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李一氓煙臺往事

李一氓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03—1990),同時也是古籍字畫收藏大家,他是中國古籍整理的推動者、文物保護的先行者。1947年間,李一氓曾奉命轉移到煙臺工作,在煙臺留下了眾多人文韻事。

轉移煙臺調查經濟狀況

1946年8月,淮陰保衛戰失敗後,李一氓領導的蘇皖邊區政府轉移至山東。到華東局報到以後,華東局臨時派李一氓以華東局特派員的身份去煙臺(當時解放區唯一的大城市)調查煙臺的經濟情況,為將來接管大城市積累經驗。

1947年5月,李一氓帶領公安武裝等百餘人進駐煙臺。初來乍到,李一氓對煙臺的印象是:這地方……街道、建築、商業都很西方化了。張裕公司作為當時煙臺的知名民族企業,引起了李一氓的極大關注。“煙臺有一個張裕釀酒公司,生產葡萄酒,主要是白葡萄酒,也生產少量的白蘭地和香檳酒。它自己有葡萄園,釀酒生產,當時還在進行,有一個意大利釀酒師,主持生產工作。”李一氓到煙臺後,對張裕公司的葡萄栽種與生產及釀酒業的經營情況,做了一個詳細的調查,並且向華東局做了具體報告。此外還對煙臺農村種植業的生產狀況,城市的工業生產、工人生活及商業物價的各種情況都做了調查,分別向華東局做了報告。

文獻裡的煙臺 | (二十四)李一氓煙臺往事

李一氓先生

在煙臺市工作了四個月後,因敵人向膠東進犯,煙臺危在旦夕,李一氓等又奉命轉移到文登。考慮到這樣東奔西走不是辦法,跟大部隊行動又諸多不便,李一氓就想率領公安幹警配合當地民兵打游擊。請示華東局後,華東局覺得這樣做風險太大,就讓李一氓等護送大批老弱婦孺轉移到大連。

在輪船上,李一氓望著漸行漸遠的煙臺,吟唱道:“荏苒煙臺八月初,蒼惶戎馬欲何如?壯心未了難為客……”就這樣,李一氓結束了短暫的煙臺行,轉抵大連。

黃縣偶得丁菊甦筆筒

在煙臺調查期間,有一次,李一氓和當時的膠東區黨委副書記金明同坐吉普車去黃縣(今龍口)。因怕國民黨的飛機轟炸,來回走的都是夜路。“黃縣這個地方在膠東是很富庶的,有不少的大地主、大商業資本家、大官僚,丁菊蘇(應為“甦”)家族最有名”。李一氓所說的丁菊甦家族,就是指的黃縣丁氏。黃縣丁氏是山東著名的科舉、收藏世家。此家族發跡於清乾隆年間,以經商致富,後生意遍及山東、東北、京津等十一省,堪稱山東首富,被世人稱為“丁百萬”。

丁菊甦,名紹彤,號菊甦,別署黃山山長、黃山詩衲等,好聚書,精鑑別。20世紀30年代,丁菊甦曾在黃縣丁氏故居修建“還讀盫”書齋,在此藏書、讀書、著書,書寫了煙臺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對於丁菊甦,李一氓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丁當過袁世凱時代的參議院議員。反袁後又兼過黎元洪的總統府秘書長。在所謂‘府(黎元洪的總統府)院(段祺瑞的國務院)之爭’中,黎被段趕下臺。直系曹(錕)吳(佩孚)反段,又把黎擁上臺,最後直系又趕走了黎。丁大概始終屬於黎元洪方面,1923年黎下臺以後,他就脫離北京的政治生活,回黃縣了。”李一氓所言這段履歷,其實是黃縣丁佛言的。很顯然,李一氓把同是黃縣丁氏的丁佛言誤以為是丁菊甦了。

文獻裡的煙臺 | (二十四)李一氓煙臺往事

李一氓先生在煙臺

當時膠東正在“土改”,黃縣的地主都被淨身出戶了。李一氓到丁菊甦家的時候,北海地委正進入備戰狀態,大家忙著在丁家收拾古董、字畫等,準備運進山裡掩藏起來。他去看了一下,丁家有四進院子,旁邊有花園,還有要搭梯子翻牆才能進去的五間密室很多硬木傢俱,甚至有些廣東傢俱,還是原來用薄的竹皮捆的那個樣子,堆在那裡還沒有拆包。品相好的銅瓷器、字畫等,都已捆綁好,李一氓雖然很感興趣,但無緣欣賞。細心的李一氓發現,在旁邊牆角里,有一個很大的樹根筆筒被丟在那兒。拿來一看,有小篆“小松所得”四字,李一氓認為這是清代“西冷八家”之一黃小松的遺物,就向整理物品的工作人員討來。

