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師必看的教學不等式

青年教師必看的教學不等式

  青年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高,向老教師學習的熱情高,投入於備課與教學的時間多,但由於剛剛步入教學講壇,缺乏教學工作的實踐經驗,缺乏必備的學科教學素養,因而很多工作包括備課、教學目標確立、課堂教學活動安排、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的處理等,都帶有盲目性、隨意性和主觀性。因此,下面的“教學須解好五個不等式”,年輕老師看一看,或許能少走一些彎路。

  一、講過≠掌握

  A教師畢業於某名牌高校,事業心強,工作十分負責。分配到校後一心撲在教學上,平時認真鑽研教材,研究課程標準,瞭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每堂課上他口乾舌燥,不厭其煩地向學生講解。第一次期中統考的試卷打開後,A老師如釋重負,懸著的一顆心總算可以放了下來,因為試卷上的題目類型他大都給學生講過,不少題目還原封不動,有的重點題目他曾經給學生講過不啻一、兩遍,A老師看在眼裡,樂在心理,看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然而考試分數出來後,他傻眼了,他所擔任的班級平均分與其他班級相差10分以外,構成嚴重的“教學質量事故”,讓教師大惑不解。

  感悟:A教師的失誤是絕大多數新教師容易犯的“常見病”。青年教師初來咋到,一方面由於語速普遍較快,語言平鋪直敘,對於重點的地方不易引起學生的注意,由於一帶而過,重點不突出,學生似聽非聽,“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同時,新教師往往不瞭解學生心理特點,習慣於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看問題、辦事情,認為這些問題很省力學生肯定會做,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想法,脫離實際;再次,由於新教師只注意曾經講過,而往往很少給學生訓練的機會,由於學生沒有經過實踐訓練,缺乏體驗的機會,知識只是浮於表面,眼高手低。我們都知道,知識的掌握都離不開實踐訓練,學生只有經過訓練,發現錯誤並加以改正,才能加深記憶,牢固掌握知識。這正如游泳和開汽車一樣,只知道游泳的技巧和開車的步驟和方法,而不去親身實踐和體會,是永遠不會游泳和開車的。只有在實踐中打磨,少講多練,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並掌握知識的形成過程,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二、寫教案≠備課

  B教師也非常敬業,特別是從她的備課本上可見一斑。她的備課本上的教案書寫認真、規範、詳盡,從來不會偷工減料。然而,首戰不爽,成績較差,學生對她的課普遍缺乏興趣。B教師非常納悶,我認真備課寫教案,而且我的不少教案還是從別人的優秀教案集中“拷貝”下來的,應該不會有誤,怎麼會沒有效果呢?在調查中我們發現,B教師上課時從來不脫稿,拿著備好的教案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對於下面的學生卻很少關注,更沒有雙邊活動和情感交流。由於教師對教案沒有做到了如指掌,上課時離不開備課本半步,往往顯得束手束腳,以至即使下面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師也很難發現,由於學生不在教師的視線範圍之內,所以出現分心現象也在所難免。

  感悟:作為教師寫教案只是上好課的第一步,但不是最終目標。尤其是青年教師由於剛剛上任,對於教材理解不深,寫教案只是梳理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備課應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備好教法,備課的最高境界是必須對教材、教法和學生了如指掌,融會貫通,爛熟於心。只有熟透教材,教師教學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只有熟悉教材才能根據教學具體情況的變化,採取靈活的教學手段,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只有熟悉教材,上課時才能駕輕就熟,那嫻熟的教法,高超的教技,讓學生耳目一新,牢牢吊住學生的胃口,吸引住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不至於因為不能離開教案而出現學生做小動作、吵鬧也不知道的窘境。

  三、友善≠軟弱

  C教師分配到學校後,老校長對他諄諄教誨,告誡他教師要與人為善,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尊重學生人格尊嚴,不體罰、變相體罰,或者用其他方式侮辱學生的人格尊嚴,要與學生平等友愛,和睦相處,做學生的良師益友,親其師學生才會信其道,教師的付出,學生自然會有回報。C教師將老校長的話奉為至尊,牢牢記在心理。平時他將學生看作自己的兄弟朋友,從不輕易對學生動怒、發脾氣,一直是和顏悅色,笑容可掬,即使學生違紀也不會大吼大叫,總是以禮相待,循循善誘,學生親切地稱他為C哥哥。就這樣一兩個月過去了,C教師的課堂紀律每況愈下,有的學生甚至有老師在與沒有老師在沒有什麼區別,課堂上亂作一團,儼然成了茶館,教師招架不住。期末考試成績讓人膽顫心驚,全班只有個別同學及格,面對這樣的結果,C教師茫然不知所措。

  感悟:青年教師在大學裡都接受了系統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懂得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與學生平等相處,不能對學生凶神惡煞,大動干戈;否則離開了學生的支持和配合,教師縱然最努力也是一廂情願。

  誠然,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但對學生友善也不能沒有標準和尺度。青年教師往往有理想主義思想,普遍存在對學生過分友善的情況,有的教師與學生親如兄弟,毫無距離。但要知道“親密無間”必須要建立在教師有很高威望的基礎上,對於有的教師威望很高,教師即使與學生說說笑笑,課堂上照樣能收放自如,學生不會越軌。而由於青年教師初來咋到,學生往往覺得青年新教師好欺負,一旦青年教師對學生放鬆一點,學生就會把“客氣”當作“福氣”,將教師的善良當作“病貓”,不把教師看在眼裡,甚至欺負到頭上來。因此,青年教師必須要謹記,對學生既要友善,但又要嚴格要求,不能讓學生覺得軟弱可欺,一放則亂。要與學生保持適當距離,不能一團和氣,不能因為要與學生友善而無原則地遷就和縱容學生,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四、批評≠訓斥

  “批評”在教育學中是指對學生不良行為所做的否定性評價。“批評”常常能引起學生內疚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使他們從所犯過失或缺點中吸取教訓。青年老師在使用“批評”這一教育方法時,常常對學生的過失和錯誤,動輒當眾訓斥、頻繁“調動”家長,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而是非常冷靜、沉著機智。批評不應該是“挑毛病、找錯”,不應該常採取尖刻的數落、粗暴的訓斥和惡意的挖苦,否則導致學生對老師產生恐懼、反感甚至憎恨,以致成績下降或釀成意想不到的後果。批評不等於訓斥,應講究批評藝術,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力爭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五、懲戒≠體罰

  懲戒“懲”和“戒”兩層含義。“懲”即處罰,是一種手段;“戒”是警告、勸誡人改正錯誤,是這種行為期望達到的目的。體罰應不屬於處罰的範圍,但所發生的時機、地點、所施對象、效果,有很大程度上與“處罰”的外形非常相似。“體罰或變相體罰”是對學生身心的一種直接的傷害,是要不得的,然而懲戒則不同,懲戒不是打,不是辱罵,它並不等於體罰,它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因此很多新教師常把懲戒和體罰劃為等號了。教育需要將懲戒與體罰區分開來。兩者區別不在於是否打了學生,而在於是否傷害了學生。合理的懲戒是一種教育策略,教師應該有懲戒權,也應該合理利用懲戒權。新教師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特別要掌握好懲戒的“度”,一定要懲罰學生時,千萬要三思而行,格外慎重,能不用的懲戒就不用,而且儘量不用類似於體罰的教育手段。一位老師用同一種辦法教全班50名學生,那她是不稱職的;如果一位老師用50種方法教一名學生,會是一名優秀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