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不該成為工人“之殤”

工傷不該成為工人“之殤”

從事油漆工作的袁師傅很煩惱,去年他在無錫市為別墅進行裝修工作,不小心從腳手架上摔下造成腿部骨折,做手術前前後後花掉了10餘萬元,業主和裝修公司互相扯皮“不認賬”,自己只好四處湊錢墊付治療產生的一切費用,可賠償遲遲不能到位,如今家庭生活開支和吃喝用度都成了大問題。

像袁師傅這樣可以自己先解決治療費的工人還算幸運,一些家庭極度困難的受傷工人,甚至會因此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終身的傷殘。

據不完全統計,早在六年前中國家裝從業人員規模就達到1600萬,僅現場施工人員就將近千萬,國內像袁師傅一樣的工人數量並不算小。尤其是中小裝修公司或沒有任何資質的個人裝修隊,不給工人上保險是一種普遍現象。缺位的保障,正在造成越來越多的家庭悲劇,不只是工人,業主也是受害方之一。

01. 缺位的保障

裝修對中國人而言是件大事,很多人可能一輩子只經歷一次。

為了把毛坯房裝修的漂漂亮亮,少不了要“大動干戈”一番,牆體、水電、地板、天花板、廚房、陽臺、洗手間一個不能少,動輒幾個月的施工時間,或需要十幾個工種協作才能最終完成全部的裝修工作。在這期間,大大小小的事故很難完全杜絕,摔傷、割傷、砸傷、扎傷等意外屢見不鮮。保障的缺失,直接造成惡劣的後果。

2014年小夥李某為一業主進行家裝,裝修過程中瓷磚發生坍塌,導致他的臉部多處受傷,多次索賠無果,一怒之下爬到某小區六樓的防盜網護欄外,想要跳樓輕生。所幸警察很快趕到,及時制止了李某的過激行為。後來,業主和包工頭一起賠償李某部分損失,三方才最終實現和解。

工人工傷保障一直是政府關心的重點。

201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安全監管總局、全國總工會制定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建築業工傷保險工作的意見”,做出了工傷優先,項目參保,概算提取,一次參保,全員覆蓋的制度安排,並明確交通運輸、鐵路、水利等相關行業參照執行。

此後幾年,人社部相繼發佈多條相關政策,從各個維度強調對工人的保障工作。雖然,工人保障得到的一而再的重視,可類似問題仍然層出不窮。這是因為,工人“傷不起”的問題根源,不僅僅是業主和裝修公司不願為工人上“保險”,工人自己不想上保險也是原因之一。

以空調安裝舉例,僅今年就有合肥、銀川、溫州、威海、深圳等地發生高空墜落、外機漏電、或被重物砸中身亡的事件。除了一些大企業會為工人購買保險外,許多小安裝公司並不會給工人上保險,甚至工人自己也會牴觸保險,做空調工本身就賺得不多,他們不想拿自己“賣命”的辛苦錢去交了保險。

保障的缺位危害極大,一旦發生意外,不僅僅意味著工人兄弟個人的傷殘,他們身後的家庭也會連帶深受其害。

例如,貴州籍布依族男子班仕官2004年與2005年在東莞打工,因為操作機器出現意外被砸斷左手前臂。一審判決廠方支付賠償10萬元,沒想到二審後被判不用賠錢,為了拿到賠償班仕官足足打了五年官司。在打官司期間,受不了貧困的妻子心灰意冷離之而去,幼小的兒子也被留在老家無人照顧。

出了工傷各方都不願意負責,究竟是誰在逃避?政策三令五申對工人的保護,卻抑制不住糾紛的泛濫,又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行業並未“坐以待斃”,一些平臺型企業已開始上線相關解決方案。

02. 是誰在逃避?

日前,互聯網家裝平臺土巴兔聯合人保財險、泰康在線等保險公司對裝修工地保險(以下簡稱“工地險”)全面升級,將以工地為投保單位,最高累計保障額度可達1000萬元。相比傳統的“人頭”模式保險有了很大的區別,將通過該服務實現對農民工權益的保障。

互聯網家裝行業已發展十餘年,漸成為80、90年輕人家裝時的首選,有機構預計,到了2022年,互聯網家裝的滲透率將達到28.1%。作為平臺型企業重視工人的保障問題,為整個行業帶來了積極的意義和促進作用。

為何我國有完備的法律,可在裝修行業一直未能真正的落實工人工傷保障呢?這個問題其實很複雜,並非簡簡單單一個黑心業主和小白兔工人的故事,我們分別站在各方的角度來看,其實他們都是受害者,工傷保險的缺位,有時候對業主而言也是一個“滅頂之災”。

2014年5月,儀隴縣裝修工人張華為何文剛的新房安裝防護欄,因為操作不當,張華從6樓掉了下身亡。張華家人為此將何文剛一家告上法庭,並要求賠償80萬。何文剛高位癱瘓的妻子知道後,不堪鉅額賠款選擇自殺身亡,幻想著“一命換一命”減輕家裡的負擔,可在法院審理中,她的死並不能妨礙最終的判決結果。

現今的三五線城市仍然以線下家裝為主,大城市裡也有些業主會選擇小裝修隊家裝,這種熟人介紹的模式存在非常多的隱患,例如不籤合同、違規施工、缺乏工傷保險等問題。根據百度搜索結果查詢,具備相應資質的裝修公司只佔市場總量的15%。

