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題記:在北京的時候,我走馬觀花地逛了一下茶城。雖然沒看到太多亮眼的器物,卻聽到了不少關於柴窯茶器的神奇之論,比如青花暈散嚴重的會大談氣泡感、釉面陰沉晦暗的則聊松柴油潤度等等,價格自然也是不菲。

我隨口問了一句,柴窯氣窯怎麼分辨?有人回答,看氣泡就行,柴窯的氣泡更密集所以才更油潤。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1、

2019年對於朱清來說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年份。

這一年來,他一直忙著搬工作室、建氣窯入柴窯、申請非遺和參加故宮金魚文化展。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堂口的發展蒸蒸日上,媳婦又懷了二胎,喜上加喜的他真正坐下來安靜地畫些金魚的時間反倒不是太多。

所以,我這小半年來也沒收上特別心儀的金魚器物。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直到九月上旬,朱清才燒出了新建氣窯後最穩定的一窯。趕在貓鱷富等土豪趕到前,他給我藏下了唯一的一隻九魚缸式大杯。

關於這點我要澄清一下,我喜歡的器物都會自己花錢買下。在我看來,和窯口保持良性互動是能玩好器的前提,更重要的是不能小氣。窯口會看情份報價,只要在心理預期內,沒必要去還價。而一個善於討價還價的高手,只能是普品收集工。但凡覺得花錢就是上帝的,可能更適合加入“國寶幫”⋯⋯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中秋期間,我又專程去看王港柴窯開窯。乘著土豪們專注於分贓小肚區器物的時機,我緊緊盯著大肚高溫區的匣缽,並憑著身高手長的優勢搶到了這窯裡唯一的一隻九魚缸式大杯。

知識點:此處是柴窯內的最佳位置,專燒高檔精細瓷。如若不是朱清入股了王港柴窯,僅靠搭燒的話是很難買到這個窯位的。市面上的柴窯陶器,大多是低溫區搭燒的粗器,而柴燒器物則是不用匣缽的“落灰成釉”中溫柴窯陶器。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於是乎,我湊到了這樣一對兒金魚大缸杯,五彩斑斕的蘭壽、獅子頭、鎏金魚在淡染潑墨的青花之間嬉戲玩耍。

從外表看,兩者髮色、大小基本一致,如果不是從底款區別,粗看之下著實很難分清楚氣窯和柴窯。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但通過一百倍的放大鏡觀察,兩者的氣泡確實有很大的不同。

氣窯器物的氣泡更加密集,密密麻麻,層層疊疊。有研究表示,這是因為氣窯升溫快,胎釉內的氣體活動更加劇烈而成。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氣窯金魚缸杯氣泡

而柴窯器物的的氣泡就顯得疏朗一些,大小均衡不一,有縱深感,有些像盤子裡散落的珍珠顆粒。

有分析認為是柴窯的溫度高低控制較難,且升溫和降溫的時間都相對較長,所以釉內氣泡反應遠不如氣窯激烈的緣故。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柴窯金魚缸杯氣泡

有人形容說,氣窯和柴窯的區別就像猛火燒粥和小火慢燉的差異,倒也不無道理。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2、

譚小保也是一個閒不住的人,他對制瓷工藝本身的痴迷已近乎入魔。

前不久,他就把自己用了才兩年的電柴窯給拆了,然後又重新設計翻建。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保哥說,新的窯爐保溫性能更好,瓷器的氧化和還原都能更加充分,換而言之就是胎釉的呈現會更加油潤。

為了驗證效果,保哥燒製了一窯青花淡描紋飾缸式大杯,用的還是他之前自制的原礦胎釉。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器物的紋飾設計靈感來源於南京博物院展覽的雍正淡描青花器,有如意貫套紋和幾何形花卉紋等等。

青花的髮色極為淡雅,線條娟秀纖細,紋飾佈局協調;器物的造型圓潤,杯唇內斂外收的輪廓線極具韻律美感。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重要的還是胎釉的呈現感覺,無論是上手盤玩還是撫摸貼面,這隻器物居然有種嬰兒皮膚一般的嬌嫩細膩觸感,讓我愛不釋手,久久不能停。

胎體精細,潔白堅緻,修胎一絲不苟,看不見旋削痕跡;釉面光亮瑩潤,白中微微泛青,玉質感極強,胎釉結合處燒出了一線窯紅,整體效果確實又有提升。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電柴窯青花淡描缸杯氣泡

放大鏡下,這隻電柴窯燒製的談窯器物則呈現出了不同的氣泡形態。氣泡密度不如氣窯密集,但數量又多過柴窯。

小氣泡更多一些,大氣泡偶有散佈。整體形態似乎介於氣窯和柴窯之間的一種狀態。

這和保哥設計使用電柴窯的初衷也一致,既有電窯穩定的溫度控制,又有柴窯的氛圍加成,不能不說是一種工藝創舉。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3、

