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文/丁馨怡,崔國(城市中國研究中心)

作為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唯一交匯樞紐, 新世紀以來,鎮江的發展建設按照2002版城市總規提出的“一體兩翼” 的總體格局有序開展,城市空間發展框架逐步拉開。隨著經濟發展,大市口的單一中心已無法承載城市發展的需求,主城區面臨功能擴容。從“運河經濟”到“沿江經濟”,再到“高鐵經濟”,鎮江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落後於蘇南其他城市,但低強度開發下保留的可利用空間卻成為獨特的後發優勢。鎮江依據其區位優越、環境優美的特點和城市基礎,積極向南拓展,構思“南山新城”。而地處鎮江南大門的官塘新城,位於鎮江主城區中南部片區,東至滬寧城際鐵路,與丁卯科技城相望,西至南山,與南徐新城對接,南至312國道338省道,北靠主城核心區,“連接南北,溝通東西” 成為高科技產業區與主城區的過渡區域,是鎮江城市擴容進程中具有戰略意義的核心板塊,承載著“拓展城市功能,重塑城市出入口形象”以及綠色生態城的建設使命。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鎮江中心城空間結構演化

鎮江城市空間發展經歷了從同心圓式自然生長到“一城兩翼、南山北水”格局的演變。改革開放前,鎮江城主要依託老城區(鐵甕城周邊),以同心圓的模式自然生長。解放後,化工、電力、建材等產業的興起,對城市空間佈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上世紀50年代末,國電諫壁發電廠和索普化工廠相繼成立,這兩大具有示範性的企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集聚,在諫壁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產業為主導的相對獨立的工業園區。

1985年版的鎮江城市總體規劃,是鎮江市第一部具有法定意義的城市總體規劃,為發揮沿江城市優勢、充分利用深水岸線資源,提出了“一城兩鎮”的空間佈局格局,即鎮江城市由主城和大港鎮、高資鎮構成。主城包括老城區和諫壁鎮,同時在城市的東西兩翼各建立起以港口為依託的衛星城鎮——大港鎮和高資鎮。主城作為城市的核心區,承擔城市商業、旅遊、服務、居住以及工業生產等綜合職能,繼續呈同心圓模式往周邊擴張。而大港和高資兩鎮,利用岸線資源發展港口物流和大型臨港產業,迅速成為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步入1990年代後,隨著全國各地經濟開發區的建設熱潮,鎮江經濟開發區應運而生(1992年)。主城逐步向東西兩翼擴張,而大港、高資兩鎮隨著定位的升級,按新城的發展模式不斷擴展,往主城靠攏,城市空間格局由點面結合向沿江連片帶狀發展轉變。到1990年代末,沿江地帶,尤其是城市東部地區(老城區至大港近30公里的距離內),丁卯的建設填充了諫壁與老城之間的未開發地域,大港化工區的建設又聯繫起了大港和諫壁,城市東部初步形成一個連綿成片的沿江產業帶。

1993年版城市總體規劃的基本思路是組團式佈局,通過對原大港、高資衛星鎮的功能升級,以及推動丁卯、官塘等新興熱點地區的發展,打造城市新的組團式的功能片區,使城市在沿江線狀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往南縱深推進,開拓城市的腹地。2001年,鎮江實施行政區劃調整,解決了長期困擾鎮江發展的“市代縣”體制問題,結束了丹徒縣沒有縣城的歷史,鎮江市區和丹徒縣“市縣同城”的空間現象得到改變。

2002年版城市總體規劃從全球經濟一體化、區域合作一體化的角度重新審視鎮江的發展,站在國家、長三角的高度綜合考量鎮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沿江沿路“T”型發展模式、“一城兩翼”雙橄欖式空間佈局結構的戰略構想。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實施以後,鎮江城市步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在佈局結構上,城市空間拓展取得跨越式的突破,已經邁進了百萬人口城市的規模。目前“一城兩翼、南山北水”的城市形態已經基本形成,城市發展空間也獲得了更多的拓展。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鎮江中心城“一體兩翼多中心”空間格局

