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雜談」老蚌埠七戶半的由來,有人知道嗎?

百多年前,蚌埠市根本沒有市面,只是地處準河南岸大小約十來個自然村落。地荒人稀,廣種薄收,老百姓大都過著勉強溫飽的生活。這一地區是風陽府縣轄內西北邊睡的一片荒原,西與懷遠縣搭界,北隔準河與靈璧縣相鄰。風陽縣衙並不因為此處地薄貧窮而放棄田稅收。

「蚌埠雜談」老蚌埠七戶半的由來,有人知道嗎?

據先輩傳說,縣官指定這一地區由長準古鎮管轄,接著便派來長準衛和幾名地保帶人前來劫查田畝情況,並邀集各村的族長商討徵繳辦法。根據實地勘查結果,這地區共計有五個大村莊和五個小村莊,按從西向東的排列,大莊子是

1.席家溝(今位於勝利路西大橋東側,向南至塗山路大橋);

2.朱家崗(今位於朝陽路中段、四中學校對面);3蔣家崗(今位於勝利路中段太平街西側);

4.高鄂(今位於國富街及餘慶裡一帶);

5.王郢(今位於國強路市場附近);

小莊子是:

1.回民李家(今位於二馬路西段北青年街北頭路西一帶);

2.陸家(今位於準河路安德商廈前後)

3.陳家(今位於華盛街華盛巷一帶);

4.葉臺子(今位於龍子湖區東風五街小學北一帶)

5.施家窪(今位於解放二路南段)。

按粗略統計,大莊子的人口、土地、約為小莊子的兩倍。最後商討的結果是:這一地區每年共計向縣衙繳納田賦糧若干斤或折銀兩若干。然後按大莊子為一整戶,小莊子為半戶共計七戶半分別承擔繳納。每莊房戶應繳糧或銀若干,由族長依照各家佔地多少收取糧、銀彙總後向上繳納。

「蚌埠雜談」老蚌埠七戶半的由來,有人知道嗎?

這一按七戶半繳納田賦的辦法,一直延續至清末、蚌埠成市以後。把蚌埠世居老戶說成是七戶半,在老戶人家流傳很久。那時,凡是舉辦地方公益事業,如興辦學堂、建造廟宇、開闢遊樂場所等等,也都是按七戶半的比例負擔的。解放前華大中學的校產,就是按七戶半捐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