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電動滑板車禁令讓我14萬新幣打水漂,負債累累!"

投入所有家當,向6家銀行借貸,卻因為政府頒發的新禁令而損失慘重,負債累累......

近日,有一名電動滑板車(PMD)售賣行業的老闆聯絡新加坡眼,講述了自己經營PMD的坎坷經歷。

11月5日,新加坡陸交局(LTA)全面禁止電動滑板車在人行道上騎行。這項禁令的頒發給行人的安全帶來了更大的保障,卻給部分行業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其中一群人就是使用輕便省力的電動滑板車送餐作為生活經濟來源的外賣員; 另外一群就是個人移動設備(PMD)生產及售賣行業。

11月6日,近30名送餐員在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接見選民的活動場所進行請願,因此新加坡政府決定投入700萬新幣作為電動踏板車以舊換新的補助金。

許多電動滑板車經銷商損失慘重,舉步維艱,甚至面臨倒閉。張先生就是這樣的經銷商之一。因為新禁令,電動滑板車賣不出去,負債累累。

他向新加坡眼表示,因為新加坡政府前幾年推行使用綠色能源的環保出行方式,其一就是電動滑板車,這讓他看到了市場。

LTA宣傳建設綠色城市

電動滑板車越來越風靡,伴隨而來也引發了很多事故。例如,因為充電器導致的火患頻發,已經在路上時不時發生的意外。

這一系列的事故,也讓政府對電動滑板車的管制越來越嚴。

起初電動滑板車不需要註冊,銷售者也不需要持有相關認證。但從2019年1月2日起,車主需要為自己的電動滑板車註冊,已註冊的電動踏板車必須貼有LTA註冊標記……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2019年6月下旬,LTA宣佈,從7月開始,銷售者不能出售未經UL2272安全認證的PMD(UL2272認證用於評估設備對沖擊、極端溫度、水和其他因素的抵抗力)。

張先生為了能順利銷售電動滑板車,花費近4萬新幣成功辦理了UL2272安全認證

而獲取該安全認證的過程也十分漫長。張先生從7月開始認證,直到11月1日才拿到UL2272…… 耗時4個月,他本以為電動滑板車終於可以開售,可剛過4天LTA就宣佈電動滑板車被禁止騎上人行道。

張先生表示不清楚這項禁令的頒佈是否有審議和聽證,但對於他而言,生意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11月1日政府還沒有頒禁令,也沒有透露任何消息。” 張先生說,“禁令突然頒佈,現在一個問車的顧客也沒有。”

張先生的電動滑板車產自中國,運來新加坡需耗時2到3周,禁令頒佈時貨物還沒送達。如今,這批耗資10萬新幣購買的

200輛電動滑板車都堆在倉庫裡,他還要支付每月2千新幣的倉庫租金

囤積如山的貨物

張先生覺得,電動滑板車現在在新加坡基本沒有什麼用武之地。不能上馬路,人行道上只能用手推,唯獨只能在自行車道和公園裡騎。

“目前新加坡的自行車道太少了。” 張先生說。

有座椅的電動滑板車市場價可以賣到800-900新幣無座椅的可以賣到500-600新幣,價格高低取決於電池的容量。

倉庫裡無人問津的電動滑板車

據張先生說,為這門生意,他投入了所有家當,並向6家銀行借貸。如今因為禁令的緣故而負債累累,一家四口已經沒辦法生活了。

張先生向李顯龍寫了一封電郵,講述了自己的遭遇並向他求助。

之後,張先生收到了李顯龍助理的回覆,稱會將這封信轉交給LTA。

後來,張先生又通過Facebook等渠道給新加坡交通部長髮信,但沒有得到回應

張先生稱,除了外賣騎手們,像他這樣因突然頒佈的禁令而陷入困境的小型企業還有很多,“電動滑板車之後,政府可能會推行電動助力車(與電動車不同,需要腳踏),等到人們將電動助力車騎上馬路,難道就不會引發交通事故嗎?等到出問題以後又要禁止嗎?”

電動助力車

張先生認為,因為少數PMD使用者的不當行為,才造成了如今整個PMD市場的困境。

有人擅自改裝電動滑板車,提高功率,追求更高的速度。電動滑板車造成的意外也越來越多。很多路人被電動滑板車撞傷甚至有人身亡

9月21日,新加坡一位65歲老太太被電動滑板車撞倒,一直昏迷不醒,最後離世。一時間,電動滑板車正式成為了“致命”的車輛,成了風口浪尖的話題。

於是政府規定電動滑板車速度不得超過25公里每小時,限制了電動滑板車的重量和長度,並要求騎手註冊自己的車輛。

直至今日,每一次新的麻煩都迫使政府作出新的應對,期間也有過很多溫和的政策,包括組織義工宣傳規範使用PMD等舉措。

但是,也有網友覺得,政府這次應該給大家一點適應的時間,而不是突然之間下令禁止。就如公司裁員一樣,也應該提前通知:

目前已經有Facebook頁面組織PMD騎手在芳林公園聚集。

過去幾個月無論在網絡上或主流媒體上見到缺德或闖禍的PMD騎士,似乎多是休閒用戶而非生計用戶。這或許也是本次風波中生計用戶感到憤憤不平的其中一個原因。

一邊是以電動滑板車為代表的PMD使用者售賣者的權益,外賣員和銷售商,這代表著“生計”;另一邊是廣大行人和居民的行路安全和居家安全,可以上升到“生命權”。

在這個“生計”和“生命”之爭裡,給新加坡的管理者留下騰挪空間捉襟見肘。政府施政力度、節奏、方向稍有不慎,都會引發相關人群感覺受傷的“嚯嚯”呼痛聲。


---------------------------------------------------------------------------------

新加坡眼,帶你看新加坡。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kanxinjiapo

也可直接登陸:www.yan.sg或在瀏覽器中搜索“新加坡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