城市南拓,緣起官塘

鎮江,從2000多年前建城起,經歷了隋朝的水運樞紐、六朝的 “金水道、銀碼頭”、改革開放後的重振大市口商埠等四次跨越式發展。南山、北湖、東港、西橋,組成了鎮江城市發展的新篇章。2009年鎮江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城市新發展,實現又一次跨越,打破了單純的東西向帶狀發展的格局,向南北兩面拓展,打造南山北水的個性特色。打造“鎮江第一景”已經成為鎮江城市發展中的重要創新和亮點。地處鎮江南大門的官塘,坐擁南山風景區、回龍水庫等優質生態資源,藉助京滬高鐵與滬寧城際鐵路的交通優勢,是構建“南山新城”具有戰略意義的核心板塊之一。官塘新城在鎮江市城市整體規劃中的定位: 以“拓展城市功能,重塑城市出入口形象; 打造以南山風景區為依託的綜合旅遊服務區; 創造最佳的人居環境”為目標,建設“低碳、生態、智慧、宜居”的綠色生態城。在新城整體規劃中,總體定位是鎮江山水花園城市樣板區、國家級低碳生態示範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總開發面積13.92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5萬人。該區域用地規劃以住宅、商業、金融、醫療、教育等為主,公共綠地、規劃湖和四平河作為區域生態建設的主要載體。隨著城市的南拓,官塘新城正好位於南徐新城與丹徒新區的中間地帶,大致是鎮江的地理幾何中心,是城市南延擴展的戰略要點。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官塘新城規劃的優化與完善

從2009年定位策劃研究開始,2010年底完成了形成建設的第一批拆遷,2012年底官塘新城基本完成了控制性規劃和各項專項規劃設計。為了適應新形勢、新概念,2012年以來,官塘新城的規劃主要經過了四個方面的優化與完善。一是顯山露水層面。結合鎮江打造山水花園城市的目標,在官塘新城範圍內重新梳理山水和城市之間的關係,力求從城市的主要幹道都能夠看到山水生態的自然風光,對靠近南山風景區的區域,限定建築高度,讓城市與山水和諧共生。二是低碳生態層面。2015年官塘獲批成為國家首批8個低碳發展城(鎮)試點項目之一,2016年7月官塘成為國家生態城鎮化示範區的啟動區;低碳生態成為官塘發展的主旋律,因此規劃進一步優化用地佈局,增加了公共綠地和防護綠地規模,在功能上設置1平方公里的低碳小鎮,並規劃低碳會展中心。三是強化核心層面。對官塘核心區進一步研究,通過高程分析進一步優化鳳棲湖形態,通過城市設計優化城市空間形態、通過功能策劃明確中心區發展的功能。四是完善配套層面。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要求,按照鎮江“兩級兩中心”模式,配置社區、養老、文化、體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各類設施集中佈置,按照服務範圍和人口規模,形成一級社區中心和二級社區中心。實現公共服務設施全覆蓋。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低碳城的特色與亮點

鎮江城市發展進程中,山水環境塑造了城市發展的軌跡,並有效地控制了城市無序擴張。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鎮江城市發展仍主要延續歷史上的總體格局,以南山風景區為城市綠核,沿江展開,形成山林鑲嵌的“一城兩翼”的城市空間結構,建立低碳生態的工業體系,從低碳、生態文明發展的角度出發,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作為低碳示範城鎮項目,官塘新城的亮點和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整體結構方面,以生態為核、碧水為帶,綠廊環繞、公園點綴。大萊山、四平山以及鳳棲湖構成了官塘新城的生態核心,四明河風光帶南北穿越,滬寧城際生態廊道、京滬高鐵生態廊道以及西側的南山風景區把官塘新城環繞,各功能組團內社區公園點綴其中。

二是用地佈局方面,公共綠地、防護綠地水系等生態用地佔比達30%,其中公共綠地人居達到15.5平方米,遠遠超過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要求。

三是綠色交通方面,構築“軌道交通+新能源公交+慢行系統”相結合的綠色交通體系,按照“窄馬路、密路網”的要求,規劃城市各級路網。

四是低碳小鎮建設,依託大萊山、鳳棲湖及官塘核心區等功能,規劃2.85平方公里的低碳小鎮。打造低碳示範的樣板,發展低碳產業和低碳社區,建設低碳展示中心。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建設進度背後的邏輯