小公司、小裝修隊是問題根源,由於沒有工傷保險作為保障基礎,一旦發生意外,要麼就是工人的正當權益被漠視,要麼就是業主和裝修公司去承擔鉅額的醫藥和賠償費,只要有工傷發生,三方都可能是受害者。除了法律意識淡漠外,還有三方面原因造成了這一困境。

業主方面,大多由於對裝修的專業性缺乏應有的意識。以張華鉅額索賠的案例來說,何文剛本身將工程承包給了裝修公司,因為張華是熟人,架不住“面子”就把安裝防護欄的工作交給了對方。張華意外身亡後,何文剛成了直接責任方,最終造成了兩家人的悲劇。許多業主在裝修時,圖便宜或熟人介紹,會選擇小裝修公司甚至私人裝修隊,此舉為他們捆綁上了巨大的隱患。

選擇正規的裝修隊,簽訂正規的合同,才可以有效的規避這種問題。

裝修公司方面,一是存在一定的僥倖心理,認為意外事故是小概率事件,為了降低公司成本,所以不為工人上保險;二是因為裝修行業的特殊性,家裝涉及的工種繁多,加之施工崗位普遍不穩定,人員流動性極高,傳統“人頭費”模式投保方式會加大企業成本負擔。因此,許多裝修企業不選擇為工人上保險,加之對工人安全培訓的缺失,造成了保障亂象。

即使是工人,也存在自己的問題。首先是在工傷保險意識上的薄弱,大多數工人認為意外不會發生自己身上,對上工傷保險的重視程度不高。其次是僥倖心裡作祟,尤其是老工人,總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潛在的危險;最後是出於收入原因,即使有裝修公司會免費給工人參保,也有工人或主動或被動的會私下裡,以“加些錢”為條件和公司達成不上保險的口頭協議。諸如此類,都是工人保障缺失的原因。

工傷保險的缺位,對業主、裝修公司、工人三方而言都是一件“潛在危害”極大的事情。只要發生意外,如果沒有了工傷保險做依託,各方都會為此付出自己應有的代價。對工人而言可能是傷殘甚至生命,對業主和裝修公司而言,可能是一筆額度高到承擔不起的賠償。

掌握了這些情況,再去了解這次工地險的升級,就知道,它為行業帶來不小的影響。因為,土巴兔具備三個優勢:

首先,土巴兔是互聯網家裝第三方平臺,考慮的是行業長遠的健康成長,因此不會有“歷史包袱”,不會因為一些“蠅頭小利”漠視工傷保險的重要性,會積極的去推動工傷保險在家裝行業的覆蓋率。

其次,土巴兔平臺上彙集了全國10萬家裝修公司,在平臺上土巴兔為裝修公司提供瞭如“淘寶店鋪”一樣的功能,因此參與工地險的裝修企業在平臺上會更受用戶的青睞,模範帶頭作用下,會促使更多家裝企業去選擇保險服務。

最後,工地險是以工地為投保單位的險種,我們知道家裝涉及到的人員成分很複雜,包含施工人員、質檢人員、業主及業主的直系親屬等第三者,這種新型保險將很好的解決家裝意外頻發的問題。相比“人頭”險的侷限性,這種以項目為單位的保險更適合家裝行業。

深入瞭解行業後我們會發現,裝修行業之所以存在工人“傷不起”的現象,同行業人員流動高的特殊性,參與方對工傷保險的意識薄弱和對危險概率認知不足的僥倖心理等因素有莫大的關係,做好家裝施工領域的安全教育非常迫切。

在保險產品上也應該進行迭代,傳統“人頭”模式如果不適用,應該開發更多合適的險種為行業服務,這樣才能標本兼治,實現健康家裝的終極目標。

“工地險”特別在何處?

土巴兔和人保財險、泰康在線等保險公司推出的工地險,借鑑的是建築行業以項目參保的工人保障的思路,並針對家裝場景的特殊性進行了優化。

這種全新的保險好處有哪些呢?我們來看看項目參保制的具體內容,即參保不具體到人頭,而是將所有參與項目施工建設的工人都涵蓋在保險範圍內,並明確賠多少、怎麼賠、賠付時限等方面的標準。如此,不管農民工怎麼流動,也不管農民工是否簽訂用工合同,只要有相應的務工依據,農民工工傷損失都可得到保險的保障。

如此來看,一方面它杜絕了企業因為各種原因私自不參保的問題。另一方面,它的賠償範圍和賠償方式皆針對裝修行業的特點進行“量身定做”,一旦出現事故以優先解決問題為處理的第一要務,大大的保障了工人兄弟的人身安全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工地險針對家裝場景進一步優化,將質檢人員、業主和業主直系親屬也覆蓋在險種內。

為此要舉兩個例子,2018年3月,工人張某在北京通州某小區房子內施工,執行鏟牆皮作業的他,作業中意外發生,張某的左手大拇指、中指和小拇指受傷,醫院緊急救治後,經鑑定是9級傷殘,因為裝修公司上了工地險,保險公司很快就賠付了10萬元理賠款。

上海也發生過一起業主在裝修過程中發生意外事件,因為有工地險,業主妻子很快獲得鉅額賠償,這裡很好地體現了工地險相比傳統“人頭”保險的優勢了。

作為平臺“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從多個角度來看,工地險對行業、對企業、對業主都是有價值的新產品。家裝本是一件溫馨的事,保障一旦缺位,意外發生帶來的不只是傷殘,還會引發一系列的家庭危機。家裝一直是工傷糾紛的高發領域,問題僅僅因為企業不想上保險嗎?也許不全是,定製化的保險服務或許才是破局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