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演講令無數父母反思:為什麼要鼓勵孩子愛美?

馬雲演講令無數父母反思:為什麼要鼓勵孩子愛美?

前段時間看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芬蘭那一期尤為深刻,主持人周軼君跟著一群孩子去了養老院。

其中,有個環節是老師讓孩子們和老人一起畫畫,主持人周軼君也很自然的加入,在畫之前,周軼君有點不自信地說:“我不太會畫畫。”

在畫完一個孩子的側臉人像後,她自嘲道:“這是我第一次畫一個人像。”

馬雲演講令無數父母反思:為什麼要鼓勵孩子愛美?

而在她旁邊的一位芬蘭老人,則全神貫注、很投入地一邊觀察一邊作畫,周軼君便問這位老人:“你原來學過畫畫嗎?”

老人很自信地答:“我沒學過畫畫,但是我喜歡畫畫,我從小就喜歡畫畫。”

馬雲演講令無數父母反思:為什麼要鼓勵孩子愛美?

站在一旁的芬蘭老師解釋說:“每個人都可以畫畫,因為畫畫不是為了彼此競爭,是為了用更有創意的方式去看待事物,是為了在紙上自由的表達自己。”

聽完這句話,周軼君感動到哭。

對這一幕感同身受,有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太過講究實用和變現,把本該屬於孩子的審美體驗變成了一場誰第一誰第二的競爭,反而限制了孩子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

所以,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去感受美,去愛美,併成為一個真正具有審美能力的人。

01

鼓勵孩子愛美,讓孩子成為一個有主見的人

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尤其是上一代,總是會用自己所謂的審美的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

你這樣穿才是對的。

你這樣子的髮型才是好看的。

小小年紀就這麼愛打扮,怎麼還了得。

在一次次打壓和否定中,孩子的本已開始萌芽的審美意識被磨滅,審美選擇也被逐漸磨平,於是孩子只能放棄,長大後可能還得花上幾萬塊去重新學習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穿搭風格。

朋友的女兒今年4歲了,每次穿的衣服都特別有個性,簡約中帶著一股酷酷的感覺,顏色也是呼應的恰到好處,帽子的顏色和襪子的顏色和諧統一,外套和內搭風格反差但很協調,一看就是搭配功力很強的選手。

我一開始以為是朋友每天精心給女兒提前搭配好的,可朋友卻說自己很少管女兒怎麼穿衣,每次去商場買衣服,都是讓她自己選,所以,逐漸的,她女兒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穿衣風格,有時候還幫忙給朋友搭配衣服和配飾。

按照蒙臺梭利的理念,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審美敏感期,一般發生在2.5到5歲之間,這個時候,他們開始對自我和環境有審美的要求,尤其是女孩子會對自己的衣著和服飾產生濃厚興趣,甚至會要穿和媽媽一樣塗口紅,打耳洞,穿高跟鞋等等;

這是孩子成長髮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我們應該抓住這個時期,鼓勵孩子大膽地去追求美,感受美,尊重孩子追求美的行為,幫孩子奠定美的意識基礎。

聽身邊好多媽媽說,我也想讓孩子自己決定他的穿搭,但孩子和我們的審美相距甚遠,穿出去很奇怪,會讓人笑話,其實孩子有自己的審美觀和喜好,說明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我們應該為孩子的這份自主意識感到欣喜,所以不妨給他們一定的選擇權,這也是在培養他們的個性和自主性。

有主見的孩子才懂得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02

鼓勵孩子愛美,他才懂得審美

馬雲在參加2019國際校長聯盟大會時,講了一段話,最讓我認同的是這麼一句話:不同年齡要有不同的教育重點,從幼兒園開始,就要給孩子種下文化的種子,學習琴棋書畫;小學要培養的是價值觀,做人的道理。初中強制要有一些記憶,初中孩子最活躍,要培養紀律性;高中一定要找到未來的興趣……

馬雲演講令無數父母反思:為什麼要鼓勵孩子愛美?

為什麼從小就要學習琴棋書畫?

因為它們能讓孩子體驗各種各樣的審美風格,從小在心裡種下一顆美的種子,形成對世界更豐富的感知力。

記得孫莉曾經發過一條微博,是關於多多打耳洞的,微博中孫莉是這樣說的:沒有儀式感地完成了,小姑娘,恭喜你啊,為你的勇氣點贊。

馬雲演講令無數父母反思:為什麼要鼓勵孩子愛美?

微博下有人評論說:要是我這麼小打耳洞,我媽會打死我。

對於孩子愛美這件事,大部分父母總是覺得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甚至會讓孩子變壞,能像孫莉這樣去鼓勵孩子去愛美,去體驗美的父母少之又少。

前些年,多多因為《爸爸去哪兒》爆紅,而之後,演話劇、翻譯英文著作,設計衣服,彈鋼琴,她做的每件事都能讓人感受到一種恬靜,優雅的氣質之美,活成了許多父母眼中優秀女孩的模樣。

正是父母對她的鼓勵與尊重,才讓她接觸到了各種各樣的美,有了多元的美的體驗,孩子的審美能力才能在不知不覺中薰陶出來。

03

提升孩子的審美,在於生活的日常

中國美育第一人,蔡元培先生說:一個完整強健人格的養成,並不源於知識的灌輸,而在於感情的陶養,這種陶養就在於美育。

美育是什麼?

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一文中,蔡元培把美感教育說得更加明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

美育≠美術教育,

美育≠藝術技法教育,

美育≠風花雪月,

美育≠與你無關。

美是什麼?美學,是感覺學,本質上是感受與感動的能力。

當眼能看到,耳能聽見,手能觸摸,心能感受,我們的心就會越來越柔軟,越容易被感動,而就能成為一個自由、敏感而富創造力的人,成為生活的藝術家。

所以,提升孩子的審美,也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隆重和嚴肅,聽高大上的古典音樂,看各種名勝古蹟,欣賞名畫大作,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的親身體驗。

比如,去撿秋天的落葉,感受落葉的觸感;去摘洗一捆青菜,感受水的溫度;去聽蛐蛐的叫聲,感受聲音的律動......

在這些自由的感官活動中,孩子就可以喚醒自己的感官,得到審美能力的全部滋養,從而獲得對這個世界的觀察方式和豐富的精神體驗。

鼓勵孩子去愛美,去感受美,就是把孩子塑造成一個全面完整的人,而這也正是美育的宗旨。

—————————————————————————————————————————————

爸媽黑板報:bamaheibanbao

一個專注於寫孩子教育的黑板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