官塘新城的規劃定位處在變化之中。在最初策劃階段是希望站在長三角層面考慮,依託山水資源打造長三角最具能級的RBD(旅遊商業區)和最先進的MICE(會議會展)核心城鎮。但官塘新城不是一個新區,而是一個面積14平方公里的城市片區,在長三角層面上的定位缺少足夠的空間。2010年的控規編制又回過頭立足實際、立足城市考慮,因此提出官塘新城定位為:鎮江高品質的門戶地區和生態新城區,以城市生活、商務產業、旅遊服務和商貿物流等功能為主的綜合新城。後來隨著低碳城鎮和生態城鎮化示範區的引入,規劃層面又提出官塘新城應依託南山風景區、堅持生態低碳發展理念,打造鎮江山水花園城市樣板區。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基於此,應該說,官塘新城的建設一直比較緩慢。近十年的發展,官塘新城建設用地僅達到25%,且大部分為房地產項目。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是房地產市場的走勢,直接影響新城的開發。2013年至2016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低迷階段,鎮江作為中小城市表現尤為突出,而這段時間這恰恰是官塘新城發展總重要的起步階段,土地招商不利,一些有意向的大型房地產企業紛紛退出,致使新城建設緩慢。

二是城市人口增長緩慢,鎮江近10年來戶籍人口基本保持不變,常駐人口增長3萬左右,沒有新增人口的帶動,新城建設速度和發展活力相對較差。

三是公共功能的帶動不足。官塘新城沒有佈局市級大型公共設施,不像南徐新城有市政府、體育會展中心、商務辦公等的帶動,發展動力不足。

近年來,關於如何帶動官塘新城快速發展,鎮江市委市政府也在積極制定策略,謀劃解決辦法,首先以低碳發展試點為契機,提出在官塘新城內打造低碳小鎮,發展低碳經濟和低碳產業;其次是公共設施、民生項目先行,帶動新城發展,今年來開展四明河景觀帶建設、遠洋九年一貫制學校配建、並引進蘇州外國語學校等優質項目;另外還注重市政道路的建設,主要路網基本貫通,片區內的高壓線遷建完成等。政府主動出擊、積極作為,帶動官塘的快速發展。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官塘之於鎮江城市空間儲備

“高鐵經濟”時代,鎮江城市重心南移是必然趨勢。隨著“壯大極核、強化節點”、“完善交通、優化軸線”和“拓展腹地、構建板塊”三大戰略措施,推進主城區與丹陽市的一體化融合,補齊滬寧發展軸的短板問題,將是鎮江發展的重心之一。官塘,距離京滬高鐵站最近、距離滬蓉高速公路最近、距離南山風景區最近、距離城市中心最近,以此四大優勢和“生態、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成為城市發展中“源”和“流”的重要吸引力。未來的官塘新城,作為新鎮江的發展引擎,新鎮江的門戶,具有以下幾個層面的意義。

其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鎮江山體眾多,南部平原地區是城市寶貴的發展腹地,官塘板塊是城市向南發展、對接滬寧的前沿,是城市“南進”策略的重要跳板。

其二,提升城市門戶形象。官塘是滬寧高速進入城區最主要的入口,同時滬寧城際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又在片區東、南側通過,使得官塘成為城市南部重要的門戶地區。

其三,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官塘的發展,填補了主城 “一核四區”圍繞“南山綠核”發展的空白,使得丁卯與南徐、老城與谷陽無縫銜接,城市結構更加完善。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結語

雖然官塘新城的規劃方案已經完成並多次優化完善,開發建設業已全面啟動,但是其在城市功能上承接鎮江現有城市中心經濟活動的延伸, 與南徐、蔣喬共同形成以南山為中心的“南山新城”,肩負著發揮南山風景區優勢並利用現有地勢營造景觀和延伸南山景觀的重任。作為鎮江重點開發建設的區域,官塘的建設進展有其自身的邏輯和可持續發展角度的考量。官塘新城“一核、五區、兩軸線”的土地利用結構,將實現推進城市南進,集聚新興產業,創造生態空間,營造健康生活四項目標,成為鎮江宜居、樂業的花園樣板。縱觀鎮江歷次總體規劃的發展方向和空間結構,官塘新城的發展對於鎮江生產力佈局優化、產城融合發展,以及低碳生態和城市南拓,有著潛力層面的價值和意義。

高鐵經濟時代官塘新城在鎮江發展中的空間儲備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