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代 CTO 步入混合多雲的數字化重塑 2.0

當現代 CTO 步入混合多雲的數字化重塑 2.0

IBM 副總裁、大中華區 CTO 謝東

數字化重塑之旅程即上雲之旅。眾多基於大數據、具有數字化且面向客戶的應用,在此前持續數年的“數字化重塑 1.0”階段中,有 20% 已轉移至雲端;現在,還剩下 80% 企業關鍵任務應用還需要向雲遷移,AI 賦能。


2019年,IBM 提出利用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5G 等這些最新的數字化技術,由內向外地對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這就是 “數字化重塑 2.0”—— 構建開放混合架構、打造認知型企業成為 2.0 階段企業轉型的目標。

CTO 們正在顛覆傳統印象,不僅關注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 IT 運維,更要關注如何以技術推動業務變革。企業向混合多雲遷移,就需要擁有一個更好的混合雲環境和靈活敏捷的雲管理策略,確保強大的技術繼續以驚人的速度驅動大數據轉化為洞察力,承接關鍵任務應用,為數字化重塑建立流程、機制和保障。

這一重任無疑將由技術掌舵者 CTO 來擔綱。

IBM 認為,“

現代 CTO”是以技術為驅動力推動業務變革的核心角色,引領企業構建開放混合架構、確定向雲遷移的路線圖;藉助靈活安全的混合多雲平臺與一站式全棧雲解決方案,現代 CTO 洞察數據價值、再造數據驅動的工作流程,解決上雲難題,為企業通過數字化重塑、實現認知型企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現代 CTO 步入混合多雲的數字化重塑 2.0

CTO 的上雲路線圖

雲計算是一切 IT 新技術的基礎。

據 Forrester 分析報告顯示,當前全球數字化轉型程度最深入的企業對未來 IT 技術投入優先級排名中,擴大雲的使用被列在首位;雲已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使得企業可以選擇任何適合自己的供應商去部署最新的技術,將關鍵任務應用程序遷移到開放,安全的混合雲中進行。

而據 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調研顯示,全球 85% 的受訪企業已經在多雲環境中運營,但其中僅有 41% 制定了多雲管理策略和 38% 擁有運行多雲環境的工具;由於絕大多數流程需手動操作,往往存在重大安全隱患,並且缺乏統一的管理和集成工具,這讓企業流程面臨嚴峻的挑戰。

IBM 很早就提出了跨平臺管理的理念,IBM Cloud 圍繞混合、多雲、開放、安全和管理 5個關鍵原則設計,為客戶建議、構建、遷移,並進行跨公有、私有和本地環境的多雲管理。而最近五年,IBM 在混合多雲上繼續投入巨大資源,以 20億美元收購 SoftLayer、投入 12億美金擴展雲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並以總價 340億美元收購了紅帽。

如今,IBM 已經幫助 20個行業的數千家企業實現了更快,更安全、更開放的多雲之旅,包括近期落地的法國巴黎銀行、愛琴海航空這樣注重用戶體驗並受到高度行業監管的客戶。IBM 最新發布的 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中,雲營收在過去 12個月已達 200億美元。

收購紅帽之後,IBM 正在全面釋放混合多雲的價值,能為客戶提供業界首個一站式全棧雲解決方案 Cloud Paks,實現一次構建、隨處運行。IBM Cloud Paks 具備真正企業級容器化能力,集成了容器平臺、容器化的開源組件以及用於開發管理的軟件服務,縮短 84% 的開發時間並降低 75% 的運營成本,能最大程度地承接複雜業務並協助 CTO 採用靈活敏捷且易用可信的雲管理策略,應對多雲管理、技術集成、自動化和應用管理以及數據安全等企業難題。

當現代 CTO 步入混合多雲的數字化重塑 2.0

向雲遷移者眾,但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之路並沒有現成的案例可供借鑑,現代 CTO 需要在“進行時”狀態中為企業轉型進行積極嘗試與探索,在優化現有業務運營的同時,建立全新的以數字化為核心的商業模式。

