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互聯網發展如此之快,實體店該如何應對,傳統行業會被壟斷嗎?

祥子vlog


如今互聯網發展如此之快,實體店該如何應對,傳統行業會被壟斷嗎?

實體和傳統行業不應該對立,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但實體店如果等著客戶上門,一定要關門大吉了。

現在的流量,店鋪租金,人員工資,貨物等,越來越貴,坐在家裡一定是做不下去的,所以要從坐商,到行商,要從被動到主動,要利用互聯網的工具和方法,互聯網的思維進行實體店的運作。

傳統實體店的經營模式中的三要素:地段,商品,促銷。如果繼續按照傳統的思路和模式去解決問題,很難收到成效。因為產品、店鋪都可以被模仿,只有顧客關係,模仿不了。如果實體店要轉型成功,必須轉變經營用戶的思路。

<strong>傳統實體店經營用戶通常是流量思維的模式:

兩種方式:等客上門;或者到處看怎麼轉型?

就算有線上思維:花錢買流量(廣告)——吸引需要的人——激起他們的購買慾望——促銷引起購買——復購。

傳統流量越來越高是不爭的事實,低成本的流量是所有的商家追尋的目標。而最省力的方式就是讓顧客自己裂變,帶來新客戶。

用社群的模式如何解決流量的問題呢?

新零售強調用戶思維:用價值吸引——激活老顧客——與顧客產生對話——營造口碑帶動顧客參與——促使顧客推薦和傳播。

傳統行業不會消失,也不會被互聯網取代,但一定會進行升級,深度的跟互聯網進行融合,所以,要儘早的學習互聯網的技能和方法,快速的進行流量導入,激活,沉澱,變現和裂變。

這就是實體店的一套打法,社群新零售模式,也是建實體店私域流量的核心方式。

具體怎麼做?

第一,核心自媒體解決流量

第二,線下體驗解決銷售轉化

第三,互聯網商業模式解決分享和引爆

第四,社群解決沉澱和裂變

大潤發在零售行業是第一個號稱19年不關一家店的傳奇商場。在商場這個領域裡,沒有任何人能打敗它,包括沃爾瑪/家樂福,但很可惜,他敗給了這個時代,被阿里巴巴收購,高層集體走人,含辛茹苦20年,一眼望去換青天。

20年造就年營業額高達1000億的零售航母大潤發,其創始人揮淚離場時說: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他說: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深知精準營銷創始人CEO 蔣軍

提供互聯網精準營銷策劃,品牌超級IP構建,場景化產品策劃,互聯網商業模式設計,社群營銷運營,資源導入及項目落地,急功急利做品牌,快速實現銷售轉化裂變。


蔣軍


目前實體店會受到電商衝擊,但線上線下方式相融合能讓實體店煥發生機。


沒受電商衝擊的實體店


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即便電商經濟紅紅火火,但有的實體店依舊沒收到衝擊。

比如美國Costco通過向消費者提供低價商品,同時收取會員費盈利的制度,讓它在行業屹立不倒,今年在上海開了第一家店,吸引了大批顧客前去消費,甚至開業當天因為人流多被擠爆而被迫停業半天。

比如滿大街可以看見的7-11便利店,小區樓下的便利店,我們總不能買瓶水、買個酸奶都去網購吧?比如餐飲店,與親朋好友約見面吃飯,也是需要實地去餐廳體驗的。比如理髮店,我們剪頭髮,也不可能通過網購的方式。


受電商衝擊的實體店應該怎麼發展


如今最容易受到電商衝擊的服裝店,有時候逛街,看到服裝店幾乎沒人,內心替店主擔憂,會不由自主地想:扣除租金、水電、人工成本、進貨成本這些,實體服裝店能盈利嗎?還能支撐多久?我們不能一味地抱怨實體店不行,而是要與時俱進,若電商有市場,為什麼不嘗試做線上?如果沒有電商平臺,我們農民種的農產品水果,怎麼會暢銷全國?這反而對農民來說是一個擴大市場的機會。

其實實體經濟是電商的支撐,電商是一種渠道方式,比如衣服在實體店賣是一種渠道,衣服放在電商平臺賣,也是一種渠道。實體店要發展,可以兩條腿走路,線下與線上融合,服裝店既可以實體賣,也開拓線上市場。

