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碩士生的日常

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面敲出這段話已經是這個碩士就讀的第二年了,現在的日常就是早8晚5,跑跑數據,搞一點項目,一面準備語言考試,一面水群娛樂,新番更新就看看,週末在實驗室dota。簡直是一條標準的鹹魚。用這句話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了。想到過去的兩年,雖然我現在做的是生物信息裡的類碼農,純dry work,最初我卻不是以這樣的身份進入這個領域的。恍惚之間覺得彷彿是一場夢,我一直想要找到這段時期裡發生的一切事情的原因,至少找到解釋,事情的因果關係這樣複雜,人類作為渺小的存在思考事物發展的終極答案,就如同造物的視角無法參透。因此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命運石之門的選擇。

我出生於東部沿海某省會城市的一個普通家庭裡,父母是編制內人員,早9晚5,過著平凡的生活,或許是從小家庭生活的耳濡目染影響了我最初的價值觀,直到大學前我都是一個非常不思進取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我一直在就近讀書,選擇離家近,生活安逸的地方上學,沒有成績追求,沒有什麼談得上能夠稱作是理想的想法。本科成績一塌糊塗,畢業的時候GPA只有3.0/4.0,由於沒有保研資格,我又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什麼,看著身邊的同學出國的出國,保研的也都去了很好的學校,身處天坑專業的學科分支,就業根本無望,大三那年暑假無聊之中選擇了考研。選擇的學校是男朋友就讀的本科學校,華中地區也算是不錯的學校了,但是在我們家鄉華中科技大學確實是個知名度很低的學校了。那時好友們問的問題是:華中科技大學在哪?

2017年對我而言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我參加了研究生入學考試,然而並不是考上研究生這件事情對我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轉折,而是從參加碩士生複試的那一刻起,一切都變得非常玄幻,從此由於種種機緣巧合,我走上了一種過去從未想象過的道路上去。

一位普通碩士生的日常

以當時的我的性格,在考試之前我已經基本放棄掙扎了,佛繫上場,最後只比報考專業的學碩分數線高三分,但是那年第一年非全日制和全日制的統一劃線首屆招生,學院放低了分數線讓一大批人進入複試,以獲得非全日制名額的生源,那年的複試錄取比例是1:0.46,當時的我可以說是連複試的準備都完全放棄了。毫無準備直接上場,考複試專業課筆試的時候只想著複試結束後去武大看櫻花。開始同期參加複試的同學都在學院找老師面試,我一直佛系閒逛,完全沒有聯繫老師的打算。

這種劇情發展到專業課面試,就變成了一種很滑稽的閒聊。由於完全沒有準備加上本科時期划水太嚴重,面試老師問的專業問題我基本都不懂,四個問題只有半個我能說一點,其它的都是“不知道”,然後變成傻笑,最後變成聊家常,彷彿面試組的老師們都放棄了面試我。

走出專業課面試的那個教室的時候我想的是回老家直接去實習好了。

那幾天武漢一直下雨,又陰又冷,複試結束之後我匆匆給幾個老師留了簡歷,雖然指導可以調劑基礎醫學院,但是當時已經可以說是萬念俱灰了。也沒去武大看櫻花就急急忙忙地買了回家的動車票,類似於落荒而逃的狀態。

一位普通碩士生的日常

在這裡不得不感慨華科的複試成績出分快,就在複試結束的第二天下午,我在回家鄉的動車上時忽然接到了一個武漢的電話,電話那端是一個老師,他說我被錄取了學碩,問我有沒有聯繫其它老師,要不要去那邊實驗室。我整個人都是懵的,腦海裡一片空白只有一句:“沒有,我去。”,放下電話我打開學院的官網還真的公佈了錄取名單,可以說名單上下都是初試總分比我高20-30分的同學……

行吧,那就去吧,下了火車同實驗室的師姐已經跟我說好了籤導師協議的事情了。

我從這裡進了生物科研的坑,不過當時的我並不知道這段經歷只是插曲,我想的是我要努力做科研,成為科學家(笑)。

複試之後在家裡待了一個月我就來了華科,四月份開始做實驗,一直磕磕絆絆不順利,中間還生了幾場病。從這年四月我每天從早晨8點多到晚上10點甚至以後都待在實驗室做實驗,傳統溼實驗對體能的挑戰是巨大的,不僅如此基礎醫學的疾病相關領域具有複雜的不可預測性,經常出現難以解釋的結果,並且在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可能回對最終的結果造成影響。在進入實驗室一年後,除了一堆negative results以外一無所出,我嬌慣的性格終於在日復一日的辛苦工作中爆發了,我決定要退學。那時候正是知乎上勸退風氣最盛行的時期,網上的主流輿論都一邊倒地支持跨專業去cs,在這之後我發現華科的學術型碩士可以跨學院轉專業。知道這個信息的我先是聯繫了計算機學院的幾個老師,又聯繫了軟件學院的幾個老師,有的老師建議我轉專業去本學院的相關方向更容易。於是我聯繫到了現在的導師,由於當時的我根本不打算繼續讀下去,導師約我去面談,我就去了。

