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會陳皮,歷史與產地論證

老一輩說,廣東三件寶,陳皮老薑禾杆草,將新會陳皮推到了廣東土特產的第一位,並且是口口相傳上百年,可見新會陳皮的寶貴价值早已經在南粵大地深入民心。

新會陳皮,歷史與產地論證

【流落新會的國藥瑰寶】

新會陳皮到底是怎麼來的呢?以訛傳訛最多的是,南宋進士黃源深和夫人米氏拿新會陳皮治好楊太后的故事。但經過專家考證,這個故事是編造的。黃源深是福建莆田人,1181年中的進士,的確有記載其遷居到廣東,但被先後“定居”於南雄珠璣巷、廣州北郊神山和新會杜阮村,還煞有介事地給扯個名字叫“黃廣漢”,而實際上與新會陳皮並沒有任何的交集。

我們既然是做茶文化、做陳皮文化,就要對文化持嚴謹的態度,順口開河是不行的。

新會最早有柑果的記錄是在元代,距離現在有七百年左右;新會陳皮被醫學家載入典冊首推李時珍,他在四百多年前成書的《本草綱目》裡面明確新會陳皮具有“治百病、理氣燥溼”的作用並指出新會陳皮是最好的。通過李時珍的推薦,新會陳皮才逐漸在明清兩朝流傳開來。

新會陳皮,歷史與產地論證

新會陳皮到底是本地數千年的原產,還是外地流入的呢?專家考證認為,古人用柑橘製作陳皮的歷史遠在新會柑有記錄之前,江南各地均有產出,而元蒙代宋的時期,大量的漢氏族被迫南遷,最後在新會的崖山與元軍作最後的決戰,數十萬軍民相繼殉國,新會柑就是在這個時期被江南士族引種到新會的,並且栽種新會柑的先民們顯然已經知道這種柑果皮的價值高於果肉,故此在往後數百年的物競天選過程中,逐漸造就了新會柑與其他地方柑橘品種的差異越來越明顯,逐漸成為了一個無法複製的地方特色物種。

【人文薈萃的核心產區】

新會陳皮,歷史與產地論證

新會天馬村,三江匯流、萬頃晴莎,距新會古城僅6公里,是富裕的士大夫優先考慮購置田產的所在,而柑橘在古代是富人壟斷的產物,只有江南富戶才會有條件帶著柑橘南遷。天馬村有生態環境保存得非常完美的小鳥天堂,並相繼孕育出嶺南大儒陳白沙、新民主領袖梁啟超家族,是一片人傑地靈的樂土,沒有累世積聚的書香薰染是不可能的。

新會陳皮,歷史與產地論證

而作為公認的新會陳皮原產地最核心的地區,無論是種源、工藝都處於領先位置。種種跡象表明,天馬村一帶極有可能是南宋士族最早栽種柑果、採製陳皮的區域。

古人雖然沒有現代化的精密儀器、化學試劑,但不乏精益求精的專注與毅力。在幾百年來,從中原大地遷徙到新會的先民們辛勤勞作,不斷優化、選育出適合製作陳皮的柑果,並且累積數百年經驗,總結出一整套栽種、開皮、晾曬、儲藏的傳統工藝,將新會陳皮的功效最大化釋放。在清代,新會陳皮被列為貢品御藥,被百官爭相收藏,在民間更是被大眾視為傳家珍寶。清朝末年,國家破碎、民族凋零,廣東人大量遠赴南洋、西洋,華僑們更加視新會陳皮為至寶,新會陳皮愈久彌香,最能解遠離故土親人的思鄉之苦。

新會陳皮,歷史與產地論證

歷史學家認為,崖山海戰是中國第一次全面亡國的標誌,在元蒙的奴役之下,中國文明的進程被打斷,大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遭受損害,而陳皮作為享有悠久歷史的國藥,卻在新會這片神奇的土地,重新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