很明顯,所以此處應選用"不言而喻"。為所欲為:意思是指做想做的事,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後指很隨意,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通常用於貶義)。隨心所欲:隨著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根據語境中"一個隨手丟棄的登山繩、飲料罐"這句話,可知該句說的是人們扔垃圾太隨意了,所以此處應選用"隨心所欲"。)

33.C

34.D(第一組:"拍手稱快"意為"形容正義伸張或公憤消除時高興痛快的樣子"。"歡呼雀躍"意為"高興得像麻雀一樣跳躍,形容非常歡樂"。第二組:"鱗次櫛比"意為"像魚鱗和梳齒那樣依次排列,形容建築物排列密集";"星羅棋佈"意為"像群星羅列,像棋子分佈;形容數量多而廣"。第三組:"殫精竭慮"意為"用盡精力,費盡心思";"處心積慮"意為"心裡計劃思考已久",多含貶義。第四組:"名列前茅"用以比喻"評比、考試等名位在前";"出類拔萃"意為"品行、才幹高出同類而拔尖"。)

35. B(A項,動賓搭配不當;C項,主賓搭配不當、不合邏輯;D項,偷換主語。)

36. C(第一、二分句是順承關係,第三分句與第一、二分句是目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