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才是青春》:成功的人生,需要不斷跳出舒適區

《四十才是青春》:成功的人生,需要不斷跳出舒適區

經常聽到有些朋友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知不覺人到中年,卻仍一事無成。在歲月的蹉跎中,青春的小鳥不翼而飛了;在勞碌奔波中,追夢的勇氣消失殆盡了。面對歲月的無可奈何花落去,卻因為“年齡不小”等等諸多的顧忌和磕絆,不敢脫離眼前的舒適區,一心求穩的心裡,導致他們只能端著手裡的飯碗,過著長吁短嘆的人生。

這種溫水煮青蛙的生活,容易使人沉醉在舒適區的溫床裡,慢慢地磨掉了鬥志和銳氣。人一旦進入了舒適區,就很難走出自己所熟悉和依賴的生活環境,說到底,人是害怕改變的,沒有信心面對不確定性的變化,擔心失敗而陷入困境。

舒適區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人們固有的習慣、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心理定勢,使人們處於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沉溺於“舒適區”的人,會變得懶惰、鬆懈、倦怠和保守。沒有危機感,不思進取。

《四十才是青春》:成功的人生,需要不斷跳出舒適區

一、《四十才是青春》教會我們,要勇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但是,也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不因生活舒適而停止了前進的步伐,仍然以初心出發,敢於突破舒適區,力圖改變,執著追夢,因而成就自己更加完美的人生。他們都是有志向之人,奮勇拼搏,尋找多方位的發展,最終收穫豐碩的果實。

《四十才是青春》是作家蔣坤元老師的新書,也是他已經出版的三十多部作品的其中一本。這是一部優秀企業家的勵志創業史,講述了作者不願聽任命運的擺佈,不甘心一輩子默默無聞地打工,而於四十不惑之際,從零開始創業,一路發奮圖強,銳意創新,逐步發展成為擁有上億資產的實業公司老闆的精彩人生故事。

其實,他那時在親戚阿舅的企業從事銷售業務工作,年薪已經有10多萬元,在10多年前,這絕對是人人羨慕的高薪了,但是,作者並沒有沉浸在舒適區的安樂窩裡。他有很強的憂患意識,打工生活永遠不會有出息,為了給他的人生尋找另一種可能,也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他放棄了高薪的工作,開啟充滿未知數的創業篇章。他說:“生命歷程中,只有爬上懸崖的人,才能看到更廣闊、更遼遠的天空。”

俗話說,萬事起步難,首先就來自於家庭的阻力,他的妻子和阿舅都不給予支持,紛紛說服他放棄這樣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創業肯定會有風險,不一定能賺錢,還有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但是,誰都無法扭轉他如牛勁般堅定的決心。

創業之初,他的廠房只是一個100多平方米的小屋,幾臺機器和幾名工人而已。這其實是他的策略,他不想租來豪華的廠房沖淡自己的雄心壯志,而是暫時棲居小屋,而後去借錢買地建廠房,成大事者,一定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不能呆在沒有發展前途的舒適區裡,只顧眼前的安穩和蠅頭小利。

經過了幾年不懈的努力,蔣坤元的工廠規模逐步擴大,並且通過了ISO質量體系認證,成為幾家大公司的供應商,順利還清所有借款,生意開始蒸蒸日上。

但是,他又不滿足於眼前的現狀,再一次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區。2006年,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到陽澄湖畔買了25畝土地,準備建造廠房出租,而這三千多萬的土地款全是借貸而來的。毫無疑問,他那時承受了多大的精神和經濟壓力。但是,他根據當時的時勢高瞻遠矚地判斷出:未來的土地一定會增值。

過了一年,他的土地真的漲價了,從每畝15萬元漲到了22.5萬元,而且這個時候,政府已經限制出售了。通過這事,他摸索出一套成功秘訣:做生意一定要與時俱進:當政府讓你發展的時候,你聽政府的一定沒錯;而政府不允許做的事,千萬不要去做。發財靠政策,守財靠法律。

就這樣,蔣坤元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自己的舒適區,經過10多年艱辛奮鬥,現在已經還清了所有的借貸,擁有了億萬資產。如果他當初只滿足於年薪10多萬的工作,現在他或許還是一個作家,但是有可能仍在給親戚打工;正因為他敢於突破舒適區,現在他不僅是一個作家,而且還是一個富翁。這就是兩者之間的區別。

