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未來三年至少新建7所普高 新增1萬個學位

近日,青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青島市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攻堅方案(2019-2022年)》,對青島今後幾年基礎教育擴優提質作了全面安排,對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設計。

青島未來三年至少新建7所普高 新增1萬個學位

方案指出,到2022年,青島的高中教育階段,青島至少新建7所普通高中,新增1萬個學位,至少完成19所普通高中改擴建,增加9000個學位,通過現有普通高中挖潛,增加2.2萬個學位;全市13所中職學校開辦綜合高中班,增加1萬個學位。具體方案如下:

青島市基礎教育擴優提質攻堅方案(2019-2022年)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發〔2018〕39號)、《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發〔2019〕26號)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9〕29號),促進我市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特制定本攻堅方案。

一、總體目標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推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基礎教育。到2022年,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佔比不低於60%,普惠性幼兒園佔比不低於90%,公益普惠、覆蓋城鄉、佈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鎮以下義務教育學校100%參與集團化辦學,90%以上中小學達到市定高水平現代化學校建設標準,城鄉間、區市間、校際間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居於全國同類城市前列;全面構建起普通高中、職業高中、綜合高中、特色高中“四位一體”的高中階段辦學模式,全市至少建立5個優質普通高中教育集團,辦學質量在全國同類城市領先,市民滿意度顯著提高。

二、攻堅任務

(一)擴大基礎教育資源供給。

1.保障學前教育普惠發展。擴大公辦學位供給,2020至2022年,每年新建、改擴建幼兒園50所;充分利用城區騰退搬遷的空置廠房、閒置公共服務設施等資源,以租賃、租借、劃轉等形式,舉辦一批公辦園;鼓勵支持街道、村集體、國有企業、高等院校等舉辦公辦園。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城鎮居住區配套幼兒園整治,顯著增加城鎮地區普惠性學位。加大普惠性民辦園扶持認定力度,將提供普惠性學位數量和提高辦園質量作為獎補和支持的重要依據。(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2.化解普通中小學大班額。到2022年,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50所。對老城區改造配套學校建設不足地區和未達到配建學校標準的小規模居住區,由區(市)政府統籌新建或改擴建配套學校。開展居住區配套學校建設專項整治,解決中小學規劃未建問題。(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3.擴增普通高中學位。到2022年,至少新建7所普通高中,新增1萬個學位;至少完成19所普通高中改擴建,增加9000個學位;通過現有資源挖潛,增加2.2萬個學位。(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有關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4.發展綜合高中。到2020年,選取6所普通高中和有條件的中職學校開展普職融通辦學探索。到2022年,在13所中職學校開辦綜合高中班,增加1萬個學位。(市教育局,有關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5.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健全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提升欠發達鎮中小學(園)辦學水平。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優質均衡縣(區、市),到2022年,力爭1/3區(市)達到國家規定標準。實行城鄉學校(園)捆綁式考核,優化激勵機制,提升鄉村學校(園)辦學水平。完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推進免費輪訓,加大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力度,提升支教補貼標準,完善激勵政策,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有關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6.發展多樣特色高中教育。分類施策,做優做強職業教育,推動“縣域”中職學校綜合辦學和城區中職學校整合優化、特色辦學;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加強中高職一體化建設,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按照“通識+技能”要求,推進綜合高中辦學模式改革,構建綜合高中課程體系、管理模式、評價機制,形成具有青島特色的綜合高中發展模式。推進特色高中建設,支持普通高中學校在人文、社科、理工、藝體等領域開展特色辦學探索,形成普通高中百花齊放局面。(市教育局,有關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7.推動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支持優質學校採取兼併型、託管型、聯盟型等方式,拓展優質資源;鼓勵市內優質中小學與區(市)學校開展結對幫扶。到2022年,至少建立5個優質普通高中教育集團。推進綜合高中與普通高中共建,共享課程、師資、教研等資源,推動職業學校加入優質普通高中教育集團。推進高校、科研機構與中小學結對聯合育人,共享教育資源,構建創新人才貫通培養體系。依託全國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實驗區及友好城市、友好學校等平臺,力爭500所學校與國內外名校結成友好學校(姊妹學校),促進基礎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市教育局、市外辦,各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8.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積極引進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國內名校專家團隊指導辦學,推動國內知名教育集團委託管理新建學校。到2022年,力爭新引進2至3個優質教育集團。採取信息化手段、教師交流等方式,加強與國內名校結對合作,帶動全市中小學辦學水平提高。開展中小學校長、教師名校訪學研修活動(含我市引進名校)。引進優質民辦教育項目,打造一批優質民辦中小學。到2022年,力爭新引進3至5個優質民辦教育集團、知名企業。(市教育局,各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深化基礎教育課程和教學改革。

9.改革考試招生評價制度。2019年起,中考錄取由“分數線”改為“分數帶”。將教學質量關鍵指標納入對學校的績效考核評估體系,關注學科競賽優異學生培養,加強對學業成績在後30%的學生的指導,推動教學質量爭創全省第一。實行公辦民辦中小學校同步招生。(市教育局負責)