進北京以後,李一氓在這個筆筒上,請人刻了“一九四七年得於山東黃縣,一氓記”。這個筆筒,李一氓極為喜愛,一直放在書案上。李一氓認為這是黃小松的遺物,當為誤判。其或為黃縣王常師之物。王常師,字道新,又字小松,民國間黃縣著名學者。他與黃縣丁氏是姻親關係,與丁佛言、丁菊甦等交好。此筆筒當是王常師贈送丁菊甦之物。除此之外,李一氓在丁菊甦家的地上還撿過幾張碎紙,都是鄭板橋的筆跡。

代購丁菊甦宋本杜詩

李一氓是四川人,成都杜甫草堂是他中學時期常去的地方,他對這個地方感情深厚。1952年,整修後的杜甫草堂正式對外開放,在李一氓建議下,杜甫草堂把徵集重點放到歷代杜詩的各種版本上。常到古舊書店訪書的李一氓,就處處留心為杜甫草堂代收珍稀版本,前前後後共給杜甫草堂代購了約三十五、六種版本的杜詩。儘管這些書佔成都杜甫草堂收藏的萬餘冊杜集版本的比例不大,但其中多屬孤本、善本,彌足珍貴。

這些珍貴古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黃縣丁菊甦所藏半部宋刻本《杜工部草堂詩箋》。這部稀世國寶,是1964年2月,李一氓到濟南出差,順便逛當地的古舊書店時幸運發現的。這部書上藏印累累,先後為顧仁效、汲古閣毛扆、巴陵方功惠、大興孫遲、黃縣丁菊甦等藏書大家遞藏。

文獻裡的煙臺 | (二十四)李一氓煙臺往事

正在整理古籍的李一氓先生

李一氓見到的這部書,只有前二十二卷。根據目錄來看,這部書總共應有五十卷,是部殘書。那剩下的半部,下落何處呢?李一氓後來遍查資料,發現後半部原來在光緒年間被湘潭袁映芳所得。藏書大家方功惠得到此稀世版本後,欣喜若狂,光緒初年曾在廣東據此翻刻《草堂詩箋》二十二卷。方功惠逝世後,其孫方湘濱於1898年把方功惠幾十萬冊藏書從廣州海運至天津,再陸運到北京,然後在北京琉璃廠附近租房出賣,“連楹充棟,排列數十架”,這部《杜工部草堂詩箋》就被大興孫氏近水樓臺而得。後來此書又輾轉被黃縣丁菊甦存藏。

1947年,李一氓到黃縣丁菊甦家鑑賞文玩時,丁家的藏品之豐富,對其震撼很大。對於這段往事,李一氓後來在回憶錄中說:“這是我在戰爭環境中,能夠見到的、僅有的地主官僚家庭了。”因此,李一氓對丁菊甦印象很深。十幾年後,在濟南偶見丁菊甦所藏珍稀宋本,李一氓自然覺得這是莫大的緣分,因此毫不猶豫地為成都杜甫草堂代購了此書。後來,此書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成為成都杜甫草堂的鎮館之寶。

煙臺排演京劇《九宮山》

1944年,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立足現實,借鏡歷史。鑑於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攻入北京後,昏昏然,終於功敗垂成的教訓,寫了史論《甲申三百年祭》,為抗日軍民敲響了警鐘。中國共產黨對《甲申三百年祭》非常重視,把它列為整風學習的重要材料。華東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以甲申史事為題材,編演了一批劇目,其中著名的有蘇北根據地阿英的五幕話劇《李闖王》、蘇中根據地李一氓的《九宮山》、膠東根據地馬少波的《闖王進京》等。

1944年9月,時任膠東文協編輯部長的馬少波創作了京劇《闖王進京》,12月由膠東文協勝利劇團在膠東抗日根據地公演。不久,馬少波寄贈《闖王進京》劇本給阿英。阿英很快回信,給馬少波以熱情鼓勵,並回寄了李一氓的《九宮山》劇本,介紹了該劇在淮海地區的演出盛況。蘇魯根據地的三位著名劇作家阿英、李一氓、馬少波,“蘇、魯同志不謀而神合,異曲而同工,亦一時之佳話也。”這三人經常書信往來探討劇本問題,成為神交。

文獻裡的煙臺 | (二十四)李一氓煙臺往事

李一氓先生書法

1947年,在李一氓轉移煙臺後不久,時任華東局文委書記的阿英不久也來到了煙臺。正好當時馬少波在膠東主編《膠東大眾》《膠東文藝》等刊物,任膠東文化協會會長。神交多年的故友終於有緣相聚在一起,三人異常興奮,“快慰平生”。

當時,馬少波的《闖王進京》,正在膠東各地不停公演。阿英對李一氓的《九宮山》十分欣賞,在蘇北的時候,阿英就曾幫李一氓改過此劇劇本。到膠東後,阿英發現當地的戲劇活動開展廣泛,劇團眾多。有這條件,為何不排演一下《九宮山》,讓《九宮山》《闖王進京》同時在煙臺大放光彩呢?1947年夏天,由阿英提議,並自任導演,馬少波組織劇團,排演了李一氓的《九宮山》。三位劇作家,在煙臺精誠合作排演,成為煙臺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

丨聲明:部分圖片轉自公共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