其實釉內氣泡的形成不僅和燒製工藝相關,和胎釉本身的成分也有緊密關係。

五十年代末期,景德鎮改燒煤、油的時候,傳統的石灰釉已經不能適應了,高溫下粘度下降很快,燒出來的釉面陰黃、沉碳、煙燻。後來才改革成長石釉,又叫5311釉,一直沿用至今。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朱清為了追求釉面效果,會在長石釉中添加傳統的二灰釉,氣窯會少加一些,而柴窯可以多添。因此,兩者的釉面效果在仔細分辨下還是會有一些區別,氣窯偏透明而柴窯更潤玉質感更強。

保哥則是自己配製灰釉,是用上好的釉果加上二灰制釉的傳統工藝。在談窯樓頂平臺上,數十口瓦缸內陳腐著大量的釉灰。經歷數載的寒冬酷暑,用時間給了釉料更充足的轉化和沉澱,最終才達到談窯如今驚豔的釉質玉潤效果。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那麼,傳統的柴窯石灰釉器物的氣泡呈現又是什麼樣呢?

我找了一塊明代民窯老瓷片觀察了一下。釉內氣泡佈局更加疏朗,大小不一卻感覺錯落有致,中間還夾雜著一些結晶顆粒,呈現出與現代瓷器完全不同的狀態。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明代民窯瓷片氣泡

據研究,老瓷器的釉料是純人工研磨,沒有經過球磨機器,其顆粒大小和形狀各異,不完全熔融狀態下反射光呈散漫效果,加上其中的不規則二次莫來石絮狀物,才有了玉石一般的光澤。

人工研磨釉料的工藝在當代已經近乎失傳,一是古法的原材料已經枯竭,尋找同樣的原料成本高企;二是需要專人專職手工求制,還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

這對於急需交貨趕工的私人窯口而言是很難承受之重,只有真正沉住氣的匠人才會捨得投入和琢磨。所以,只要使用現代的制釉技術,無論什麼樣的窯爐都不太可能達到老瓷器的那種光感效果。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談窯青花人物蓋罐

此外,釉內氣泡還和上釉的手法(澆釉、浸釉、噴釉、淋釉等等)有關係,也和窯內溫度、溼度、壓力、胎體的成分甚至是木柴的含水量相關,並不是幾句話能詳細說明清楚的。我翻了不少資料,也請教了很多人,但大多是經驗敘述,也未曾找到特別明確的研究報告,因此也只能是簡單地歸納描述。

總體而言,氣窯的器物品相更為完美,線條清晰明快,透明度高,但火氣較重(好的窯口會燒兩遍,達到仿古去光的效果)。柴窯器物則更加溫潤和煦,玉質感強,青花更沉著,有獨特的韻味,但是會產生些許暈染,器物底部的釉面也會有些不平。

另外提醒一下,以上觀點是針對仿古泥釉的手工器物,高白泥高白釉的器物其實用柴窯燒製的意義並不大。因為成品率同樣很高,胎釉蒼白且青花輕浮不入骨,根本燒不出油潤度和老味兒,純粹是為了掛名多賣錢而已。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還有種洗澡柴,就是氣窯低溫燒成型後再用柴窯燒一次,這種工藝在大件中存在,茶器小件則有點得不償失,因為容易燒過頭。

至於用氣窯冒充柴窯的,據說模擬柴窯的升溫曲線可以達到類似效果,但那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為,一般品牌窯口是不會自己砸招牌的。

但不論是氣仿柴還是柴窯本身,畫面青花都可能有暈散,這個合情合理,不過有個度,過之則敗。那些大談氣泡論的就是胡扯,因為好的器物,氣泡是在青料之上的。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談窯福壽紋獸耳鬥彩茶罐

其實,每一種燒窯工藝都是因為時代的需要而存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只是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內核會有差異。

柴窯是對傳統的繼承與發揚,氣電窯則是當代工藝進步的表現,所以我們玩家需要的是找到符合自己玩瓷審美的那個需求點。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崇古不等於完全倒退回刀耕火種的生活狀態,傳承古法也不是抱殘守缺一塵不變,相信只要制器的匠人能夠真誠地對待自己的手藝,去極致地追求更美的境界,器物自然會帶上某種情感和溫度。

竇文濤說,這種器物上的“心靈附加值”,就是匠師的情感、心力和虔誠。

這才是我們追尋的美好器物,可以“物心一如”的情感歸宿。

玩瓷筆記:氣窯、柴窯、電柴窯,光看氣泡就能分清楚?

本文部分照片由璇璇、三世、妙提供


這是我的茶器故事

我是陳不煩

我在這裡,和你一起

玩茶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