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往事:護秋

武俊嶺

鄉村往事:護秋

八九歲時,我跟著父親去護過秋。現在想想,是很有意思的事兒。

晚飯後,父親把一隻手電筒拿在手裡,讓我灌滿一瓶子涼開水,便向村後田野裡走去。

我在父親後面,看看地,地上沒有什麼好吃的東西;看看天,天好高好高,只有一顆星兒在西南天空裡。再走,就走出了村子。又走,就走到了窩棚前。

窩棚有兩個,一個地基稍高於附近地面,用高粱秸搭成“人”字型。走進去,麥子秸、高粱秸的味道淡淡的。裡面鋪有被褥。另一個,則高出地面一米半左右——用細檁條支撐、鋪以木板,成為一個平面,其上再用高粱秸搭建。這一個,通風較好,坐在上面,能夠看出去很遠。

父親爬向那個較高的窩棚,然後打開手電,向田野四處照射。這個動作,他持續了五、六分鐘。然後,他下來,坐在壟溝上,與我說話。他問我還有多少天開學,他問我劉老師教語文教得好嗎?我呢,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回答他。

父子倆有一搭無一搭地說著話。周圍,有蛐蛐、蟈蟈在叫;有地老鼠在跑;有麻雀在高粱穗上停一下,又飛走了。我再看看天上,星星多了起來,密密的,像是誰不小心,撒在池塘水面上的一片芝麻。

父親站起身來,說,走,跟我轉一圈。

於是,父子兩個,沿著一條壟溝,向北走去。沿途,不時地可以聽到莊稼地裡,除了蟲鳴外,還有其他小動物也在活動。我們的左邊,是高高的高粱。高粱穗沉沉的,似乎想垂下頭來,但它畢竟不像穀子那樣能把頭彎下來。右邊,是稍矮一些的玉米。玉米穗斜斜地茁長在玉米秸上,大都一尺多長。壟溝上的青草,已是有了露水,讓我們的腳面有了微微的溼。

走出去將近兩華里,我們村的地到頭了。兩村土地的邊界上,有一條半米寬的小路;我們折西而行。在行進的過程中,父親不時地打開手電,到處照一照。我問父親這管用嗎?父親說怎麼不管用?天天有看護莊稼的,就沒人敢偷了。

往西走了一華里多一點,又到我們村的地界了。緊挨地界,有後村的一個池塘。池塘的半個區域,是蘆葦。裡面有幾種野鳥,喳喳叫著。池塘水面上,有魚兒躍出水面,星光裡白白一閃。

再走,就是往南了。不知怎麼回事,往南走,也就是往村莊的方向走,顯得距離小一些。不一會兒,就到了地的南頭。南面不遠,就是生產隊裡的飼養室了。這個時候,二大爺正在那裡忙活呢。哞——,一聲牛叫,讓我好像到了飼養室裡,與二大爺說起話來。

接下來,我以為父親會轉向東,朝窩棚方向走去。但不是,父親在地頭用手電照射一陣後,又往北走。走了幾十米,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壟溝,父親走了上去。走了有半里多遠吧,父親又折向南去。一直走到地的南頭,才往東,走向窩棚。

我有些困了,一頭鑽進那個矮窩棚裡,睡起來。父親把一束艾草點燃。艾草的灰煙嫋嫋於窩棚的進出口,把蚊子驅走,使我能夠於裡面睡得安然。

不知睡了多長時間,我起來小解。然後,手提裝水的瓶子,走到高窩棚前,爬上去。裡面沒有父親。我朝田野裡張望,看到遠處有手電光一晃一晃的。噢,原來父親又去巡查了。我就不再去睡,喝著水,等父親回來。

等了足足有吃兩頓飯的工夫,父親才回來。他看見我坐在高窩棚的邊上,便有點不高興地說,你怎麼坐到那裡去了?怎麼不好好地睡覺呢?我說我醒了,等你回來。父親說,你不用等我,快去睡吧。我說我睡不著。父親就說,那我們說說話吧。父親也爬上來,挨著我坐下。

父親給我說,我們村子的東北方向,有一個村子叫皇姑冢,村子東邊有一座大墳,裡面埋著一個公主。這公主本是一個村姑,在走路時讓秦王李世民騎馬踏死了。李世民當皇帝后,就封村姑為公主。並且,讓他的子女稱公主為皇姑。埋葬皇姑的那座墳,就叫皇姑冢。

鄉村往事:護秋

父親給我說,皇姑冢東南五里,有個叫黨后王的村子。清代乾隆年間,村民王倫率眾起義,清水教起義。清水教,就是白蓮教。

王倫,《水滸傳》上不有個王倫嗎?是一個人嗎?

父親笑笑,說不是。那個王倫早,這個王倫晚。這個王倫,一直打到臨清。到臨清後,找了好幾個美女,當他的娘娘。他讓人搭臺唱戲,“賀娘娘”。

父親還對我說,明代末年,李自成的起義軍還攻打過壽張。當過甘肅巡按的王大年,正好休養在家。他幫助知縣守城,被起義軍一箭射死。

父親說起來沒完,我的瞌睡上來,坐著就睡著了。

現在,護秋的行為大概沒有了吧。因為現在的莊稼產量高了,誰也不去偷幾株棒子、幾塊地瓜了。護秋的往事,珍藏在我的記憶裡,讓我不時想起。

鄉村往事:護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