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自貢”之所以成為自貢者,均發源於鹽也!自貢地區在公元75—88年間已有井鹽生產活動。明清時期,自貢地區鑿井、修治井及天然氣利用技術得到突破性的發展,鹽滷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得到大幅提升。隨著太平天國運動時期的“川鹽濟楚”和抗日戰爭時期的川鹽“增產趕運”,自貢鹽業經濟隨之達到繁榮的鼎盛時期,井鹽產量激增,對外運銷繁忙。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艾葉大碼頭古鹽道

在長期大規模的井鹽外運歷史進程中,自貢地區形成了以自流井為中心,溝通至成都、重慶和接連滇黔邊境的食鹽運輸路線網。自貢井鹽外運的最主要運輸方式是水運,依靠旭水河、釜溪河及沱江出境,主要外運引鹽。而銷售周邊地區的票鹽,則主要通過陸路運輸。晚清民國時期,自貢地區至少已形成了7條井鹽外運出境的陸路運輸路線,即井富路(自流井—富順)、井榮路(自流井、貢井—榮縣)、井宜路(自流井、貢井—宜賓)、井威路(自流井、貢井—威遠)、井瀘路(自流井—瀘州)、井隆路(自流井—隆昌)、井內路(自流井—內江)。在這些運鹽的水路和陸路沿線,圍繞自貢井鹽的運銷,形成並留存了類型多樣、數量眾多的井鹽運輸遺產。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釜溪河上的石橋(1930年左右)

古鹽道遺址。自貢境內的古鹽道本體主要由石板路組成,較具代表性的有匯柴口古鹽道、火井沱古鹽道、漆樹鄉樂善坊古鹽道、舒坪鎮獅灣村磨刀嶺古鹽道、苟氏坡古鹽道、雷公坡古鹽道、黃石坎古鹽道、貢井中橋古鹽道、貢井河街古鹽道、艾葉大碼頭古鹽道、衛坪鎮餈粑坳古鹽道、三多寨徐家村古鹽道、回龍鎮巖槽古鹽道、保華鎮五皇村牌坊石古鹽道、鐵廠鎮三臺村古鹽道、東興鎮老君壩村大石門古鹽道及墨林鄉川洞子村古鹽道等。這些廣泛分佈的古鹽道,是昔日自貢井鹽向四周運銷的重要見證。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舒坪鎮獅灣村磨刀嶺古鹽道

鹽運碑刻。自貢地方文史專家近幾年陸續發現了散落在境內的反映清代民國時期井鹽運輸的碑刻,是極其珍貴的“活化”資料。在自貢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人員在漆樹鄉樂善坊發現了清咸豐元年的《顏昌英李振亨二善人修路碑記》,該碑文記述了大鹽商顏昌英、李振亨修築自貢至宜賓段鹽道的情形,同時碑記中出現了“自貢”二字,是目前發現的最早出現“自貢”二字的文字記載,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物價值。金子凼堰閘附近亦存有川康鹽務管理局局長曾仰豐所題的碑文,反映出抗日戰爭時期金子凼船閘的修建背景和過程,是戰時川鹽“增產趕運”的重要物證。鄧關遺存有民國時期所立的《富順縣鄧關運鹽船業同業公會會所修建碑》等碑記,記錄了當時水運碼頭鄧關食鹽轉運的繁榮及鹽業運輸公會的相關制度。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漆樹樂善坊修築鹽道碑記

鹽運古橋、古碼頭。自流井善後橋、解放橋(洋灰橋)、貢井平橋、中橋、濟元橋、艾葉平康橋、重灘大橋、雷公灘大橋、懷德錫齡橋、趙化永濟橋、長灘一洞橋、板倉震復橋、榮縣奉仙橋、鳳凰壩觀音灘橋及永濟橋等曾服務於井鹽運輸的古橋遺存至今,是歷史上自貢地區鹽運活動的重要建築物。自貢地區大型的古碼頭主要是供食鹽轉運和鹽船停靠,代表性的鹽運碼頭遺址有艾葉灘大碼頭、艾葉順海井鹽碼頭、中橋碼頭、雷公灘碼頭、熊家沱碼頭、五皇洞碼頭、重灘碼頭、自流井老街鹽運碼頭遺址、火井沱碼頭遺址、張家沱碼頭遺址、仙市鹽運碼頭、詹家井鹽碼頭、鄧井關鹽碼頭、回龍鎮大同村巖槽古鹽運碼頭、富順小南門碼頭及東門碼頭遺址、牛佛魚市口碼頭、懷德正碼頭及趙化的七十二梯碼頭、正碼頭等。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貢井中橋