從戰略梳理與規劃開始,現代 CTO 就將意識到企業通過公有云、私有云賦能,才可能在安全可信的混合雲平臺上實現數據賦能和數據驅動的運營模式,進一步充分挖掘大數據價值、洞察生態,從而實現人工智能、區塊鏈、自動化、物聯網等新技術支撐的認知型工作流程,最終,以智能平臺生態為動力創造敏捷文化,打造真正的認知型企業。

制定這一上雲路線圖,對 CTO 的思維提出了新要求:即“鏈”性思維,從最底層的硬件到基礎設施、軟件層次統一規劃,為企業打造標準平臺、重塑工作流程,以規模化驅動創新。

AI 洞察與規模化創新

雲上,現代 CTO 如何實現規模化創新、再造工作流程、打造認知型企業?

首先,AI洞察日益重要。

Cloud Paks 支撐了企業上雲之旅併為 AI 洞察準備了先決條件,現代 CTO 應建立企業洞察系統,利用 AI 全方位、有策略的收集和分析來自企業內外部及生態鏈上的數據,充分挖掘大數據價值。

在 IBM Think 2019 上,IBM 研究院提出了“AI 就是新 IT”的觀點,即人工智能已經全面嵌入了信息基礎架構,二者間界限日益模糊。這也正是現代 CTO 實現數據賦能、推動數字經濟的基礎。

當現代 CTO 步入混合多雲的數字化重塑 2.0

其次,樹立正確的思維方式與方法論。

在 IBM Garage(車庫創新)這樣與客戶共創的創新中心裡,設計者、架構師和開發人員一起與客戶碰撞、探究和討論,依託 IBM 雲平臺提供的各種前沿技術、服務與設計思維方法論,以較為經濟的成本使用 IBM Cloud 在短時間內搭建模型、幫助客戶在最短的時間裡交付產品方案、實現商業成果輸出,為企業數字化重塑提供決策依據和樣本參考。

IBM Garage 與企業客戶共同進入轉型角色,可被視為企業向雲之旅的最佳起點。

最新的案例是在今年 9月,IBM 宣佈車庫創新 ( Garage ) 團隊將幫助中國銀行在全球範圍內建設 5-8家創新研發基地,一起將 IBM 企業設計思維與中國銀行的創新流程進行融合,以敏捷高效的工作方法,快速迭代創新。

最後,人是一切轉型的核心。

伴隨著整個企業數字化重塑之路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以人為本,創造價值

如何做到以人為本?贏得人心,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應用並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價值起來,才能真正實現生產力上的巨大提升。

現代 CTO 面對的人的因素,對外是客戶。幫助客戶樹立新的思路和方法,讓客戶成為參與者和創造者,通過不同形式的培訓交流讓客戶深入瞭解業務痛點、構建用戶體驗原型、創造遞增價值。可以借鑑的是,在 IBM 的設計思維體驗營活動中,由 IBM 開發人員、產品經理、設計人員以及行業專家作為導師,邀請企業用戶參與,從企業角度出發,分析企業的業務痛點,探索能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數字化轉型的路徑。

從內部來看,以人為本,在於充分調動企業內部人員的創造力,應用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實現生產力上的巨大提升,並樹立內部的運營運維、災備恢復等安全理念,打造具有預測與前瞻性的“自適應的企業”,以面向未來的變革。


通過技術創新推動企業向認知型企業轉型,已經成為數字化重塑 2.0 時代現代 CTO 的價值所在,但遠不止於此。十年前的 2009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 CTO 在美國設立,奧巴馬交給他的職責是:“促進技術性創新,幫助實現那些最迫切的目標:從創造就業崗位、降低醫保成本到保障國家安全”。

可見,CTO 不僅肩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任,也早已經成為助推創新型國家、打造開放型政府的重要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