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小屯鎮白龍廟

汝州訪古    小屯鎮白龍廟

汝州訪古 小屯鎮白龍廟

許宗合、劉孟博、張懷義/文

陳素貞/攝影

白龍廟位於汝州市區東南三十里許,小屯鎮魏莊村西,三山寨東北方馬頭山下,廟址所在地山勢層巒,當地又有“三山朝九龍”之說。關於白龍廟建於何時,因廟中碑石盡失,已不可考,僅傳言其建於隋唐以前,興於明清,衰落於清末民國,毀壞於上世紀中後期。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卷九古蹟二十六,對白龍廟的記載也僅寥寥數筆,“白龍廟,在三山麻家莊,廟中有池,水深丈餘,禱雨有應。”

汝州訪古    小屯鎮白龍廟

龍為古神話中四靈之一,為中國本土神靈,源於古代龍神崇拜和海神信仰。古人認為,凡是有水的地方,無論江河湖海,都有龍王駐守。龍王能生風雨,興雷電,職司一方水旱豐歉。由此,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各地龍王廟林立,隨處可見,如汝州地區就有白龍廟、黑龍廟、烏龍廟、金龍大王廟、四龍廟等等,如遇久旱不雨,一方鄉民必先到龍王廟祭祀求雨。道經《太上洞淵神咒經》中“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同時《太上洞淵神咒經》中,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龍王名字。據史書記載,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

汝州訪古    小屯鎮白龍廟

白龍廟舊時有前後兩進院落,另有北跨院一處,佔地面積約十二畝,其廟址的朝向,在汝州地區眾多寺廟中,最為獨特,為坐西面東。自香道而來,首先見到的是山門前的大照壁,高約九尺九,寬約一丈五,上面裝飾圖案,現在已無人能說清。繞過照壁為白龍廟的山門,山門為典型的戲樓山門,上層演戲,下層正中設一券門,供香客進出,不知何故,相傳戲樓下的正門,只准男性出入,女性若想進廟,則需從南側偏門進入。自山門進入後為一進院,院內有主殿白龍爺殿三間,拜殿三間,南配殿瘟神殿三間,泉池一處,四時不涸。經主殿兩側偏門進入後,為二進院,二進院主殿九龍聖母殿,其它建築情況已無人知曉,北跨院舊時為道士的生活區,有廂房八間,分別為道房五間,磨房兩間和廚房一間。

汝州訪古    小屯鎮白龍廟

據瞭解,白龍廟院內曾綠樹成蔭,古樹參天,後因故逐漸消失,至今仍被人稱道的古樹就有四顆。照壁東曾有大皂角樹一顆,於上世紀中期乾枯死亡,院內曾有古柏兩顆,需兩人合抱,因遇災荒,廟中道人生活無以為繼,遂將柏樹伐賣。而院內的大楊樹,今天說來令人稱奇,高約40米,直徑約1.8米,民國時期被楊集鄉鄉長郭世賢所伐,傳言僅一顆樹就解了十副棺材,蓋了一處宅院(瓦房十二間),僅主幹上的分枝都可以解獨梆,若傳言屬實,此樹堪稱民國時期“汝東古樹之王”。

汝州訪古    小屯鎮白龍廟

解放前白龍廟有廟產百餘畝,在此修道的人也很多,僅廟後方及廟前的道士墓就佔地四十畝,保守估計有墳墓150座,至解放前尚有道士喬士連、李士新、李先秀、李先聚、石彥等。拜殿內曾有大鐘一口,每逢初一、十五都有專人撞鐘,民國時期由石彥負責。一日正逢初一,石彥見天色尚早,未曾撞鐘出外散步,在路上遇到無賴找茬,稱:“楊集逢雙日集,今天是初一,你為啥不撞鐘,讓我白跑冤枉路”,說著將石彥按在地上打了一頓。石彥無故被打,心裡十分憋屈,於是棄廟拉桿後,帶人回來報仇,無賴提前逃跑,石彥只好將無賴的房子放火燒掉,以解當日之辱,後石彥下落不明,傳言死於綠林道。解放後廟產充公,喬士連、李士新、李先秀、李先聚等成為魏莊村民,陸續羽化後,由魏莊二組人將他們安葬,至今墓址尚存。

汝州訪古    小屯鎮白龍廟

1972年臨汝縣在小屯公社新建“白龍廟高中”,此時廟中僅遺後大殿和大殿前的水池,其它古建早已無存。1987年5月,小屯五七高中(白龍廟高中)遷往小屯街後,院中房屋多已殘破失修。此後白龍廟逐漸恢復香火,在廟委會及四方善信的共同努力下,重修殿宇,金塑神像,使已淪為斷壁殘垣的白龍廟,廟貌為之煥然一新。

汝州訪古    小屯鎮白龍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