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交會逾萬項目參展引領創新風向

高交會逾萬項目參展引領創新風向

南都訊 昨日上午9點,第21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下簡稱“高交會”)在深圳開幕,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歐盟等4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68個境外團組參展,參展國家數量創歷史新高。本屆高交會主題為“共建活力灣區,攜手開放創新”,吸引了3300多家海內外參展商和逾萬個參展項目,各項活動超過250場,預計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客商、投資商和觀眾到會。

本屆高交會上,除了華為、中興、富士康、平安科技等跨國公司和龍頭企業外,登陸科創板的AI公司虹軟、國內人工智能芯片領軍企業寒武紀、地平線、雲天勵飛等也參加了展會;海內外參展商帶來了工業級無人機、機器視覺、5G+8K智能安防、超快激光、區塊鏈等一批新產品和新技術。

高交會還推出了多項針對海外展商和觀眾的論壇活動,俄羅斯、奧地利、伊朗、保加利亞、波蘭、荷蘭、比利時、韓國、美國、北歐展團等參展團組將舉辦新產品新技術發佈、科技投資貿易推介和合作簽約等活動。

除了館內展示以外,現場舉行了各種精彩紛呈的論壇,從新經濟、大灣區到人才等方面,探討城市的創新發展。

名校校長論壇

深圳的人才不可能完全靠輸入

深圳人才高交會於昨日舉行,在名校校長論壇上,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陳十一,深圳大學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清泉等作了演講。

陳十一認為,深圳有個人才蓄水池,一是大學,深圳現在有10所大學,接近10萬在校生,但要考慮可持續發展。二是科研機構與大科學裝置,深圳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建立非常好的研究機構。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學之間的互動融合對深圳的長遠人才發展事關重大。他還認為,深圳培養的研究生太少,深圳人口有2200萬,培養的研究生比例是很低的。

李清泉認為,未來深圳的人才不可能完全靠輸入,深圳必須建立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特別是高端人才。中國不缺大學畢業生,缺的是高端人才,缺的是適合深圳需要的人才。做人才培養,不是建多少個學校,而是要做好規劃,比如怎麼建立滿足這個城市需要的博士和博士後的人才體系?他認為,深圳高等教育目前發展很快,但看不出發展脈絡。

李清泉認為,在人才培養上需要頂層的設計,尤其對深圳這樣一個後發城市,是不是要走內地高校的路?另外要建立合理的管理和運行機制。

新經濟論壇

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主引擎

在21屆高交會“新時代、新技術、新經濟”論壇上,對於資本如何助力新經濟在全球產業鏈的佈局,國際銀行業聯合會(IBFed)總裁海德薇格·挪倫斯認為,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話題的興起意味著我們正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世界各地政府也在適應不斷演變的科技格局。目前不少銀行等金融機構都開始提供創新性金融服務,實現更加高效的管控風險。

隨著數字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數字產業化穩定增長,也為各行各業提供充足的數字技術、產品和服務支持。

華為公司董事、企業BG總裁閻力大表示,數字經濟以信息化為生產要素,對當下的經濟發展和政府治理模式進行了重構。利用新技術挖掘數據“石油”是釋放數字經濟紅利的關鍵,“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是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閻力大說,目前深圳在以數字經濟為抓手、推進“先行示範區”建設上有諸多實踐。

大灣區論壇

簽下共5.2億元大單

“2019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論壇”也提到了未來發展的趨勢。論壇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它承載著世界對整個中國經濟未來圖景的想象和期望。

在論壇上,共有5個國際創新合作項目簽約,總簽約金額達5.2億元。此外,加拿大多倫多市第一副市長黃旻南先生率領的由30多位政商精英組成的多倫多政府和科技代表團是本屆高交會最大的海外展團,將推動多倫多市和深圳市建立更為緊密的戰略合作同盟。多倫多代表團將為多倫多市引入比亞迪電動大巴、推廣Collision創新科技展會等一系列重大項目合作。

掃 館 黑 科 技

有“中國科技第一展”之稱的高交會,今年依然是“黑科技”的主場,無人駕駛、AI、8K、石墨烯、智慧城市……種種全新的元素都能在這裡找到,打開想象空間的同時,也給未來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智能頭盔

5米外識別“黑白名單”人員

在高交會現場,記者戴上一款輕量級AI頭盔,通過眼前的防彈護目鏡,看清周圍環境之餘,眼前浮現的虛擬屏幕還能進行實時自動人臉識別。“這款智能頭盔採用了先進戰機的材料結構和製造工藝,盔體重量只有180克,是現役頭盔的1/4,裝載電池、通信、AR顯示、AI計算模塊後總重量1080克,屬同類產品最高水平。”光啟技術董事長劉若鵬介紹。

據悉,這頂小小的頭盔集合了10項黑科技,可以實時自動人臉識別,5米外秒級響應識別“黑白名單”人員、車輛、證件,語音翻譯,實時直播、前後臺互動、大規模協同作戰。目前,上海已有800頂智能頭盔投入實戰,累計識別160萬人次和上線8234小時,化解風險288起,平均每識別一萬人次就能發現1.8人次的風險隱患並當場處置;平均每累計上線29小時就會發現一例風險隱患並當場處置。

無人駕駛

車輛編隊技術解放司機手腳

隨著5G時代的來臨,基於5G技術大帶寬、低時延、高速率的特點,無人駕駛的想象空間正被打開。“5G技術能夠讓自動駕駛汽車與其他汽車、道路基礎設施之間進行穩定、高效的通信。從而使得系統對周邊和遠方路況有更全面的感知。”在一號展館,元戎啟行COO高爽介紹。

據瞭解,元戎啟行掌握了車輛編隊的技術,車輛編隊使用了5G技術。其與東風汽車集團技術中心合作的Robo-Taxi車隊,可以按照設計的隊列進行跟車行駛。

元戎啟行的無人駕駛技術已經達到L4級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高爽介紹,這一方案可完成各項複雜的駕駛行為,“解放”駕駛員的雙手雙腳,車企、出行公司等企業也可以快速部署自動駕駛車隊。南都記者在現場看到,L4級自動駕駛全棧解決方案包含了一個造型輕薄的車頂盒及傳感器融合的標定服務。其車頂盒由8個車載相機、3個激光雷達、GNSS等多類傳感器及相應的通信與數據同步控制器組成。

石墨烯面膜

連上數據實時監測皮膚油度

在5號展館,石墨烯面膜、AI+VR精神疾病檢測盒、腦波控制無人機等等有趣小玩意吸引了不少人駐足。石墨烯技術,曾廣泛應用於傳感器、顯示屏、半導體等工業領域,如今也引入了美容護膚的領域。

“烯望科技”展臺展示的一款石墨烯面膜吸引了眾多年輕女性的圍觀。據工作人員介紹,公司開發的該款產品具有遠紅外發射、微電流按摩吸收等特殊功能,且可結合電容器連通手機App,對皮膚油度等進行實時監測,使用戶感受到可視化的護膚體驗。

更多報道詳見B疊深圳大件事

統籌:

南都記者 傅靜怡

採寫:

南都記者 張小玲 黃瑋 傅靜怡 程洋 賀如妍

伍曼娜 王童 蔡雨晴

見習記者 王鵬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