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被譽為“中華第一神品”。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這幅畫生動記錄了中國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也是北宋繁榮的見證。

沒有《清明上河圖》,我們就看不到北宋的繁華。

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這繁榮的市景長卷之下實則危機四伏,它其實是張擇端向宋徽宗呈上的一幅諷諫的“盛世危圖”。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清明上河圖局部

畫卷的起源,追溯北宋矛盾的源頭

為什麼宋徽宗將這幅畫被稱作《清明上河圖》呢?有人說,因為是清明時節的景象。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宋徽宗的自我吹捧,認為自己治理天下是清明之世

我們都知道,兩宋長達三百一十九年的華夏曆史中,在國家治理、以及文化經濟方面,都曾經達到古代中國的高峰,可以說空前絕後。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北宋皇帝也大都是有作之君, 三度推行變法, 王安石變法影響尤為深遠; 宋代名士輩出, 將星閃耀, 士人風骨最盛, 成就了我們民族精神發展史上的史詩般的記憶。

宋代歷史大家陳寅恪就說: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王國維也曾這樣評價宋朝的經濟文化之繁榮:

“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也頗有人在。

因此《清明上河圖》在宋徽宗眼裡,就是北宋太平盛世下的繁華盛景。

那麼,這幅畫是不是就是描繪的這個盛世景象呢?當然不會如此簡單!

我們可以看到,張擇端在這幅畫裡下筆非常細緻,絕不可能是性情雅緻之下的澎湃之作,這幅精心之作,其實包含了張擇端對當下的政治理想。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其實《清明上河圖》是通過對市景畫面的寫實描模,在向皇上表達自己的政治批判,其實是像皇上進諫的過程。

北宋,其實是一個矛盾的時代。

在王國維眼中一個連漢唐都有所不及的“盛宋”王朝,卻兩度亡於北方少數民族入侵!被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批判為“陋宋”,國史大家錢穆更是表示漢唐宋明清中,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如果你仔細看一下《清明上河圖》,就會發現裡面早有示警。

畫中揭露的北宋內憂

北宋之所以滅亡,表面上是亡於金國、亡於“健康之變”,不如說亡於隱患已久內耗。

1.官民矛盾存在已久

開卷,一群隊伍正踏青歸來,2人抬著轎子走在隊前,身後是隨從,馬伕在最後押隊,一看這聲勢不是達官便是顯貴。林子裡孩童在追逐打鬧,廊下有食客高談闊論,一切皆如“盛世”般美好。

但仔細一看,路中間有一匹馬正受驚狂奔,周圍的老人和小孩驚恐的躲避,一頭黑驢也嚇得亂竄跑進了食客當中。官馬擾民,隱喻了官民之間的矛盾,預示後面還將發生更大的險情。

開篇便是險象環生的伏筆。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如果說開篇的矛盾還只是草灰蛇線的伏筆,那接下來的畫面就是非常具象的批判了!

畫中有一處稅務所,貨物進城都要在此處驗貨繳稅。門口有四個民商運來幾大包貨物,門內一個民商在報稅,門外三個民商在驗收。可不管是繳稅還是驗收的民商,對待稅務官報出的數據都是滿臉驚愕,外面兩名民商甚至直接跟稅務官爭吵起來。吵聲之高,驚動了店內的人向外張望。

在徽宗朝大辦漕運花石綱之時,朝廷稅額激增,冗稅制度激發了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官民關係相當緊張。這一處則是民官矛盾具象化的一處縮影。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2.商賈屯糧,官糧危機暴露

再往中間走,我們可以看到畫中有兩處工人正在卸船的場景,但一旁沒有一個督糧官到場監運,顯然這些都是私船。

當然,如果不結合當時的政治決策這原本沒問題。但北宋為了抵禦年荒和逼退商賈的勢力,歷朝都非常注重在汴河沿岸建立營倉。可畫中的糧船中竟沒有一條是官船。

這意味著上頭下達的命令,在執行中間並沒有得到落實。商賈依舊在大力屯糧,官糧危機暴露。一旦出現年荒,對朝廷對百姓都是巨大的隱患和危機。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3.嚴酷黨爭

張擇端真的非常擅長用細節來凸顯矛盾,在畫卷核心的鬧市當中,同樣有一匹官馬,馬上的武官和對面轎子的文官在橋上相遇,可誰都不肯相讓,於是有了馬伕與轎伕相爭的橋段。

此處通用橋頭搶道事件,以小見大,可見北宋官場眾生相。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除了嚴重的官民矛盾和官場黨政嚴重,北宋在軍事上更是令人堪憂。

畫中隱喻北宋將面對的外患

有那麼一句話,叫“北宋無將,南宋無相”。

南宋有大將軍岳飛,但沒有可用的宰相,有一個著名的宰相就是秦檜。而北宋恰好相反,北宋有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寇準等等都是出名的好宰相,但沒有良將。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良將撤職。宋朝的軍事管理就一直走下坡路,所以北宋的時候,部隊的管理非常懶散。如果遭遇外敵進攻,將不堪一擊。

張擇端作為一個體察民情的畫家,自然認識到了這些危機:

1.國防漸趨淡漠

北宋的汴京城中每一段距離都有望火亭,亭上由兵卒輪流值守,亭下還需要屯兵駐紮,一旦城中發現火情,方便馬上組織滅火。這有點像現代的消防站。

可我們看看,畫中的望火樓無一人值守,樓下屯兵駐守的營房也被改成了酒館,消防系統形同虛設,甚至腐敗成商業區。想想如果現代撥打119確變成訂餐電話,會是多麼讓人膽寒。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更可怕的是,作為防禦外敵最後一道防線,城門前後、城樓上下竟沒有一兵一卒把守,上面也沒有放任何城防工事,連射箭的城垛也沒有。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在這之後,遼金兩國的奸細多次暗訪汴京,刺探軍情是家常便飯!

再看畫中那隨意進出的胡人駱駝隊,才懂得這滿紙都是血淚般的諷刺和懇諫。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2.朝軍日漸衰退

“望火樓”無人把守形同虛設,河道無人巡航,督糧官卻無影無蹤,城門無人防守...那士兵都去哪裡了呢?

都在衙門門口懶散的坐著曬太陽呢,院子裡的馬伕也一手牽著馬斜靠在柱子上。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在這份長528.7釐米、寬24.8釐米的畫卷中,繪有810 多個人物,涉及各行各業,僅出鏡數十兵卒和馬弁,其中竟然沒有一個像樣。

正是這些重重隱患,這才導致了北宋即使在經濟繁榮的時候,也被金國輕易滅國!

總結

當北宋軍隊衰退、國防淡漠,亡國指日可待的時候。可當權者們卻依舊做著“盛宋”的美夢,全然無視眼下的危機。

正如畫中的船難,如果早做好打算和未雨綢繆,這場災難肯定是可以避免的。可偏偏當船快要撞毀時,船上的人才意識到危機。

而在災難即將發生時,百姓忙著圍觀,官兵忙著搶道。橋上橋下險情成為全卷高潮,也成北宋最終寫照。

從《清明上河圖》解析,北宋為什麼會在宋徽宗的盛世時代亡國?

你認為如果宋徽宗當時接受了畫中的進諫,會不會又是另一番結局呢?歡迎留言討論~明天見。

-完-

上文所有圖片除水印說明,全部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謝謝你看完!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巴巴歷史】頭條號,支持下作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