《四十才是青春》:成功的人生,需要不斷跳出舒適區

二、《四十才是青春》帶給我們的現實思考

《四十才是青春》的作者創業時已經人到中年,工作順利,生活安定,但是看起來安穩的生活,卻如波瀾不驚的死水,這生活並不是作者想過的人生。當他看清楚自己的初心之時,勇於跳出原來舒適的生活,走上無法預知的創業道路,承受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險阻,並且持之以恆實現夢想,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信心。因此,跳出舒適區,需要明確目標,並且擁有毅力和堅定的信念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在四十歲那時,發現自己最深愛的原來是藝術,因此果斷離開安逸富裕的生活環境,一個人跑到巴黎學習畫畫,過著窮困潦倒,三餐不濟的生活,只為了追逐自己心中的“月亮”。他到處流浪,忍受疾病和飢餓,用筆譜寫輝煌的人生,把靈魂注入絢爛的畫布之中,他有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果敢決心,不顧一切的堅持,追求藝術的極致,最終成為優秀的畫家。

抵達夢想是一個萬分艱難過程,需要執著地付諸行動,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一點點地“奔月”。

人生僅有短短的幾十年,你要月亮還是六便士,需要及早做出選擇。但是世上有許多人,總是晚上懷念詩與遠方的理想,而白天又在過著苛且的生活,又能有多少人像蔣坤元和思特里克蘭德一樣,為夢想而努力拼博呢?人們總是想得多做得少,缺少行動力,人生永遠只能停滯不前,浪費了人生的韶光。甚至有些人,沒有任何生活的目標,如行屍走肉般得過且過,終生碌碌無為。

朋友的親戚老張,原來在一家國企單位上班,工作朝九晚五,生活過得滋潤萬分,他就這樣混著過日子,直到企業破產,下崗之時,他已經人到中年,卻無一技之長,只能做了一名普通的銷售員。但是,這時他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可想而知,他特別後悔那段安逸的日子,沒有確定人生的奮鬥目標,在舒適區裡虛度時光。而他的同事之中,有的早在企業開始走下坡路之時,已經跳槽到了其他單位,有的則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了其他技能,可以從容再就業了。

網上流行這樣的一段話: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其實很簡單:你在賴床,他在鍛鍊,所以他比你健康;你在應付上班,他在用心工作,所以他成了你的領導;你在完成今天的計劃,他在策劃明年的計劃,所以他比你掌握更多先機。你在找藉口,他在解決問題,所以他比你事業有成;你在消費,他在理財,所以他比你更富足。

易卜生說:“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

《四十才是青春》:成功的人生,需要不斷跳出舒適區

三、《四十才是青春》給予我們的啟示:做任何事,都需要審時度勢,才能獲得成功

走出舒適區,擁抱心中的夢想,這樣的事聽起來很美,實現起來異常困難。因此,並不是提倡每個人都盲目地跳出舒適區,因為做任何事情,都要審時度勢,找到適當時機,尋找屬於自己的發展時區,奮力抓住機遇。

如同這本書的作者一樣,他創業之時已經在銷售行業摸爬滾打十多年了,手中積累了一些資金還有人脈資源,也學會了一套生意經,更重要的是,正巧那時陽澄湖鎮在招商引資,有大量低價的土地資源出售。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等創業所需的三要素,這是他創業得以成功的保證。

所以,當時機未成熟之時,你更需要做的事是未雨綢繆,時刻為跳出舒適區而努力學習和準備。大多數人只是恐懼改變,並不恐懼現狀。而殘酷的事實證明,現狀才是罪魁禍首,才最需要去恐懼。我們需要學習《誰動了你的奶酪》中的老鼠嗅嗅,不沉迷於眼前的奶酪,而是時刻觀察周遭的變化,在順境中求發展,在逆境中奮勇前進。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這縱然是金科玉律,但是,當你沒能在年輕時擁抱夢想的時候,醒悟過來之時,是否更應該分秒必爭呢?大器何懼晚成,人生永遠沒有太遲的開始,只要心中有所追求,只要你敢於跳出所處的舒適區,才能找到那個最完美的自己,無悔此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