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海關落實礦產品“先放後檢”監管方式 相關企業通關時間壓縮72%

東北新聞網訊(記者鄭陽/孫海龍)11月3日,記者從遼寧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2019年前三季度,企業選擇“先放後檢”監管方式進口的礦產品佔到瀋陽海關檢驗監管進口礦產品總批次的47%,檢驗通關時間壓縮了72%。

據介紹,2018年10月,海關總署根據進口鐵礦監管方式改革試行情況,經風險評估,下發了第134號公告,將進口鐵礦、錳礦、鉻礦,鉛礦及其精礦,鋅礦及其精礦共7種礦產品的監管方式調整為“先放後檢”。“先放”是指相關進口礦產品經現場檢驗檢疫符合要求後,即可提離海關監管作業場所,“後檢”是指進口礦產品提離後實施實驗室檢測並簽發證書。

遼寧是裝備製造業大省,對礦產品等大宗資源性商品需求量較大。瀋陽海關高度重視“先放後檢”監管方式的推進落實工作。首先通過印發通知,第一時間將“先放後檢”監管方式告知相關單位,同時通過新聞媒體、官方微信開展宣傳,確保企業及時瞭解注意事項;其次是結合關區進口礦產品實際情況,組織檢驗監管專家開展風險評估,防止不合格礦產品非法入境,保護遼寧的“青山綠水”和外貿企業合法權益;三是開展工作調研、召開關企座談會,掌握關區各口岸對“先放後檢”監管方式的落實情況,及時解決政策落實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具體問題。

對相關礦產品實施“先放後檢”有效壓縮了驗放時間、提高了通關效率,增加了企業的獲得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