反過來,目前許多電商巨頭也在紛紛尋找線下的融合方式,比如阿里的盒馬鮮生超市,比如京東便利店等,線上也是需要線下的支持。因而,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更顯活力。


財思思


最近有一句話在熱議:大象與老鼠之間的競爭,哪個能贏?其實不管是傳統的實體,這個龐大的大象;還是小巧靈活的互聯網新經濟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這裡就要思考到:商業經濟的週期性問題。


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沒有改變,大象的價值是基礎保障,但是很多表現形式發現了變化,第一大變化就是:信息流。我們常見的傳統實體店在這方面做的不是很好,如果沒有信息流,單純的傳統營銷成本高,效果越來越不好,怎麼辦?這些變化都需要實體來適應。


還有就是商業結構的變化,分拆風險,化整為小,小微創業不僅僅是最近幾年的微商、微創業,更多是一種微模式、微思維,在融資、合夥人、眾籌、品牌等諸多方面都啟動了積極的作用,如果傳統的實體不改變思維,就會被淘汰。


一直有群何過份強調:大象牛,還是老鼠強,這個完全沒有必要,這是那個發展方向,發展環境的核心原點不同:傳統產業的重要在於供應鏈基礎-物流體系、服務保障,而互聯網的發展全新方向是以5G為全新的科技所帶來的全新商業工具,信息流是重點:互聯網信息流+實業供應鏈+物流體系+結算體系,這些的協同發展,並不是誰強,而是誰也離不開誰。


孫洪鶴一直認為:傳統實體店的優勢變得越來越明顯了,這是一個事實:1、論成本,現在的電商成本比實體店還要高;2、論服務,這一塊,就是實體店發展的全新方向;3、論品牌,實體店的區域品牌化發展,線下裂變,實體自媒體+實體店的直播-場景營銷,這都是優勢;3、論品牌,實體店的前面就是人,人的品牌化發展,未來的實體店將是以人為品牌核心+線下品牌服務為重點;


所以,實體店的發展潛力非常大;但大家思考二個問題:1、未來的全新實體店是個什麼樣子?2、未來的實體店更適合哪類人來幹?


我是孫洪鶴,歡迎大家關注試聽我的《實體店系統裂變新方法》這個專欄,這就是實體店系統的互聯網轉型實體,一共一百多節的課程。歡迎大家去關注學習。


孫洪鶴


新零售社區團購你可以看下,是否會取代傳統銷售

隨著新消費主義的興起,中國消費市場迎來了渠道多元化時代。新的零售渠道層出不窮,社區團購是其中一個渠道。一年內,繁榮優化、美嘉購物、桐城生活、考拉精選、大蘿蔔、世輝集團等月流量數億的平臺相繼誕生。

同時,以傳統超市為代表的超市業務也呈現出門店客流逐年下降的跡象。在一線城市,大型電子商務對超市的銷售量產生了影響。在二線城市,有業內人士認為,社區團購將成為取代傳統超市的零售渠道。

據目前業內人士的討論和分析,社區團購之所以會成為取代傳統超市的零售渠道,可以分為三點:

一。增加消費體驗和接觸

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是平臺以社區為單位,招募寶瑪或店主為負責人,組織社區居民藉助微信群、小程序等進行網上團購,並在負責人處提出。

這種模式依賴於中國最常用的應用程序微信。用戶每次打開微信,都會看到微信群的留言提醒;點擊群中,可以看到領導推送的小程序商城鏈接。

對於用戶來說,一旦有了對商品的需求,就可以在碎片化時間內移動手指下單,並在上班途中提貨。不需要花30分鐘甚至一個小時去超市,不僅節省時間,還可以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

對於商家來說,這種模式可以讓商家與消費者保持零距離、高頻率的接觸,帶來的品牌曝光率遠遠超過用戶偶爾經過的實體店。

2.運營成本低,利潤率高

正如我們之前所說,在一線城市,傳統超市的市場份額已經逐漸被電子商務平臺侵蝕,而在二線以下城市甚至鄉鎮地區,這一速度要慢得多。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一線城市的物流倉儲體系非常完善,電子商務平臺的運營成本較低。因此,考慮到快遞費,價格也可以與超市競爭。相反,在一線以外的領域,傳統超市比電子商務平臺更有優勢。