10.建設精品課程優質課堂。編寫普通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理解與實踐叢書,加強國家課程地方化和校本化的研究與實踐,建設青島市精品課程網上超市,提供不低於1200門精品課程。到2020年,建立50個高校專業認知實踐基地,構建適應新高考要求的學生指導模式和教學制度、評價體系,並在特殊稟賦學生培養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到2022年,推出50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教學法,建設200個學科教研基地。堅持“零起點”教學,加強學校課程日常實施情況監管和校外培訓機構、教師有償補課專項治理,加大提前結課備考、超標教學、違規統考、考試排名和不履行教學責任等行為的檢查處理力度,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1.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推進“互聯網+教育”發展,深化青島教育e平臺建設,建立全面覆蓋基礎教育的數字資源體系和普通教育“翻轉課堂”、職業教育“技能訓練”系列微視頻課程。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發展,依託100所人工智能教育試點學校平臺,推進課程研發和教師培訓、學生競賽體系建設;積極推廣人工智能和可視化應用等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教育產業發展,打造數字化、無邊界、開放互聯的學習環境,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市教育局負責)

12.普及推廣海洋教育。打造從學前到高中的藍色海洋教育課程,推出“海洋VR教育課程”,探索海洋實驗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課程。加快海洋教育協同創新中心運行,升級海洋教育節,增加全國性海洋實踐活動,建設全國一流的海洋教育基地,加快建設海洋教育示範城特色市。(市教育局負責)

(四)提升全面育人質量。

13.健全“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綜合育人體系。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引導中小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品德修養。推進中小學生全面發展“十個一”項目,推動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培養項目進課程、進家庭、進評價。加強學校體育和美育教學,確保中小學生掌握2項以上體育技能和1至2項藝術才能。探索設立生存教育課程,加強學生應急體驗教育。推進勞動教育突破,編寫出版勞動教育教材和綜合實踐指導叢書,構建課程完善、資源豐富、形式多樣、機制健全的勞動教育體系。到2022年,各區(市)至少建成1處區域性學生勞動教育基地。推進學生社會課堂和綜合實踐基地建設,統籌各類社會教育資源,健全社會課堂網絡平臺;與國內外教育科研機構合作,打造一批天文、電子、人工智能等高水平科技教育飛地。(市教育局,各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4.構建家校聯合育人格局。建好“家長大課堂”“家長面對面”“家校合作網”平臺,健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提升家庭教育質量。推進陽光校園創建,加強文化建設,打造環境優美、富有活力、和諧向上的育人環境。(市教育局負責)

(五)加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

15.優化配置教師資源。健全“1+N”多元化教師招聘補充機制,完善自主招聘制度,提高新招聘教師學歷門檻,加強中小學、幼兒園教師補充。允許中小學、幼兒園到教育部直屬6所師範大學自主招聘國家公費師範生,到“雙一流”高校招聘優秀畢業生,引進博士研究生等高學歷優秀畢業生、省特級教師等高層次人才以及教育教學技能大賽獲獎者。(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6.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加強全員輪訓,突出新課程、新教材、新方法、新技術培訓,強化師德教育和教學基本功訓練;搭建教師個性化培訓平臺,推動教師個性化發展。推進教育名家培養,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打造一批基礎教育領軍人才。(市教育局負責)

17.保障教師權益和待遇。推進中小學教師與當地公務員工資聯動長效機制建設,定期開展教師工資保障情況督查。推進教師管理改革,完善績效工資分配機制,加大對一線骨幹教師、班主任和鄉村教師的傾斜力度。健全教師榮譽體系,落實國家相關教師優待政策,提高教師社會地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有關部門、各區(市)要把辦好基礎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切實履行管理責任,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每年應至少向本級黨委、政府彙報1次基礎教育工作情況,及時研究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按照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和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只增不減要求,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體制,建立基礎教育經費動態調整機制。組織編制青島市教育設施佈局專項規劃(2019-2035年)和區(市)規劃,健全執行監督機制,每年度市、區(市)兩級要將教育設施佈局規劃執行和學校建設情況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並向社會公佈,確保中小學、幼兒園與居民住宅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按規定同步交付使用。將校園安全納入社會治理,完善校園安全風險防控體系和依法處理機制,堅決杜絕“校鬧”行為,維護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強化督導評估。將全面提升基礎教育質量作為各級各部門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督導結果作為評價政府履職行為、學校辦學水平和實施績效獎勵的重要依據,以及幹部選任、表彰獎勵的重要參考。堅持教育重點工作公示制度。對辦學方向、教育投入、學校建設、教師隊伍、教育生態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要依法依規追究責任;對違背黨的教育方針、背離素質教育導向、不按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等行為,要依法依規追究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和有關人員責任。(市教育局、市委組織部,各區、市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營造良好氛圍。引導新聞媒體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加大對教育改革政策解讀力度,及時準確全面向社會發佈教育改革發展工作情況,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