於是我又經歷了一遍一問三不知的面試……

一位普通碩士生的日常

沒寫過代碼,沒做過相關項目,甚至沒考過高數。導師最後留了一句:“你自己想好了要來我這邊可以接收你,但是你要拿出至少半年的時間掌握常用的技術,這對你來說是很大的考驗。”

我說我想好了。

在這個時段,可以說我是撞了大運才遇到了我之前的導師,他可能是整個學院最仁慈的導師,或許是臨床背景給了他這種豁達的心胸,這件事從發生到結束導師都完全沒有為難我,一直在關心我的情況,臨走前甚至還叮囑我可能會很辛苦,要好好幹。於是放棄了自己的一個名額,成全了我去其它專業的想法,僅僅用了一週就辦完了全部手續。現在想到他,我還會有熱淚盈眶的衝動。

以一個免費勞力的身份去到現在的實驗室,現在的導師給了我一個新課題,這個課題和同實驗室其他人做的方向毫無相關性。我猜測可能是覺得做不做得出來都ok先看一下這樣的心態,但是溼實驗留給我的讀文獻的習慣以及本領域紮實的基礎知識竟然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於這個領域非常新而且是一個熱門領域,這個方向的前沿通過文獻和資料非常容易就能瞭解到,而且整個研究領域實際上有諸多未解的關鍵難題。這給了我一個對新奇領域的核心工作一個管中窺豹的機會。再加上沒有做溼實驗的繁瑣和不確定性,下數據,寫腳本,做分析統計,跑數據這些行為都是可控的,達到一定的工作強度就會有結果,投入精力就能學會,學會就一定能用得上,用得上就可以出結果,結果是可以預期的,可以說在這種應用類型的方向做科研,投入有著立竿見影的回報,只要有投入就會有回報。這是和基礎科研最大的區別,傳統實驗類學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無盡的投入而沒有回報,或許這點和技術老化以及科研人員思維斷層有關係。從事過基礎科研再做應用層面的工作完全是降維攻擊,工作強度和麵臨的問題的複雜程度之間的差距非常大,計算機工具有著化繁為簡的功能特徵,也因此常常忽略系統內部下一層(或者更微觀層面)的複雜問題,而且研究類生物學問題難以(甚至不可能)糾正到應用層面上非常準確的算法。在這裡也說明一點,傳統實驗出身的同學如果想要轉cs類專業其實並沒有很高的門檻,但是這個行業絕對是有相應的代價的,沒有一個行業是完美的,也沒有任何一個行業適合所有人。當然這可能也是類似於小馬過河層面的判斷。

我的第一個項目從開始到投出去全程耗時七個月完成,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以溼實驗的標準早8晚11的高強度工作時長,節假日無休,幾乎是抱著怕別人搶發的心態做完的。但是如果是做實驗,單單工作強度就不能保證工作進度。

這裡一定要說明一點,我從轉方向開始體重大概上升了15公斤,而且身體素質下降非常快,幾乎完全相同的工作時長,因為缺乏運動並且沒有時間運動,從心臟機能到運能能力在以可以體會到的速度下滑。醫學背景的知識告訴我這是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但我毫無辦法。

我一直是一個毫無上進心的人,脆弱,矯情,很難面對困難,甚至沒有吃苦的能力。但是這一切事情的發生讓我忽然有了一種或許我可以走得更遠一些的想法,我可以得到更多,變得更強,見到世界級的科學家,甚至成為科學家,曾經對科研的絕望和後來從事完全不同方向的研究讓我見到了科研不一樣的面孔,忽然覺得人生或許可以完成對意義的追求和對生活的不妥協。

這就是我這隻平凡的低分菜雞的經歷。彷彿就像一場夢。每一步操作都充滿了懸念和極限變數。

一位普通碩士生的日常

我對我從本科畢業到來到華科的經歷是這樣理解的:

作為機械化應試教育系統中的一個學生或許我們一直被灌輸的是可以通過考試改變人生的想法,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分數對個人能力的權重比例有多大呢?複試可能就是老師心目中的一種打分策略。研究生考試中取得的分數這種東西對個人未來的發展其實具有非常差的預測價值。就如同不能夠把考研課程分數的高低和專業課能力甚至科研能力掛鉤,它只能體現一個人非常侷限的品質,或許可以說高分的學生有毅力,能夠吃苦,自制力強這類的特點。但是通過研究生考試這件事情本身,會不會就引導走入了思維的另一種盲區,能夠考高分和願意學考研的那些課之間沒有關係,和學習能力也沒有必然聯繫,考研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拒絕了純粹的學習後的妥協,如果習慣了這種妥協或許也表明了某些分高的同學整體素質並不高。如果老師對這點也心知肚明,那麼高分被刷就情有可原。由此可知,即使你的分數並不高,雖然很難判定你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導致這樣的結果,但是在導師知道或許這群低分的學生中有追求真知不願妥協的人,或許你本身有某些我們自身難以意識到的天分被他們重視,那麼導師也不會放棄這群學生。

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也並不意味著故事的結束,更不意味著個人或者這個階段的成功,一時的得失和喜悅並不能抹平復雜人生的溝壑,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在同一個地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說不定你普通的人生就最精彩。

一位普通碩士生的日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