然而,社區團購的出現,終結了這一局面。社區團購採取“網上預約社區自送”的模式,因此不需要實體店,配送成本遠低於單開門快遞。在運營成本方面,社區團購平臺不僅優於實體店,也優於普通電子商務。

經營成本越低,商品定價的經營空間和競爭力就越大,更有利於吸引消費者。此外,“團購預售”帶來的大量訂單,使得社區團購平臺在採購時進一步降低了對供應商的價格,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價格優勢。

三。頻道定位完全重疊

雖然前兩點很嚴重,但由於購物習慣、需求差異等因素,一定有消費者願意到超市購物,傳統超市仍有發展空間。但歸根結底,即使是這種可能性也被消除了。這就是社區團購“計劃消費”的渠道定位。

所謂計劃消費,主要是指不緊急、具有儲備性質的購物需求。在此之前,這一直是超市的渠道定位。例如,我們經常去超市買足夠全家幾個月使用的食物和油。

現在,社區團購平臺已經通過今天下單、1-2天后到達、社區自送的方式切入這類商品的市場。渠道定位與傳統超市完全重疊,競爭是同一個市場。

那麼,兩者之間的競爭會有什麼結果呢?首先,由於是有計劃的購物,不會影響一兩天後的到貨。此外,社區團購平臺還具有消費體驗、曝光率、價格等方面帶來的前兩點優勢。可以說,超市的市場份額被社區團購搶走只是時間問題。

據瞭解,剛剛由騰訊投資、月流量超過2億的“食享”社區群平臺CEO曾在不同場合表示,社區群將成為家庭消費渠道的第三極:第一極是各類便利店和蔬菜滿足人們即時消費需求的市場;第二極是滿足人們財富需求的在線電子商務。社區將成為滿足計劃消費需求的主流渠道。

挑戰也是機遇。面對這一趨勢,超市唯一能做的就是儘早建立自己的社區團購業務,利用社區團購的優勢,實現超市的轉型升級,開拓更大的市場。事實上,永輝超市、大潤發、物美超市等知名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社區團購計劃


小池聊科技


樓主你好。首先我來回答你傳統行業會不會被壟斷這個問題。

按照微觀經濟學的闡釋,市場競爭主要分為四種方式:一是完全競爭,二是壟斷競爭,三是寡頭競爭,四是完全壟斷競爭。

如果樓主說的是完全壟斷競爭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國家早就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目的就是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樓主說的壟斷,應該是第二種模式,即壟斷競爭模式。

所謂壟斷競爭模式,在市場競爭中,是很常見的,也是應用最廣的一種競爭模式。它指的就是,一種既有壟斷,又有競爭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因為消費者需求的差異,各個商家的產品是不同質的,可以滿足不同細分消費群體的不同需求。但是彼此間產品替代性很強,所以,具有競爭性。大家彼此所佔的市場份額都很小,而且可以自由競爭和退出市場。

在壟斷競爭中,各個商家還是有很多機會的,關鍵是尋找市場空缺點,或者用更好的方式,滿足消費者現有某種需求。所以,重點就是研究你的細分消費群體,然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另外還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細分市場,有不同的競爭對手,所以,你對競爭對手的研究,最好是和你一樣,滿足同一個細分消費群體的競爭對手,而且,最好和你在一個消費場景裡面,才算是直接競爭對手。

那麼,互聯網發展之快,實體店應如何應對呢?

我個人認為,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某種新技術或者新營銷模式亦或者是消費者需求的轉變,都會帶來行業變革。所謂:“緩進則退,不進則亡”。如果你跟不上市場的變化、跟不上行業的變化,那麼,你只能被淘汰。

這裡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當初的手機老大諾基亞大家都知道。當智能手機發展趨勢已經明朗時,諾基亞還玩著自己的老一套。結果,被各大手機商彎道超車,慘遭淘汰。

所以,互聯網的發展,雖然給行業帶來變革,帶來了洗牌。但是同時也給許多商家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所以,我們要面對變化,擁抱變化。

我個人認為,至於怎麼利用互聯網改造實體店,應該結合以下因素具體考慮:

1、這項改造,會給最終消費者,帶來什麼好處?