水運堰閘。晚清代民國時期,地方政府、鹽務管理機構及鹽商等對威遠河、旭水河、鹽井河(釜溪河)加大了治理力度,修築完成了廖家堰堰閘、高硐堰閘、觀音灘堰閘、艾葉平康橋堰閘、平橋堰閘、中橋堰閘、五皇洞堰閘、重灘堰閘、雷公灘堰閘、老新橋堰閘、金子凼堰閘、沿灘庸公閘及鄧關濟運閘等系列堰閘,使整個釜溪河流域成為了中國航運史上內河治理的典範。迄今,這些堰閘仍保存於各水域。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沿灘庸公閘

古場鎮、古街道。水路沿線因鹽運活動而興盛的古鎮有艾葉、仙市、鄧關、牛佛、獅市、富世、趙化、懷德及長灘等,以及詹井村、太源井等古場鎮。陸路沿線則有大山鋪、仲權、漆樹、永安、回龍、蓮花、留佳、王井、代寺等因鹽運古鎮。井鹽的運輸,帶動了沿線的商貿活動,逐漸形成了一些古老的商業街道。規模較大、受鹽運活動影響深遠的老街有貢井老街、河街,自流井老街、高山井老街、火井沱老街,大安老街、涼高山老街、大山鋪老街、回龍鎮老街、牛佛鎮古街巷,富順城關鎮后街、獅市古街、萬壽鎮老街、懷德共和街、趙化正街和橫街、長灘東街和西街,沿灘昇平老街、詹家井老街等。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詹家井老街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趙化老街

會館、廟宇及鹽商祠堂、宅邸。自貢地區與鹽運經濟和鹽運習俗相關的廟宇和會館有自流井王爺廟、西秦會館,仙市南華宮、天后宮、江西廟、湖廣廟,沿灘王爺廟,鄧關王爺廟、觀音閣,回龍鎮禹王宮、天后宮,仲權鎮南華宮、天上宮、禹王宮、萬壽宮,永安鎮閤樂祠、南華宮,牛佛王爺廟、觀音閣、萬壽宮、禹王宮,獅市天后宮、觀音閣,趙化兩湖會館,懷德鎮帝王宮、南華宮、禹王宮,長灘帝主宮、五顯廟等,絕大部分至今仍存。王三畏堂修建的玉川公祠、王和甫等修建的子誠公祠、侯策名修建的涵園、餘述懷修建的慄園、胡慎怡堂宅邸、李亨祠堂等,是自貢地區保存下來的鹽商宅邸和祠堂建築的精品。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板倉玉川公祠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沿灘新城子誠公祠(王家大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貢燈會、中華老字號太源井曬醋、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順豆花製作技藝、鹽幫菜經典菜系水煮牛肉、資陽河川劇藝術、鹽運號子等傳承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放水節、王爺會等已消失的地方會節,都與自貢歷史上長期的食鹽運銷有深遠的淵源和密切的關聯。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竹編工藝製成的彩燈

放水節,是自貢鹽場因食鹽的運輸而產生的重要生產性會節。釜溪河是自貢鹽場的“生命之河”和“經濟動脈”,但是釜溪河灘險多、水淺,河道非常狹窄,人們不得不分河段逐級修築木堰或石堰,以儲河水,待水位上升到鹽船載重通行的時候方能打開堰門。於是,自貢鹽場便逐漸形成了一個純粹由鹽運活動演化而來的會節——放水節。此節是在每年第一次開堰放水時舉行,一般是在正月上旬或中旬,由地方官員主持,鹽務官員到場一同祭祀水神、龍王,祈求多降雨水及鹽船運輸一路平安。屆時,櫛次鱗比的鹽船隊伍整裝待發,大小鹽商尤其是運鹽商和船工都來參加祭祀,儀式完畢便開堰放水,鹽船隨之順流而下,場面極其壯觀。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1930前後的王爺廟及其歪屁股運鹽船

王爺會,是自貢井鹽運輸活動中的另一民俗節日。古代乃至近代,食鹽的水路運輸均有很大的風險,自貢運鹽船工們由此形成了祭祀鎮江王爺的傳統。相傳,鎮江王爺的生日是農曆六月初六,此日自流井的王爺廟必辦王爺會,祈求鹽船一路平安。每當祭祀開始的時候,岸邊的鹽船上貼滿紅紙錢標,鼓樂齊鳴,人頭攢動,盛況空前,王爺會成為自貢鹽場盛大的節日之一。

自貢:一座遍佈井鹽運輸遺產的城市

鄧關濟運閘

這些豐富多樣的井鹽運輸遺產,廣泛分佈在自貢的城鄉之間,與遍地鹽井的古鹽場共同構成千年鹽都自貢更為完整的井鹽文明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