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擁而入的區塊鏈,如何避免成為另一個“水氫車”?

隨著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區塊鏈對於產業和技術創新的地位正式明確。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對區塊鏈這一新興技術的投資將迎來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根據IDC發佈的《全球半年度區塊鏈支出指南》的最新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區塊鏈市場支出規模將達到20億美元。在預測期內,區塊鏈支出將以強勁的速度增長,2018-2023年複合年增長率(CAGR)為65.7%。

蜂擁而入的區塊鏈,如何避免成為另一個“水氫車”?

​自2017年起,互聯網巨頭、金融科技公司、銀行機構以及中小創新企業開始初步在區塊鏈領域試水,逐步將區塊鏈從金融場景向更多業務場景延伸。應用的喧囂和技術的靜默,是伴隨區塊鏈發展的一個特點。

隨著區塊鏈技術與各產業的深度融合,整個社會運作模式勢必將迎來一場巨大變革,但依然需要警惕“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的盲目應用。

釐清應用邊界

不要妄想取代中心化系統

“去中心化”是區塊鏈與生俱來的一個特性,很多人曾想過,像銀行這類傳統的中心化體系可以被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所取代,可以不需要中介平臺,進行沒有成本的點對點交易。

但這個觀點或許只是區塊鏈信徒的一廂情願,任何技術在大規模應用之前都需要釐清應用的邊界,即能夠做什麼與不能夠做什麼,哪些可以應用區塊鏈,哪些系統不需要應用區塊鏈。

蜂擁而入的區塊鏈,如何避免成為另一個“水氫車”?

​以金融支付為例,有資料顯示,如果使用區塊鏈系統來運營現有Visa系統,將需要5000個核反應堆來提供所需的電。

另外,比特幣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支付系統,Visa每秒能處理六萬筆交易,而應用區塊鏈進行比特幣支付則是每秒只能處理7筆交易。

雖然改進比特幣效率的技術正在研究中,但這種新技術的起點大約僅為現有交易系統性能的0.01%,並且對於這7筆交易來說,比特幣交易系統的能源消耗量就已經達到了Visa的35倍。

在性能問題得不到真正解決之前,區塊鏈技術就無法成為支付領域的核心技術,而只能從事票據處理、跨行結算等不需要很高運行效率的場景。

蜂擁而入的區塊鏈,如何避免成為另一個“水氫車”?

​我們認為,在未來的賽博世界中,去中心化將與中心化成為並行系統,兩者既無法相互替代也無法完全融合,不同系統之間相互獨立且密切協作,共同構成未來數字世界的基礎設施。

區塊鏈在發展過程中應該揚長避短,高併發、高性能等場景並不適合於區塊鏈技術,更應該在數據共享、不可篡改、多方共識等方面強化應用。

目前,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劃分為三類場景,一是價值轉移類,如虛擬貨幣的創生及其在不同賬戶間的轉移;二是存證確權類,將信息記錄到區塊鏈上,如電子合同和版權確權;三是授權管理類,如利用智能合約控制數據訪問。此外,隨著應用需求的不斷升級,還存在多類型融合的場景。

蜂擁而入的區塊鏈,如何避免成為另一個“水氫車”?

​區塊鏈的主攻方向之一就是數據治理,打破數據孤島的應用。通過區塊鏈技術與前沿密碼學的結合,能夠將數據治理和解決數據孤島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將數據的所有權和掌控權歸還給數據屬主,使數據屬主在權限可控,在不“共享”數據的前提下實現“共享”數據的價值,解決數據利用和隱私間的矛盾。

在區塊鏈風口,雖然機構間數據合作需求與意願強烈,但在具體合作過程中,因為商業價值、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基礎設施等障礙,導致數據的合作落地非常困難。

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視的風險,比如合規性風險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技術層面的風險也不可忽視。儘管區塊鏈融密碼學、分佈式存儲等多項技術於一身,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本身沒有漏洞。

區塊鏈需要引入大量公共資源參與到體系中來,如參與計算的節點數太少,則會面臨51%被攻擊的可能性,嚴重威脅網絡系統運作和價值。此外,私鑰和終端安全、傳統的網絡攻擊方式造成網絡堵塞等問題,也會導致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時會面臨較大風險。

此外,數據合作基礎設施不完善、數據隱私保護不足等問題仍然是行業內的共同痛點。

微小改進掀開技術變革序幕

關鍵在於提升應用水平

全球風險投資巨頭Andreessen-Horowitz曾提出一個關於技術市場演變的理論,這個理論非常適用於區塊鏈。該理論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一個突破性技術在第一階段除了少數幾個特徵外,幾乎每個方面都比之前成熟的技術更糟糕,這些微小的改進成為釋放新技術價值的基礎。

為了更加清晰地解釋這種邊際改進理論,我們以移動應用程序的演進為例。在智能手機時代的早期,智能手機幾乎在所有方面(電池壽命、屏幕尺寸、應用程序)都不如個人電腦,但它在兩個很小的領域改進了個人電腦:攝像頭和GPS。

這兩項功能充分釋放了移動應用程序的經濟價值,並創造了超過個人電腦幾個數量級的應用水平。

在剛剛召開的2019年可信區塊鏈峰會中,一大批應用案例湧現,這些案例較多集中在數字身份、貿易金融、電子政務、司法存證、醫療數據共享等領域,為區塊鏈未來發展提供了具有參考意義的路徑。

司法存證領域,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區塊鏈於2018年9月正式上線運行,隨後多個涉及確權、維權的聯盟鏈都陸續加入。

目前,杭州互聯網法院已經實現起訴、立案、送達、舉證質證、開庭、審判、執行、檔案管理、數據管理等影響審判質量效率、影響司法公信力的關鍵環節的實時上鍊。

蜂擁而入的區塊鏈,如何避免成為另一個“水氫車”?

​在司法區塊鏈上線不久,杭州互聯網法院便審理了一起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案件。在該案中,原告通過司法區塊鏈平臺對被告發表被控侵權文章的行為進行了取證和存證,形成了相關的哈希值和證據文件。

法院在審理中採信了原告的證據,判令被告侵權,賠償原告經濟損失。一審宣判後,雙方當事人均未上訴,業已生效。此案系首例判決對司法區塊鏈平臺取證、存證的方式予以確認,並由此明確了司法區塊鏈平臺所形成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審查判斷規則。

在醫療領域,騰訊雲與東華醫為合作打造東華醫為健康鏈,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患者醫療數據的可靠流轉,讓患者在不同醫院就診時都能快捷、安全的共享個人已有醫療數據,有效的解決了當前醫療健康信息化過程中所存在的數據安全難保障、數據共享難實現等難題。

今年,騰訊雲基於區塊鏈的可信數據交換平臺“數鏈通“入選2019可信區塊鏈高價值案例。

與那些類似於“水氫車”的偽科技不同,區塊鏈作為一個可以切實改變傳統社會運行模式的新技術和基礎設施,雖然概念炒得火熱,但今天來看,其落地仍將是一項長期且艱鉅的工作。

當然,這一切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我們不應高估區塊鏈的今天,同樣更不應該低估區塊鏈的未來,區塊鏈能否真正全面應用於社會之中,還需要政府的頂層設計、企業的踏實落地、行業組織的規範監督,只有各方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相信距離我們心中的信任社會也將不再遙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