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如果你跟隨大趨勢,搞一些不著邊際的互聯網+,那麼,你就是在浪費精神浪費錢。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做互聯網+,最終是不是方便了你的目標消費者?或者是不是可以提高從產品中獲得的價值?

2、清楚哪些是基礎改造,哪些是特色改造

進行互聯網+的改造,你一定要清楚,哪些是基本的,必須的改造項目。比如說微信付款、比如說線上銷售渠道的開闢等等。這樣的基礎改造,你應該研究下所在行業中,或者你的競爭對手,都在做的一些共同的改造。也應該研究整個消費趨勢的共同走勢。

其次,要明白那些是特色改造。就比如說是服裝行業,並不是每一個服裝企業,都可以玩定製化,都可以利用互聯網,打通消費到生產。許多服裝企業還走的是過去的批發代理業務。特色改造,一定要結合目標市場消費者的利益,這樣才知道,那些改造是具有針對性的,是為了單獨滿足這一個或幾個目標市場需求而進行的。

3、結合企業自己的實力

進行任何改造,都要量力而行,不要去貪多也不要去貪全。自己有多少能力,就吃多少飯。很多企業在進行互聯網+的改造時,真是“深謀遠慮”,連五到十年後的需求都考慮進去了。暫且不說你企業能不能發展到那個時候,就說這互聯網本身的發展速度,也是快速變化發展的,到時候,會有更好的出來。所以,最多考慮到一到兩年的需求,就差不多了。

4、明白改造方向

進行互聯網+改造,在考慮了以上三點以後,還要考慮,是利用互聯網+改造營銷、改造生產、改造供應鏈還是其他的環節等等。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要眉毛鬍子一把抓。優先解決你的痛點問題,在解決好之後,在搞一些錦上添花的改造。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樓主。


喜歡市場營銷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定期分享大量營銷乾貨,一起學習、一起提高、一起討論。


Mkt董


要跟上潮流,實體電銷一起做,上線電銷啊,還坐等被時代淹沒嗎。


期友之家


事實上,真正做得好的實體店是電商難以超越的,宜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眾多國際知名連鎖企業紛紛推進線上業務的同時,宜家對線上業務一直是不緊不慢,雖然不久前開通了上海的線上業務,但總體而言其重心仍在實體門店。

從2015年9月1日到2016年8月10日,宜家總共迎接了8346萬多名訪客,同比增漲20%;銷售額超過117億,同比增加19.4%,會員總數超過1600萬,同比增加20%。

在2016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微博)也指出:“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線上、線下、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線上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下去,線下的企業必須走到線上來。”

或許,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都會將阿里巴巴或馬雲與電子商務劃上等號,很多實體店因為受電商衝擊倒閉的時候甚至直接打出“受馬雲所累”的口號,把實體店與電商放在了對立面上。

其實,馬雲和阿里巴巴的目標從來都不是電子商務,而是整個商務體系,或者是說商業模式的整體演進。而那些倒閉的企業與實體店面,也並不是被電子商務所害,正如馬雲所說:“不是技術衝擊了你,而是傳統思想、保守思想、昨天的觀念衝擊了你,不是電子商務衝擊了傳統商業,而是你對未來的不把握衝擊了你的商業。”

除了上文提及的宜家外,運動商超迪卡儂和近年來發展迅猛的名創優品同樣值得關注,這兩者都是新零售商業模式的典型代表。也就是說,手持巨資的在線電商滲透線下並非不可阻擋,傳統零售企業需要尋找到創新思維、抓住痛點發起反撲。

眼下,互聯網化已經是大勢所趨,因此對於實體零售企業來說,排斥不如積極應對。未來,實體零售經營者不妨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將線下實體店面打造成一個通往線上的入口,再引入配送服務,形成線上線下的聯動,這樣或許更符合消費者的生活習慣。


貸玩家


互聯網主要的功能是提高了信息交互和傳播的效率和速度以及範圍,互聯網只是改變了傳統的商業形式,不會取締傳統的實體店,大家不要把問題看對立了,網上的店仍然還是實體店,仍然需要經營場所,營業人員,倉庫,物流等等,不知到這麼解釋您理解了沒有。


股票量化ALPHA


實體是根本,所謂的電商只是一種營銷手段。


股道長歌


不會,不是此消彼漲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