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古建築群,隱藏這些祕密你知道嗎?

武當山古建築群,隱藏這些秘密你知道嗎?

武當山太子坡依山就勢修建,很好地保護了當地生態環境,堪稱宮觀建築之傑作。何銀平 攝

“永樂十年軍夫二十七萬”修武當

明朝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詔令天下工匠雲集武當山,修建皇家道場。那麼,修建武當山到底動用了多少人力呢?有說20餘萬人,也有說30餘萬人!

武當山的宮觀建設,是從明朝永樂十年九月開始動工的。主體工程於永樂十六年(1418年)完成,附屬工程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完成,共建九宮八觀三十三處建築群,大小為楹一千八百餘間。

明朝《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記載:“國朝敕命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統率軍夫二十餘萬,敕建武當山宮觀”;“永樂十年,特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侍郎郭璡等,率領官員軍夫人匠二十餘萬,創建玄帝大殿、山門……”根據志書記載,明成祖當時調集修建武當山的官員、軍隊及工匠共計20餘萬人。

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國史館總裁官張廷玉定稿的《明史·張三丰傳》記載:“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

2017年11月,武當山自然景觀調查工作專班在武當山七星樹對面的深山中,發現了一處明朝武當山建築群採石場遺址。其中一處摩崖石刻清晰可辨,上刻“永樂十年軍夫二十七萬”,旁邊還散刻著較多的“武昌右”、“武昌前”、“常”、“嶽”等字樣。雖然歷經600多年風雨,字跡依然清晰可辨。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歷史學教授、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楊立志指出,這是關於明朝武當建築史資料的重要發現,具有學術價值。

十堰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劉志軍說,刻字中的“武昌右”、“武昌前”出現比較多,它們是指明朝都司衛所,即武昌右衛、前衛。他認為,這處採石場與明朝營建武當山有關。

楊立志說,過去研究者不能確定明成祖大建武當時軍民夫匠的準確數字,而這個摩崖石刻記載了相對準確的數字,可以與《敕建大嶽太和山志》所記人數相印證。

武當山古建築群,中國建築史上劃時代進步的標誌

2014年9月,91歲的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教授張良皋說,明朝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每年動員的匠戶人數達20多萬,非同小可。“匠戶”與“軍戶”在明朝多是世襲,不許改行。但“匠戶”也造就了世襲的建築工匠隊伍,客觀上促進了建築技術的進步,能與明朝規模宏大的建築事業配套。他認為,20萬“匠戶”雖然比不上秦朝驅使70萬“刑徒”修秦始皇陵那樣人數眾多,但“刑徒”基本上無技術可言。和埃及10萬奴隸建法老金字塔相比,20萬“匠戶”不僅人數多一倍,而且技術水平更高。張良皋自信地說,修建武當山的20萬“匠戶”,恐怕是古今中外無與倫比的一支建築技術工匠隊伍。

武當山古建築群,隱藏這些秘密你知道嗎?

金頂修建時,做到了牆垣不可損傷山體的施工要求。 記者 朱江 攝

張良皋讚歎道,武當山金殿全部銅鑄,是按明朝初年的構造標準,堪稱最準確的“足尺”建築模型。“鎦金部件至今仍是金燦燦的,這個銅鑄技術在當時極其先進。”他分析說,古人對付金屬的方法常用“吹焊法”,焊點有幾個就很牢固了。人們用很細的吹管吹出一條溫度很高的火,巧妙地在一些關鍵點用“吹焊”焊出來。“這種吹焊技術在武當山用得神乎其神,現在你都看不見一點焊縫。古神道上,每隔幾步都釘著鋼釘,牢固得很。與故宮相比,武當山建築群更為大膽地運用了新材料和新方法。”

在張良皋心中,武當山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個“劃時代進步的標誌”,更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編後】

武當文化博大精深 亟待挖掘

1994年12月,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武當文化精深博大,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武當山,名山是怎樣煉成的》這12篇文稿所呈現的內容只是滄海一粟。如何進一步加強武當文化的挖整、搶救、保護和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的研究,保護和開發好世界文化遺產這個閃亮的“名山”金字招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記者 記者 朱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