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很多朋友看電視都會發現,除了銀子,古人使用更多的是方孔圓形貨幣,串一串作十文錢。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順帶了把貨幣度量衡也統一了。

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古代未裁切的鑄幣


那麼古代朝廷是怎麼發行貨幣,工匠們又是如何鑄造錢幣的呢?今天我和大家講講古錢幣的鑄造工藝,拋磚引玉讓大家更多瞭解我國傳統貨幣的背後故事。

一.錢幣鑄造流程

文獻資料中,有關古代錢幣鑄造工藝和方法的記錄很少,遺留的文獻極少。而常見的母錢翻砂技術,最早見於明代大師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一書。該書在《冶鑄》篇中有一章專門詳述了母錢翻砂鑄幣。


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在錢幣史中,除了早期的海貝、骨貝和後來的紙幣外,幾乎錢幣皆為金屬錢幣,有早期的褲幣、刀幣,也有後期的方孔銅錢。

製造錢幣的流程是:確定錢幣材料——製作模具——將正反兩面模具兩兩重合,積疊為範包——注入液體狀的材料——等待冷卻——打碎範包——銼錢定型——鑄造錢幣完成


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二、錢幣鑄造方法

早在夏代就已經能鍊銅了,古人鍊銅製作青銅主要有火法和溼法兩種技術。

所謂火法,就是火燒法。殷墟考古發現古人將孔雀石和木炭燃燒就能分解成氧化銅,青銅錢幣的原料就誕生了。

所謂溼法,聽名字就知道是和液體相關,實際上也是。聰明的古人將硫酸和氧化銅放一起,將銅元素變為可溶性的硫酸銅,再把鐵塊放進去,把銅給置換出來。


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說白了,雖然就是現在的高中化學課本上的置換反應,但卻發生在千年之前,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

三.不同朝代的不同鑄造工具

題歸正傳,原料有了,要怎麼鑄錢呢?

得有個模子呀!

1.先秦鑄錢主要用的是泥範和石範

啥叫範?

就是我們常說的鑄錢的模具,用來構成器物造型和紋樣的工具,“模範”這個詞也就是這麼來的。泥範就是泥巴做的範,不過是經燒成坯後的範,也稱陶範,石範就是石頭做的範,是泥範的升級版。


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商朝開始有了泥範,中期大規模應用,直到後來出現了金屬範,替代了泥範。泥範製作過程分為配料、備坯、制模和刻字等工序,依靠手工刻制,而石範主要有為選料、備坯、制模、刻字等工序,一次製作多次使用,固定成型。


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2.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錢幣鑄造

秦漢早期還是採用石範、泥範的技術,後來出現了模盒翻制泥範的技術。有兩種模盒:專門只制面、背範片的模盒和專門翻制面範的模盒,這種模盒只有面文,主要是這類錢幣背面無文。


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3.隋唐到清朝的錢幣鑄造

到了隋唐,出現了目前印砂型鑄錢,之後就一直沿用到清末。砂範比較難見,是會被打碎取出錢幣的,因此是用完就毀的。現在常見的多位戰國、西漢、東漢等各朝的硬型範,清代以來,關於金石的收藏研究開始流行,戰國、秦、漢時候的錢範,成為金石學家追尋的對象。


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民國時期開始使用機器鑄造硬幣,發行量更多,工藝也更加複雜。

以上就是古人制錢基本的流程了。看似簡單,但就以古時的科技上水平,具體去做還是非常複雜的,需要十分細緻的分工。

例如清代制錢每爐設爐頭一人,其所需工役有八行:看火匠、翻砂匠、刷灰匠、雜作匠、銼邊匠、滾邊匠、磨錢匠、洗眼匠。


歎為觀止!原來古人就是這麼鑄造錢幣的?網友:長見識了


因為有了這些古代工匠的無數心血與汗水,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閃耀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萬千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