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他借150元報名費考入少兒班,13歲保送北大,高考成績698分

超常兒童自古以來都是存在的,比如大唐名相裴耀卿,八歲就考中進士,然後進入仕途,官至宰相。今天我們說一個現代的,這孩子從小對數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看數學書。其他方面跟別的孩子沒有什麼兩樣,以至於他當老師的母親,也沒發現他的天賦。

9歲,他借150元報名費考入少兒班,13歲保送北大,高考成績698分

他從一年級讀到三年級,都沒有什麼稱得上神童的地方,他的媽媽是一位高級教師,當然是教育內行。就在這一年,身為高級教師的母親,說了一句外行話,險些埋沒了一位天才。當時,8歲的他,聽說北京八中少兒班招生了,他跟跟媽媽說,自己想去試試。

北京八中的少兒班北京人都知道,專門招收超常兒童進行特殊培養,是小學霸的聚集地。進入八中少兒班的孩子,實行加速式模式,用5年左右時間,對學生實施小學五、六年級和初中、高中全部學業的整體貫通培養,然後參加北京市統一高考。

9歲,他借150元報名費考入少兒班,13歲保送北大,高考成績698分

媽媽因為平時並未發現他有超常的地方,就對他說:“你不是這塊料”,就沒有支持他報名,還是想按部就班,讀完小學讀初中,讀完初中讀高中,然後參加高考上大學。

沒有得到媽媽的支持,他有點不甘心,就跑到姥姥哪裡,借了150元報名費。等到順利通過了初試後,要參加複試時,才告訴母親。母親當時還是比較吃驚的,然後陪著他參加了複試,結果,他從1600名複試者出脫穎而出,入選少年班。

9歲,他借150元報名費考入少兒班,13歲保送北大,高考成績698分

開始,母親還怕他跟不上,其實,進了少兒班,他是如魚得水。原先在中關村第三小學時,上課他根本就沒有什麼興趣,特別是數學,在課堂裡簡直是一種折磨。因為老師反覆講讓他們做作業的那些內容,他早就會了,而且覺得太小兒科,提不起一點興趣。

現在,加速模式讓他來了興致,每天上課都那麼專注,因為他有個習慣,就是學習的內容全部要在課上消化,決不拖到課外。把課外的時間節省下來,用於閱讀其它書籍,用於進行競賽訓練。進入八中少兒班後,他先後拿到了全國和北京市舉辦的各種科技[ 、數學、物理等方面的獎項20個。

9歲,他借150元報名費考入少兒班,13歲保送北大,高考成績698分

2013年,他的研究課題"CPI權重變化分析及走勢預測",榮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項目二等獎,他被選為北京唯一一箇中學生代表,赴美參加了博通MASTERS國際中學生科技項目。他獲得了保送北大的資格。

赴美參加活動時,距離高考還有一個月,雖然被保送了,但他還是立即投入高考複習之中,參加了當年的高考,獲得698分的高分,順利進入北大數學科學院。

9歲,他借150元報名費考入少兒班,13歲保送北大,高考成績698分

他叫閻霄漢,人們都稱他為神童。但是,閻霄漢自己卻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什麼神童,他總結自己學習經驗時了三點,一是必須專注,上課把課上的內容全部消化掉,不拖到課外;二是提高時間利用率,上課把課上內容消化了,課餘的時間就是自己自由支配的了。三是多看書,他看了大量的書,特別是數學方面的書。

談到自己對數學的興趣,他說數學書籍很重要,他從小看了不少有趣的數學書,這些書裡把數學問題跟生活聯繫起來,跟遊戲聯繫起來,有的都變成了段子。他說,他就是在看這些有趣的數學書時,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感到數學一點也不枯燥,有滋有味。

9歲,他借150元報名費考入少兒班,13歲保送北大,高考成績698分

閻霄漢說的,跟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教授說的竟然一樣。楊振寧教授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自己最尊敬的老師是劉薰宇,能把數學課上成段子,把學生逗得哈哈大笑,在笑聲中學到了新知識。

劉薰宇老師曾經編撰過三本數學書籍,是中小學生很好的課外數學讀物。讀這樣的書,跟聽劉老師上課一樣有趣。如果您是家長,不妨買一套給孩子,也許孩子讀了這三本書,會對數學差生濃厚的興趣,會像閻霄漢一樣優秀。有興趣的,可以點擊下面的鏈接購買。

對於13歲被保送北大的神童閻霄漢您怎麼看?歡迎留言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